〓第 2106 期〓
文|劍鋒 編輯|王成海
說起呼市的美食,除了稍麥、雜碎等,舊城老菜館的炒菜算是很傳統(tǒng)的風味了,常見的菜有:老過油肉、辣子肉丁、干炸里脊、干炸丸子、滑溜里脊、蔥燒海參、過油肉海參、溜肥腸、喇嘛酥肉、糖醋丸子,涼盤有:粉皮、豬皮凍、肘花、炸花生、涼拌豆芽等。
過去,我經(jīng)常光顧舊城玉泉區(qū)的“老萊館”,常去的有大召東倉的“大召削面館”、塞上老街西端的老字號“三和元”、大西街上的“八金剔魚子”、席力圖召北墻的“老味道”、小召前的“爆肚香”等,說來也奇怪,你不得不信,早些年,一進老館子,里面會有一種特別飯菜的香味兒,但現(xiàn)在去,你聞不到了,我考證過一些老飯館子里人,還真是這樣。
經(jīng)常也有人問,就那個味道,油膩膩的,為什么總去吃?還樂此不疲。我也一時無語了,但認真想了想,原因有兩個,一是過去的這些菜,還是傳統(tǒng)技藝,用料講究,做法傳統(tǒng),像早些年我見過吃過的“過油肉”,炒出來,色澤光亮,金黃金黃,配少許黑木耳,吃到嘴里,香而不膩,油而不肥,特別解饞。涼盤像“粉皮”,土豆粉做的,我們小時候叫涼粉兒,父母用一個鐵皮盤自己“吊粉皮”,完成后是一張薄薄的餅,切開加蒜醋、芥末,涼涼的、素素的,吃起來清涼爽口,和巴盟釀皮或東北拉皮不是一回事。另外一個原因,其實吃的就是一種情懷,是對生命中那種美好純真記憶的回味。
但各地方吃法還是存在差別的,曾經(jīng)領著一個老哥,也是我的領導去“老刀削面館”品嘗過,他來自海拉爾,他吃完后評價,還可以吧,過油肉,干炸丸子只是粉面太多了…
記得一次,上中學時,給人家?guī)兔Π峒?,中午吋,每個人二張“脂油餅”,一盤過油肉,味道絕對不錯,吃的真香。而現(xiàn)在好多館子里其實有其名無其實了,只是肉大,做法用料都是現(xiàn)在的。第二個原因是現(xiàn)在社會在變化,地方在變遷,小時候很多住過,工作過的地方都變了樣了。人也在變化,接觸的人更是變化大,那些認識過去的人,過去住過的地方,過去的風土人情發(fā)生了變化。雖然穿的好了,吃的好了,但總是感覺缺少過去的玩伴,過去的人情事理。所以,幾個好朋友,幾個發(fā)小,再去那些老館子,茶樓酒肆,看著周邊的人,僅存的一些環(huán)境,聽著那些曾經(jīng)耳熟的聲音,自己仿佛也穿越到了記憶中的時光…
記得初中,聽老師講課,那時一中有幾個語文老師歲數(shù)大,常講一些典故。有一次老師講到了成語“膾炙人口”,一時興起,文縐縐,之乎者也一番,老師講,成語本意是鮮肉快刀切成的小塊,用火一烤,入口味道何其美也。還打比方說,相當于現(xiàn)在的“辣子肉丁”,我們十三四歲,也沒吃過,聽的是津津有味,口水直流。
我們那個時候,男孩子都很講義氣,找到工作上班了,發(fā)工資的第一件事是請一起玩的伙伴吃飯,記得去的多的是“教學食堂”等,點三四個炒菜,幾瓶啤酒,過油肉,辣子肉丁,溜肥腸、麻辣豆腐。后來高中畢業(yè),因父親的關系,我在城建局勞動服務公司石西路上一個“金錨軸承商店”相當于實習,拿到了工資,還去了承德岀差,一個人裝大人,吃飯時,點兩個菜,一個是過油肉,一個就是辣子肉丁,兩大碗米飯…
后來,也刻意的尋找,發(fā)現(xiàn)了90年以后,呼市的舊城玉泉區(qū)有很多特色老菜館,像大召削面館的“三棱煎肉削面”,老回勺面;老味道食堂的“烤饅頭、臭豆腐;八金飯館的山西祁縣“剔魚子”;爆肚香的“老北京爆肚,塞上老街三和元的“羊肉瓤茄子”,那味道,別的地方還真做不出來…
幾個從小玩耍的“發(fā)小”,或談的來好朋友約上一起去,點幾道傳統(tǒng)菜,一吃,“吧唧吧唧”嘴,還真有“老味道”,環(huán)境也有小時候的意思,飯菜雖然普通,也不貴,但吃著吃著就好像回又到了過去,回到了“彈珠珠、下相棋、拿起彈弓打玻璃”的調皮搗蛋的時光。吃完飯再去“浴芳池”泡一澡,真是愜意的生活,也很解工作生活的壓力。慢慢的成為了???,也成了生命中的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作者介紹:劍鋒,央企管理,呼和浩特人。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