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壽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都但愿自己能夠活的長久。 但是生老病死也是天道,任何事物都不能逃離他的規(guī)律。無論平民還是天子,在生老面前都是平等的。 即便一統(tǒng)天下的秦始皇,掃滅匈奴的漢武帝,還有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無論擁有多大的功績,面對死亡也是無可奈何的。 由不得,很多帝王到了晚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藥”,最終也只能抱憾終生。 說到壽命,自古以來在民間都流傳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俗語。 這兩個年齡,一直被古人視為陽壽的兩道關(guān)卡,老年人談及更是聞虎色變。它們到底是迷信,還是有一定的科學(xué)依據(jù)呢?背后又蘊(yùn)含著怎樣的玄機(jī)? 一、兩大圣人的辭世年齡與現(xiàn)代人相比,古人的年齡要小很多。尤其是秦漢之前,戰(zhàn)亂頻發(fā),平均年齡不超40歲。 而我國的兩位大圣人孔子和孟子,卻都是高壽。 “至圣”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二歲,虛歲七十三歲。 “亞圣”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逝于公元前289年,享年八十三歲,虛歲八十四歲。 在古代,孔子和孟子的影響力極高,一直被欽定為是圣人的存在,甚至很多帝王對其二人都是尊崇有加,普通老百姓更是仰望般的供奉。 由是,兩位圣人去世后,他們的年齡也成為兩道不可逾越的門檻。 甚至在唐朝之前,七十三和八十四這兩個數(shù)字的使用都是有忌諱的。唐之后,包容和開放之后,這兩個數(shù)字才被廣泛應(yīng)用于文學(xué)作品。 二、“天年”之下的打折天年,就是上天賦予的年壽,古人非常尊崇,在上古奇書《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提及。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記載,人的天年是120歲,即2個甲子。每個甲子60歲。 古人認(rèn)為,一個人只有活過了60歲,完成了一個甲子,才能稱之為“一壽”。 只有過了“一壽”,才能做壽和慶壽。所以民間流行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幾乎沒有過60以前的壽,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一個人沒活過60歲,被稱為“夭”,夭折的“夭”。 超過60歲之后,就可以按照天年的歲數(shù)來打折了。打九折,是108歲;打八折,是96歲;打七折是84歲,打六折是72歲。 由此,也便出現(xiàn)了“七十三和八十四”的說法。 三、人類的生命周期萬事萬物皆有規(guī)律,包括人的身體和壽命,其實也是有規(guī)律的。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記載,女人的身體變化和生命周期是以“7年”為計數(shù);男子的身體變化和生命周期以“8年”為計數(shù)。 也就是說,女性在21歲到28歲時,身體機(jī)能是最好的,也被稱為“最佳生育年齡”;一旦到了七七四十九歲之后,不僅不能生孩子了,身體機(jī)能還在慢慢退化。 而男子的身體變化周期是“8”,相對女性較晚,所以一般來講女孩比男孩在同樣年齡更成熟,而過了中年之后,女性比男性衰老的更快。 關(guān)于《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7”和“8”的周期,也暗合了《易經(jīng)》里的兌卦和艮卦。 其中,兌卦代表的是“7”,代表的是女子;艮卦代表的是“8”,指代的是男子。 有了這一規(guī)律,“七十三和八十四”就好理解了。八九七十二,七乘于十二就是八十四。
|
|
來自: 茂林之家 > 《民風(fēng)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