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謀略、智謀的書很多,有《孫子兵法》、《鬼谷子》、《反經(jīng)》、《簡書》、《智囊全集》、《三十六計(jì)》等,《素書》是其中之一,又名《鈐經(jīng)》和《玉鈐經(jīng)》,也是一本神奇的書,全文六章,一千三百六十字,文章簡短、字字珠璣。 北宋張商英撰篇首提到,黃石公圯橋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西晉八王之亂,有盜墓者發(fā)現(xiàn)子房(張良)墳冢,從玉枕中獲得此書,上有秘誡“不許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完整記載了《圯橋三進(jìn)履》的故事,提到獲得《太公兵法》。這是對(duì)此書的記載傳說。 張良幫助劉邦打下天下,與韓信、蕭何并稱“漢初三杰”,劉邦評(píng)價(jià)“夫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晚年功成身退,云游四海,也是道家思想的踐行。 近代西學(xué)在國內(nèi)流行很盛,尤其管理學(xué),當(dāng)閱讀中國古人智慧時(shí),發(fā)現(xiàn)管理哲學(xué)的西學(xué),難以企及我國傳統(tǒng)古書。簡言之,西方傾向嚴(yán)謹(jǐn)細(xì)致的刻板推導(dǎo),中國則是靈活多變的動(dòng)態(tài)衍生,二者各有長短,但中國文化更深邃,因?yàn)槭乔甑膶?shí)踐與傳承,透射的是歷久彌新的厚重。 第一 原始章 1.1原文: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隨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白話:道、德、仁、義、禮,這五方面是一個(gè)人整體的修為,道,人可以理解掌握的規(guī)律范疇,天地萬物由道而來,卻不知根本緣由。德,人的獲得、懂得,讓萬物得以生養(yǎng)、存蓄、覆滅。仁,人可以親近仁德,具體有慈惠惻隱的心里產(chǎn)生,伴隨萬事萬物出現(xiàn)而生成。義,人可以適宜、順應(yīng),通過賞善罰惡的決斷,可以立功立事。禮,人履行的言行舉止規(guī)范,就像夙興夜寐的循環(huán)往復(fù),可以構(gòu)成人倫的秩序。這是要成為一個(gè)人的根本,少一點(diǎn)都不可。 體會(huì):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gè)思想在道家、儒家是相同的,在《道德經(jīng)》和《大學(xué)》有具體描述。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其始終伴隨國人一代代薪火相傳。 道德經(jīng)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span> 《大學(xu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成,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span>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所以,失了“道”后就有“德”,失了“德”后才有“仁”,失了“仁”后才有“義”,失了義后才有禮?!岸Y”這個(gè)東西,是忠信不足后產(chǎn)生,而且是禍亂的起始。有先見之識(shí),僅是“道”的浮華,而且是愚昧的始端。所以大丈夫立身淳厚,不安身淺??;存心樸實(shí),不安居于浮華。所以舍棄后者選擇后者。 原始章開篇明義,就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這五個(gè)根本有問題,成敗奸邪也就此確定了。德才兼?zhèn)涫鞘ト?,無德無才是愚人,有德無才是君子,無德有才是小人。德才兼?zhèn)?,德為先,也是該書秘誡的原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