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終于結(jié)束,小神獸又重新回歸了校園。
可是,要從假期的撒歡兒狀態(tài)重新調(diào)整回規(guī)整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這個壓根兒“坐不住”的小家伙來說,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于是,伴隨著學期開始,家里雞飛狗跳的名場面也同時回歸了……
做什么都磨磨蹭蹭、三催四請不管用;
耐著性子輔導作業(yè),可奈何你血壓飆升,人家就是聽不進去;
但凡需要“安靜坐著”的事都像“上刑”,逮著機會就上躥下跳鬧幺兒;
我這心情每天也像過山車一樣,孩子作妖不聽話,惹急了也會忍不住大動肝火、一頓教訓,可事后看著孩子委屈巴巴抹眼淚的模樣,說不心疼不后悔,那也是假的。
有時也會忍不住思考,對于孩子,究竟該怎么去教、去管、去愛?
前些天,突然翻看到心理學家默娜·舒爾的一句話,讓我有了新的反思:“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xiàn)出攻擊性。”
確實,建立情感關(guān)系應該先于管教,讓孩子愿意信任我、配合我,而不是單純怕我,管教或許更有效。
管教孩子也不一定非要和他站在對立面,用監(jiān)護人的角度去俯視他,而是既保有親子間的界限,也保有著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有管束、有教導、有懲罰、有關(guān)愛,這樣的面面俱到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或許才是最好的。
![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2/1201/260512926_1_20230212010839411.png)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對女兒的管理堪稱細致嚴格,從吃喝拉撒到穿衣發(fā)型、從交友圈子到日程規(guī)劃,媽媽對女兒都有著強勢干預。
她生怕自己一個沒看住,女兒就會行差踏錯。
在媽媽的強勢管束下,女兒的性格唯唯諾諾,媽媽說什么就是什么,沒有自己的想法,有心里話不敢說、在別人面前也從不敢表達自己。
然而,物極必反,伴隨長大而來的,是她的“叛逆”,面對媽媽一如既往的管束,她只想著怎樣瞞著媽媽、逃離她。
![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2/1201/260512926_2_20230212010839598.png)
美國學者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曾提出過一個“黃金圈”的理論:
雖然我們做事情通常最關(guān)注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可實際上,我們要關(guān)注的最重要的核心,應該是“為什么”。
誠然,孩子的成長需要被管束,但也不能只有管束。
管束只是方式,管的了孩子“做什么”和“怎樣做”,這是“治標”。
教導才是核心,讓我們和孩子了解彼此,也讓孩子懂得“為什么”,才能“治本”。
如果把教養(yǎng)孩子比作建造高樓,那父母的管教方式就是為孩子搭建“腳手架”:
幫孩子搭建一個牢固的地基、給孩子一個思路、進行大方向地把控、給孩子有安全感地保護,用引導的方式幫他達到一個目標高度。
畢竟,我們無法預知孩子的每一步,自然也無法管束孩子人生的每一步,早日教給他正確的判斷方式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目的。
![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2/1201/260512926_3_20230212010839896.png)
《告訴世界我可以》中,4歲的小女孩球球有一次與弟弟發(fā)生了爭執(zhí),爸爸面對哭鬧不止的女兒毫無辦法,講道理不聽,便采用了“小黑屋懲罰”,把女兒關(guān)進小房間單獨“冷靜一下”。
面對爸爸的懲罰,4歲的小姑娘內(nèi)心害怕得很,她一遍遍哭喊砸門,希望爸爸“放自己出去”。
爸爸也不讓步,隔著門一遍遍強調(diào)規(guī)則:你什么時候不哭了,認錯了,就可以出來。
最先低頭的是孩子,為了逃離這個獨自一人的密閉環(huán)境,球球憋住了哭泣,和弟弟道了歉,事情到此為止。
可問題卻也出在了這里,事情的處理不該只停在“懲罰”,家長要和孩子進行正面的溝通交流、對事件進行復盤、以及對孩子表達愛的情感,才該是收尾的重要一步。
爸爸沒有意識到,孩子看見的只有“懲罰”,卻看不見父母對自己的“愛”,孩子小小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有了空洞。
![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2/1201/260512926_4_2023021201084067.png)
錢志亮說過:“不論貧富,養(yǎng)出一個內(nèi)心富足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與接納、關(guān)注和認同。”
愛孩子不等于放縱,同樣,教導孩子也不等于收回父母的愛。
懲罰帶給孩子的更多是“恐懼”,對父母情緒和力量的恐懼、對自己會“失去父母愛”的恐懼,在懲罰的震懾下,孩子選擇聽話,那只是怕了,而非懂了。
懲罰不是目的,幫孩子糾正不良行為、讓他懂得怎樣做是正確的才是。
歸根結(jié)底,家是講“愛”的地方,做錯事的合理懲罰不可少,同樣,父母對愛的表達也更加重要。
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不僅是孩子內(nèi)心最堅實的基底,也是孩子敢于剖析自己行為,敢于正視錯誤、做出改正的底氣所在。
![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2/1201/260512926_5_20230212010840458.png)
《給孩子立規(guī)矩》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句:
父母管教的長期目標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能力,這樣孩子最終會為自己建立起規(guī)則,這個過程會持續(xù)很多年。
作為對孩子影響最深、作用時間最長的一環(huán),家庭教育無疑是孩子日后成長的根基所在。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要有管有教、有罰有愛,小時候的“營養(yǎng)”越全面,長大后的身心才能越“茁壯”。
1. 管而有法:
給孩子立規(guī)矩,核心目的是引導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素養(yǎng)和辨識能力,而非強勢干預、“代替”孩子完成成長課題,過多地約束和干涉,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實際是阻礙。
管束孩子要有張有弛,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孩子終要自己面對一切。
2. 罰而有章:
《游戲力》一書中提到:
當孩子做錯事時,先與他聯(lián)結(jié),聆聽他的感受,再平靜地向他表達我們的感受,這樣逐漸啟發(fā)引導他的判斷力,其長期效果遠勝于一上來就懲罰了事。
正如小樹苗要修剪才能日漸茁壯,當孩子做錯事情,采取一定的懲罰是必要的,但罰要有章,讓孩子承擔一定的自然后果是最科學有效的方式。
畢竟,任何懲罰都只是一種方式,并不是最終結(jié)果,讓孩子從中有所反思、糾正行為,才是目的。
3. 教而有道:
理清教育的本質(zhì),才能給孩子更好地成長守護。
無論是孩子錯誤行為的批評,還是優(yōu)異行為的鼓勵,我們需要提前想到的是:這個行為或者話語,能不能讓孩子有所受益?
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一次次的獨立,我們無法幫他預知每一步,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引導,趁早教他掌握自主成長的訣竅,才最重要。
4. 愛而有度:
蘇聯(lián)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提出: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被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自己的子女遭到毀滅。
誠然,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同時也是需要克制的,健康有度的愛才能滋養(yǎng)孩子身心、成為他所向披靡的勇氣,而無度的溺愛包辦,只會讓孩子無法獨立行走。
![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2/1201/260512926_6_20230212010840645.jpeg)
就像黃磊說的那樣:
天下有多少父母,就有多少個樣子的孩子,因為每個家都不一樣,與其等待孩子將來被社會敲打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小就正確教育孩子。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必心懷遠見,一切從孩子的長遠未來出發(fā),寬嚴并濟、賞罰分明、有管有教、有罰有愛,給孩子不偏科的教育,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