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成建華: 論印度傳統(tǒng)哲學多元思維模式

 成中行 2023-02-08 發(fā)布于山西
文章圖片1

成建華,江蘇南通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哲學卷·東方哲學史主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印度哲學、佛教哲學。

摘 要:印度人的哲學思維方式,保持著與吠陀-奧義書一脈相承的文化特質(zhì)和精神氣質(zhì)。本文以印度哲學為切入,對印度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特征、印度正統(tǒng)派哲學的思維模式、印度量論的邏輯思維模式以及印度佛教的辯證思維模式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理論剖析和探討,詳細論述了印度哲學有關流派的思想特征、邏輯形式和辯證法因素,揭示了印度哲學多元的思維模式和雙遣的思維特點。

關鍵詞:宗教哲學;辯證法;句義;量論;因明

一、 印度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特征

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度哲學即宗教哲學,是一種尚未褪去宗教外衣的哲學,具有鮮明的宗教性格,其哲學目的、內(nèi)容、方法都與宗教教義密切關聯(lián)。印度哲學與宗教互為表里,自古就是印度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印度通常把哲學視之為“見”,一種“探究的學問”或理論體系。(參見黃心川,第7頁)

傳統(tǒng)的印度哲學思想龐雜、內(nèi)容迥異,大多數(shù)都是以吠陀經(jīng)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宗教哲學體系。學術界一般將印度古代和中世紀各哲學流派劃分為正統(tǒng)派哲學與非正統(tǒng)派哲學。正統(tǒng)派哲學是印度哲學的主流,以婆羅門教宗教哲學為圭臬,主要有六派,即:勝論派、數(shù)論派、正理派、瑜伽派、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這些派別的哲學,都奉吠陀天啟為教條,是婆羅門哲學向經(jīng)院哲學發(fā)展的代表,在印度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它們構成了古代印度哲學內(nèi)容的絕大部分。而與這些派別相對的則是非正統(tǒng)派哲學,以佛教、耆那教和順世論為代表。非正統(tǒng)派哲學與正統(tǒng)派哲學對立,屬于反婆羅門、反潮流的一方,是對正統(tǒng)的婆羅門哲學的反動和揚棄。

針對各派所持理論主張的不同,佛教則將傳統(tǒng)的印度哲學劃分為“常見”和“斷見”。佛教認為,古代印度哲學不是沿著“?!钡睦碚摪l(fā)展唯心論哲學,就是沿著“斷”的思想發(fā)展唯物論學說。唯心論哲學屬于“常見”(Sassatavāda),而唯物論哲學則屬于“斷見”(Ucchedavāda)。所謂“?!?,就是主張世界有永恒不變的精神實在——“梵”的存在。佛教視這種常的論調(diào)為極端,并大加鞭笞。

以順世論為代表的印度唯物論主張斷的理論。所謂“斷”,即只承認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的生命的存在,而不承認現(xiàn)實世界和現(xiàn)世生命的前因后果。斷的理論認為,人的意識和感知能力都是肉體的功能,人死精神隨之消失,更無前世來生可言。順世論不承認有靈魂,否定業(yè)報輪回說,認為幸福在于現(xiàn)世今生。佛教將順世論的主張,視為另一種極端。佛教認為,無論是常見還是斷見,都是宗教哲學認識論上不同的兩個極端,都對生命價值、人生意義和最終解脫毫無裨益。

二、 印度正統(tǒng)派哲學的思維模式

古代印度人在思維方式上所展示的特點,早在吠陀文獻中就有體現(xiàn)。如《梨俱吠陀》創(chuàng)世篇《有轉(zhuǎn)神贊》(Bhāva-v?tta)中說:“無既非有,有亦非有?!薄八兰确怯?,不死亦無?!薄爸侨粟に?,內(nèi)心探索,于非有中,悟知有結(jié)?!薄笆篱g造化,何因而有?是彼所作,抑非彼作?住最高天,洞察是事,惟彼知之,或不知之?!保ㄎ装谆圩g解,第258-259頁)吠陀詩人在此舉出一些相對的概念,如有與無、死與不死、是與非、知與不知,說明他們已經(jīng)注意到事物的矛盾對立,并且有意識地將這種矛盾聯(lián)系起來看,并試圖通過否定的手法來表述事物的實際形態(tài)。所以在早期的吠陀文獻中,多少可以看到印度宗教哲學演化發(fā)展的特征來。吠陀神曲里所表現(xiàn)出的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是印度哲學辯證思維的原始形態(tài)。

后吠陀時期,古代印度人在一神論,即梵的宇宙觀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出對于宇宙人生的哲學探討,形成了對古印度思維方式產(chǎn)生根本影響的“梵我同一”學說。奧義書一方面把梵天抽象化,轉(zhuǎn)化成抽象的哲學概念——梵。認為梵是宇宙本原、萬物始基。梵無所不在,我與萬物只不過是它的幻象而已。另一方面又將人的本質(zhì)概括為阿特曼(ātman),即“我”或“靈魂”。根據(jù)奧義書,人的肉體會消亡,但我(靈魂)常存不滅?!拔以醋杂阼?,必復歸于梵”。我是梵在生命體中的體現(xiàn),二者的關系,如同硬幣的一體兩面,同原同體,本質(zhì)不二。

在對梵的認識上,奧義書往往采取遮詮法,即以一種否定的思維形態(tài)來表述。奧義書認為,梵不能用一般語言概念加以理解和表達。例如《羯陀奧義書》中說:“非是由心思,而或臻至'彼’,亦非以語言,更非眼可視?!保ㄐ扈蟪巫g,第250頁)《大林間奧義書》中說:“彼性靈者,'非此也,非彼也’,非可攝持,非所攝故也。非可毀滅,非能被毀故也,無著,非有所凝滯也。”(同上,第439頁)

既然梵不可以用語言概念來表達和理解,那么它何以能被認識和把握呢?《大林間奧義書》在描述梵時,說它是“非粗,非細,非短,非長,非赤,非潤,無影,無暗,無風,無空,無著,無味,無臭,無眼,無耳,無語,無意,無熱力,無氣息,無口,無量,無內(nèi),無外”。(同上,第408頁)因此,在論及梵的特質(zhì)時,要不斷表示“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梵只有在不斷的否定中才能被真正體認?!队烧l奧義書》中說:“識者不知'此’,不識乃識'此’?!保ㄍ?,第171頁)這里強調(diào),若試圖以日常一般概念來肯定梵或表述它的具體性質(zhì),那說明并沒有真正的認識到梵;而當不自覺地以否定的形式來表達梵時,表明已認識并體悟到了梵。所以,奧義書思想家在如何把握梵的方法上,所采取的是一種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方式。他們不認為用一般語言概念就能認識到最高實在的梵,梵只能在不斷否定中被體悟或直覺。

與吠陀、奧義書一脈相承的吠檀多,是印度六派哲學中最具理論特色的一派。從吠檀多學派名稱來看,它與吠陀(Veda)相關聯(lián)。梵文Vedānta一詞,由Veda(吠陀)和anta(終極、末尾)組合而成,意為吠陀的終極或末尾。吠檀多,原指吠陀末尾所說的奧義書,后又被廣義的解釋為研究奧義書教理的典籍,并逐步成為教派的名稱。所以說,吠檀多是接著吠陀講的,無疑具有婆羅門哲學的正統(tǒng)地位,基本立場與吠陀思想高度統(tǒng)一,其宗教哲學的本質(zhì)一目了然。吠檀多始終以婆羅門哲學正統(tǒng)派的理論姿態(tài)而展示,是中世紀印度正統(tǒng)派經(jīng)院哲學的典型代表。

吠檀多在思維方式上,繼承和發(fā)展了奧義書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模式——遮詮法,同樣強調(diào),最高實在的梵,只有通過否定的方法才能達見。喬荼波陀是吠檀多派早期的重要理論家,受大乘中觀佛教啟發(fā)至深。他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了吠檀多絕對無分別不二論哲學。所謂不二,依佛教說,即一實之理,如如平等,本無彼此之別。所以生滅也好,空有也罷,二者雖然對立,但本質(zhì)上是不二的,所揭示的是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規(guī)律。然而,對于吠檀多來說,這種獨特的不二法,是力證梵我關系的最佳手段。吠檀多認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終極原因的梵與作為內(nèi)在的、人的本質(zhì)的我,在本體上是同一不二的。“梵我同一”說實際上是一種不二一元論,它所強調(diào)并肯定的是絕對無分別的最高實在梵,所展示的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模式和多重的邏輯推理形式。

商羯羅是吠檀多派最有創(chuàng)見的唯心論哲學大師和宗教理論家。他認為梵是統(tǒng)一、永恒、純凈、先驗的意識;它無內(nèi)無外、無形無狀,既不具有任何差別,也不具有任何屬性;它既超越主觀和客觀,又超越時空和因果。所以,關于梵的一切內(nèi)在和外在的性質(zhì)特征,都要以遮詮法加以否定。在傳統(tǒng)的婆羅門宗教哲學里,以否定達到肯定的方法,是為了證實梵的存在。梵既不具有任何屬性,又不表現(xiàn)任何形式;它是既超越人的感覺經(jīng)驗,又不能用語言概念加以表達的最高實在。

“梵我同一”是印度正統(tǒng)派哲學最為重要的哲學命題。它不僅是印度唯心論哲學世界觀、認識論的核心內(nèi)容,而且還是古代印度天人關系的極致表達。這一理論影響并支配著印度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成為印度人共同信守和遵循的思維模式。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印度正統(tǒng)派哲學所秉持的其實是一種梵本的世界觀,這與中國的人本思想不同,它決定了古代印度人在認識世界的方式上,必然以梵為本,把世間的一切,都歸結(jié)到抽象的梵身上。梵的存在,既是一切事物之所以發(fā)生的根本因,又是宇宙與人之間秩序的決定者、主宰者。梵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具有無窮的神力、神通與神變。那些開創(chuàng)古代印度文明的圣賢,以梵本的世界觀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了形式多樣的宗教哲學體系和多元思維模式。以梵替代或否定主觀與客觀的世界內(nèi)在規(guī)律性的討論,是古代印度宗教探究哲學問題的一大理論特色。這種對具象事物的實在性、時空性及運動變化規(guī)律加以否定的思維模式,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古代印度人一切認識活動的基礎,也是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哲學方法論。

三、 印度量論的邏輯思維模式

流行于古印度的各種宗教哲學,包括婆羅門教、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都建構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從哲學中分化出來而又服務于哲學的印度量論,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厚的宗教背景和深刻的哲學蘊含。(參見邵強進,第101-102頁)印度哲學各派,由于迥異的宗教主張,因此在邏輯方法和思維方式上,都保持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理論特色。印度邏輯學說源于古代的辯論術,即一種“推理學問”(ānvīksikī)。婆羅門教各派,在祭祀辯論過程中出現(xiàn)了邏輯學的萌芽。(參見金炳華等編,第1833頁)各派為了尋求一定的論辯規(guī)則,逐步形成一套相對固定的推理模式和邏輯規(guī)律。這種帶有推理和論辯規(guī)則的論辯術,正是印度邏輯學——量論的最早形態(tài)。

公元前4世紀,彌漫差派在解釋吠陀圣典時,提出了一些關于邏輯的概念或術語。其實,梵語Mīm?。韘?。◤浡睿┮辉~本身,就有思維、考察、探究之意。到了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開國大臣?底利耶(Kau?ilīya)在其《利論》(Artha?āstra)一書中指出,世間學問無外乎以下四種:核究、三吠陀、治生、治術(參見底利耶,第5頁),即推理之學(邏輯)、三吠陀、經(jīng)濟學和政治學。他把推理之學置于首位,并對之備至推崇,足見當時辯論之風的盛行和對辯論術重視的程度了。該書特別舉出,順世論屬于“推究學”。所謂推究學,廣義指哲學,狹義指邏輯。后來順世論因此被冠以“因論者”,即邏輯學家的稱號。成書于公元前2世紀的巴利圣典《論事》(Kathāvatthu),早就出現(xiàn)了如“合(前提)、結(jié)(結(jié)論)、遍知(命題)、返論、推理、墮負”等邏輯術語。這種以命題為推演單位的邏輯形式,酷似古希臘哲學家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懷疑主義的五個新論式。(參見鄧曉芒、趙林,第77-78頁)

正理論因《正理經(jīng)》而得名,又名正理派,是印度正統(tǒng)派哲學中專門研究推理和論辯術的派別。大概在公元1至2世紀,勝論派、正理派先后產(chǎn)生了《勝論經(jīng)》和《正理經(jīng)》兩部著作?!墩斫?jīng)》是在總結(jié)傳統(tǒng)的論辯術及《勝論經(jīng)》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傳為該派創(chuàng)立者足目仙人(Aksapāda)所著,內(nèi)容包括辯論術、認識論、自然觀和倫理觀等。書中所闡釋的推理形式,由宗、因、喻、合、結(jié)五支組成。所以《正理經(jīng)》的出現(xiàn),在印度邏輯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標志著傳統(tǒng)邏輯學派正理論的建立。所謂正理,即借助于“量”來考察對象,并導出一個正確的結(jié)論?!傲俊笔钦J識手段或推理方法,藉此與對象接觸而產(chǎn)生認識。所以“正理”就是邏輯推理方法,而這種推理又是以實在的知覺和圣言為依據(jù)的。(參見巫白慧,第182頁)古印度的量論,與中國古代墨家的名辯學以及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并稱世界三大邏輯學的源頭。古印度量論有兩個主要流派,即正理和因明。正理屬于一般邏輯,包括古正理和新正理;因明(Hetuvidyā),即印度佛家邏輯,是在古正理的基礎上通過全面總結(jié)、改造而成,內(nèi)容包括古因明和新因明。雖然因明發(fā)展與正理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二者是有明顯區(qū)別的。佛教的因明論著,大都是純粹的關于邏輯學的討論,而正理論著作則往往雜以宗教的內(nèi)容和對形而上學的探討。不過,正理和因明在各自發(fā)展過程中,都保持了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和邏輯特色。

古代印度人在考察世界時,把世界上的各種現(xiàn)象總結(jié)為句義(pāda,含義與“范疇”相近,但不完全等同),如勝論派《勝論經(jīng)》中的六句義,即實、德、業(yè)、同、異、和合(參見黃心川主編,第231頁),《勝宗十句義論》中的十句義,即實、德、業(yè)、同、異、和合、有能、無能、俱分、無說(同上,第365頁)。正理派與勝論一樣,都是以研究句義而著稱。兩派都承認大自在天(Mahe?vara)的存在,均持構成宇宙原子論的極微說。它們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基本相通,但各自的著重點和側(cè)重點則略有不同。正理論著重于邏輯辯論術,而勝論則側(cè)重于對極微和宇宙范疇的研究。

《正理經(jīng)》是正理派的根本經(jīng)典,提出了著名的富含邏輯思想的十六句義,涉及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及邏輯學等方面。所謂十六句義,即:量(pramāna,認識或獲得知識的方法)、所量(Prameya,認識對象)、疑(Sam?aya)、目的(Prayojana,需要論證或反證的對象)、見邊(D???ānta,譬喻或?qū)嵗?、宗義(Siddhānta,本宗原則)、論式(Avayava,推理的方式)、思擇(Tarka,思辨、辯駁)、決斷(Nir?aya,對立敵雙方的命題和反命題下判斷)、論議(Vāda,立敵雙方各自陳述宗義)、詭論義(Jalpa,企圖以詭辯取勝)、壞義(Vita??ā,即論詰,攻擊和破壞對方的命題)、似因(Hetvābhāsa,錯誤的原因)、曲解(Chala,歪曲對方原意,破壞他宗命題)、倒難(Jāti,以荒唐錯誤的理由,非難對方,導出錯誤的結(jié)論)、墮負(Nigrahasthāna,辯論中導致失敗的原因)。(參見巫白慧,第182頁)十六句義是正理派邏輯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在印度邏輯發(fā)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

十六句義在后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所量”得到了哲學的發(fā)揮,使得在本體論與倫理學上有了進一步拓展的空間。與勝論派一樣,正理派強調(diào)客觀世界的實在性,知識是對象的顯現(xiàn)。正理派以實證主義的態(tài)度,研究生活中的知識論問題,在認識論和邏輯學上,對印度傳統(tǒng)的宗教哲學,尤其是對印度邏輯學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正理派在探討辯論術的過程中,還確立了一套邏輯推理的基本范式——五支論,即宗(命題)、因(理由)、喻(例證,包括正例、反例兩種)、合(應用)、結(jié)(結(jié)論)。五支論足以與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媲美。

因明是繼正理邏輯之后發(fā)展起來的佛家邏輯。佛教對印度傳統(tǒng)邏輯量論,特別是正理邏輯,進行了科學的總結(jié)和批判,從而確立了一種獨到的新的邏輯體系。正理通常指婆羅門的正統(tǒng)邏輯,因明則專指佛家邏輯。后來,大乘瑜伽行派進一步發(fā)展了因明,并在《瑜伽師地論》中,重點闡述了因明學的理論內(nèi)容。大乘佛教提倡自由思想,廣通五明。所謂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yī)方明、因明、內(nèi)明。前四者屬于世間學問,后一者為出世間法。認為大乘論者不僅要修出世間法,而且還要精通世間法。窺基在《因明入正理論疏》中說:“求因明者,為破邪說,安立正道?!彼源蟪朔鸾汤靡蛎鞯倪壿嬍侄蝸砼g其他宗教哲學的觀點,以擴大自宗的影響。無著的《順中論》引用了耆那教的“因三相”,世親在《如實論》中,不僅引用了“因三相”,而且還為五支論向三支論過渡,作了革命性的鋪墊和理論性準備。

陳那是印度“中世紀正理學之父”,佛教因明學的集大成者,新因明的創(chuàng)始人。陳那通過作《因明正理門論》,進一步改造了傳統(tǒng)的因明學,從而開啟了新因明的時代。陳那新因明的主要特點,即改五支為三支,強調(diào)比量和現(xiàn)量,提出邏輯學的獨特理論遮詮法。陳那因明學說前期,主要以立破為中心,后期則以量論認識論為中心。陳那對古因明的改造,特別是對因三相的完善,使印度邏輯進入純形式邏輯的發(fā)展階段。新因明到了法稱時代,又有了新的發(fā)展。法稱改革傳統(tǒng)的三支論式,并以喻、因、宗的順序來排列,這與西洋邏輯的三段論比較吻合。法稱提出了“自性因”“果性因”和“不可得因”三個理論概念,使喻體成為普遍命題,因和喻成為證宗的充分依據(jù)。在知識論方面,法稱重視經(jīng)驗理性推理的邏輯思維方式,為因明理論的深化鞏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 印度佛教的辯證思維模式

佛教的辯證思維模式,是印度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督饎偨?jīng)》里有很多“說……即非……是名……”這樣的三句論式,如“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又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再如“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以否定達到肯定的三段論式,即是一種遮詮法。所謂遮詮法,也就是不從正面的規(guī)定性來解釋事物,而是采用否定的方法來加以彰顯。印度哲學各派,不論是正統(tǒng)派還是非正統(tǒng)派,都慣以采用雙遣的思維方式——遮詮法,來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或?qū)嵪唷?/span>

早期佛教的思維方式,具有鮮明的辯證法因素或特性。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一元論思想,否定梵是唯一、恒常的說教。佛教認為事物都是緣起的、無常的,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緣,遷流變化的,強調(diào)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峨s阿含經(jīng)》中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保ā峨s阿含經(jīng)》卷12)《中阿含經(jīng)》中也說:“若有此則有彼,若無此則無彼;若生此則生彼,若滅此則滅彼?!保ā吨邪⒑?jīng)》卷21)早期佛教把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概括為一個因緣和合的發(fā)展系列,并揭示事物之間關聯(lián)或內(nèi)在的規(guī)律,彰顯了佛教辯證思維的邏輯特征。

到了大乘佛教時期,這種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方式就更加明確突出了。大乘佛教把這種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方式,看成是把握真理的有效途徑和范式。《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币簿褪钦f,一切表象的東西,都是主觀意識的產(chǎn)物,并不反映它的真實性;如果體認到所有相都不是本來面目,那就把握了真理。達到如此認識高度并加以運用,就說明達到如來境界了。(參見任繼愈主編,第176頁)所以說“離相”“非相”或“不住于相”,方能如實把握諸法實相。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方式,只是體認事物真實本質(zhì)的手段,否定是為了肯定,目的是突顯諸法的實相。

大乘佛教把這種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方式不斷推向極致。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中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龍樹在《中論》中進一步提出了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龍樹的思想淵源于般若經(jīng)等內(nèi)外思想學說。般若經(jīng)強調(diào)當體即空,破除假名(概念)等主觀認識上的執(zhí)著。龍樹發(fā)揮了性空無礙于緣起的中道思想,指出一切法,當體即空,無自性,不可得。而佛教的“空”并非“無”的異名?!翱铡钡囊饬x在“不”,“不”在于破,在于否定。空是超越有無二邊的中道。龍樹為了揭示中道實相畢竟空的妙理,把早期經(jīng)論中有關“不生不滅”等否定形態(tài)的相對句式,用八不歸納出來。“八不”謂八個相對的命題,或四對矛盾。在龍樹看來,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這八個命題,是外道及佛教內(nèi)部一些派別所執(zhí)的偏見。小乘部派中,有執(zhí)生,有執(zhí)滅;外道吠檀多執(zhí)常;順世論執(zhí)斷;數(shù)論主張因中有果論,果與因同,故執(zhí)一;勝數(shù)認為因中無果,果與因異,故執(zhí)異;婆羅門教認為四種姓的規(guī)定來自于梵天,故執(zhí)來,又認為個體靈魂我與梵不可分離,最終梵會到個體中去,故執(zhí)去。龍樹認為這八個命題是片面的、錯誤的,必須加以批判。(參見巫白慧,第105頁)所以,龍樹運用辯證的、邏輯的、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模式“八不”,對上述八個命題一一予以了破斥。龍樹認為,應如實觀察事物的本質(zhì),既不執(zhí)生或執(zhí)滅,又不執(zhí)常或執(zhí)斷;既不執(zhí)一或執(zhí)異,也不執(zhí)來或執(zhí)去。這種否定形態(tài)的思維方式,進一步表明了佛教理論富含邏輯辯證法因素的顯著特點。

五、 結(jié)語

從印度河文明到吠陀,再到奧義書時期,古代印度對不同地域文化、語言文化、乃至宗教文化,均采取了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并與之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印度氣象、印度風格的宗教哲學和獨具理論特色的邏輯辯證法。

古代印度盛行論辯之風,因而印度人在思辨活動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觀里,現(xiàn)實與觀念、現(xiàn)象與本質(zhì),此岸與彼岸,沒有實質(zhì)的差別,產(chǎn)生了如“不二論”“梵我同一”等一系列宗教哲學理論學說。以婆羅門教為首的印度正統(tǒng)派哲學,認為梵是宇宙的始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主宰。世界上萬事萬物,只不過是它的顯現(xiàn),都是梵幻化出來的,所以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存在。婆羅門教強調(diào)信仰梵天,超脫虛幻的現(xiàn)實,才能證得“梵我同一”,獲得解脫。這種“不二”的世界觀、宗教觀,在大乘佛教龍樹的宗教哲學里,亦得到進一步體現(xiàn)。如《中論》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彼浞终故玖擞《日軐W不二論的理論特色,以及在傳統(tǒng)哲學思維模式上所富含的邏輯辯證法因素。

印度的辯證邏輯,比它的形式邏輯——正理-因明——更加古老。這種古老的辯證思維方式,發(fā)展到大乘佛教時代,其理論形態(tài)已相當完備。而這種處于較高階段上的辯證思維,基本上是一種多層次、多重的邏輯思維模式。可以說,印度傳統(tǒng)哲學中所積淀的辯證思維模式和多重邏輯形式,是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日本福利写真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成人中文字幕高清| 国产又大又黄又粗的黄色| 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露脸| 91国自产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 制服丝袜美腿美女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十区| 国产欧美日产中文一区|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综合网| 日韩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1人妻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优势| 国产无摭挡又爽又色又刺激|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91在线视频| 九九热视频网在线观看| 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超薄黑色肉色丝袜| 亚洲高清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午夜一级艳片免费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99| 国产一区麻豆水好多高潮|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成人动作片在线观看| 国产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本一品道在线免费观看| 香蕉网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二区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下边潮喷毛片免费|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免费| 青草草在线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肥妇一区二区熟女精品|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欧美日韩成人精品| 91精品欧美综合在ⅹ|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