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一代名臣張廷玉在退休后又遭到了抄家的待遇。乾隆帝在他家里抄出了近36萬兩白銀,然而最后卻沒有因此譴責(zé)張廷玉,反而不得不將這批白銀全部歸還。而在張廷玉去世后,乾隆帝還給了他配享太廟的待遇。 那么,乾隆帝為什么要抄張廷玉的家呢?又為什么抄出這么多白銀也不敢動,最后還讓他配享太廟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jìn)張廷玉與乾隆帝的故事。 雍正帝去世之前,張廷玉的恩寵和待遇達(dá)到了巔峰。1735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任命莊親王允祿、大學(xué)士鄂爾泰和張廷玉等人為顧命大臣。要知道清朝本質(zhì)上是一個滿蒙貴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政權(quán),對漢人通常是十分防備的。雍正帝卻能夠任命張廷玉這么一個漢人來擔(dān)任顧命大臣,給他攝政的權(quán)力,可見對張廷玉的信任程度。 非但如此,雍正帝甚至還在遺詔中給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什么是配享太廟呢?太廟是歷代皇帝的宗廟,本來只是用于供奉皇帝的先祖以及歷代皇帝的。但后來為了顯示恩寵,皇后、宗親以及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安置在太廟中,和皇帝一起被供奉,這就是“配享太廟”。這其中皇后和宗親都是和皇帝本人有親密關(guān)系的,而作為“外人”的大臣如果能配享太廟,可想而知是做出了多大的貢獻(xiàn),有多受皇帝重視。這些臣子死后將以郡王之禮厚葬,神位也將陪伴在皇帝身邊。 而張廷玉是在活著的時候就得到了雍正帝給予的“配享太廟”的許諾,他不是皇族,甚至都不是滿人,卻能夠在這么一個壓制漢人的朝廷里享受到這種待遇,可見其受寵程度。 不過,這也成為了張廷玉人生的頂點了,在此之后,張廷玉在仕途上就漸漸不如以前了。這其中既有乾隆帝的原因,也有張廷玉本人的原因。 有人認(rèn)為這是乾隆帝新君上位,對于張廷玉這種先帝留下的重臣本能地不信任,實際上并非如此。乾隆帝即位之初也是勵精圖治,想要做一番事業(yè)的,并且對張廷玉非常重視,再次任命他為皇子師傅,負(fù)責(zé)教導(dǎo)皇子。而在乾隆帝外出祭祀或巡游的時候,他也總是任命張廷玉留守京城,代替他處理中央事務(wù)。 并且張廷玉可以“總理朝政”,在輔政大臣中也居于首位,乾隆帝甚至還給予了他“夜宿紫禁城”的特權(quán),也就是說張廷玉夜間也可以在宮中辦公或者休息,這種信任程度在清朝臣子中是少有的。乾隆帝不但任命他管理科舉事務(wù),負(fù)責(zé)選拔人才,還把《清圣祖實錄》《明史》《大清會典》《皇清文穎》《清世宗實錄》《玉碟》等重要典籍的修撰工作都交給他來辦理,任命他為修撰事務(wù)的總裁官。這可是能夠青史留名的大事,乾隆帝把這些榮譽(yù)全都交給張廷玉一個人,真不算虧待他了。 此時的張廷玉真可以稱得上是風(fēng)光無限,算是實打?qū)嵉摹耙蝗酥?,萬人之上”。那么為什么張廷玉后來又落到了那個地步呢?從根源上來說,就是張廷玉“飄了”,思維也固化了,漸漸變得高傲固執(zhí)起來。而乾隆帝在經(jīng)歷了即位最初的“適應(yīng)期”之后,也越來越想要獨掌大權(quán),張廷玉這么一個總是不聽話的權(quán)臣就成了他的障礙。而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件事。 1737年底,乾隆帝為了表示對張廷玉的寵信,任命他為總理事務(wù)大臣,算是給了張廷玉一個總攬朝政的官方名義。同時又加拜他喇布勒哈番,還加封他三等伯爵,并親自給張廷玉賜了一個號,叫“勤宣”。按慣例,清朝的文官本來不能被授予伯爵之位的,更何況張廷玉還是個漢人,乾隆帝卻打破慣例給了他這么多封賞,可見他也確實是想要籠絡(luò)張廷玉這個老臣加能臣的。 可張廷玉是怎么回報乾隆的呢?到了第二年,乾隆帝為了表示自己的孝順和對禮儀的重視,提出要恢復(fù)“三老五更”的古代禮儀,張廷玉卻上疏反對,認(rèn)為沒有必要改變,直接駁了乾隆帝的面子。最后在張廷玉的壓力下,乾隆帝沒能恢復(fù)三老五更。這一事件讓乾隆帝開始對張廷玉有了不滿,并感到了張廷玉的威脅。自己這個皇帝想要做的事情,卻因為張廷玉這個臣子的反對而無法進(jìn)行,這注定是要維系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的乾隆帝所不能接受的。 不過,考慮到張廷玉的才能和地位,再加上自己的祖父和父親都如此重視張廷玉,乾隆帝自身還根基不穩(wěn),也只好忍了下來。但之后張廷玉又在許多事件的看法上和乾隆帝發(fā)生了沖突,屢屢觸動乾隆帝的逆鱗。 1743年,有人提出現(xiàn)有科舉制度的考察范圍太窄,不利于人才選拔,應(yīng)當(dāng)進(jìn)行改革,改變僅僅靠“八股取士”的制度。此時還銳意進(jìn)取的乾隆帝也表示支持,他也正想一改舊制,干一番事業(yè)。然而張廷玉又表示反對,認(rèn)為還是舊法最好,沒必要改變。最終清朝的這次科舉改革就被張廷玉扼殺在了萌芽中。 隨后,又有人注意到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的“盛世”,土地兼并已經(jīng)成為了極為嚴(yán)重的問題,大量自耕農(nóng)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或流離失所,或淪為佃農(nóng),便提出應(yīng)當(dāng)進(jìn)行改革以緩解社會危機(jī),實行“均田限田”法令。乾隆帝也有心改革,但張廷玉再次表示反對,提出“事屬難行,徒滋擾累”,也就是說這事兒實在太難辦,辦不下去,反而還會白白浪費資源,導(dǎo)致地方動亂,最終阻止了均田限田法令的推行。 從以上兩件事也可以看出張廷玉實在是沒有以前的氣魄了,年輕時的張廷玉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銳意改革,整頓吏治,不畏強(qiáng)權(quán)。從來只是先考慮解決問題,而不是先顧慮事情有多難辦。然而此時的張廷玉卻滿腦子都是頑固保守,靜止不變的想法,認(rèn)為一切維持原狀就是最好。因為事情有困難,干脆就不去辦了。 問題是如果不改革的話,那科舉制度的缺陷和土地兼并這些事情惡化下去,結(jié)果同樣不會好到哪里去。而此時的乾隆帝卻有點像年輕時的張廷玉,正是銳意進(jìn)取,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時候,更希望改革,因此在這一點上雙方又發(fā)生了沖突。 當(dāng)然,如果張廷玉只是保守的話,乾隆帝大概還不會像之后那樣對待他。但是此時的張廷玉不但和皇帝關(guān)系不好,和同僚的關(guān)系也不好。張廷玉和鄂爾泰長期共事,兩人都是很有能力的名臣,彼此之間關(guān)系卻很差。雖然兩人的辦公地點就在一起,但卻“往往竟日不交一語”,一天也不說一句話。 張廷玉每次發(fā)現(xiàn)鄂爾泰犯錯,都要刻薄地諷刺一番,讓鄂爾泰無地自容。鄂爾泰去世后,訥親取代了他的位置。但張廷玉和訥親的關(guān)系也不好,乾隆帝為了朝政平衡,也有意放縱張廷玉和訥親之間的矛盾升級,結(jié)果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惡化。 而最終使得張廷玉徹底失寵的,還是他從1748年之后的一系列行為。從這一年開始,張廷玉多次上疏請求致仕,也就是退休,乾隆帝也多次挽留。到了1749年,眼見張廷玉還在不斷請求退休,乾隆帝大概是也煩了,干脆就批準(zhǔn)了張廷玉的退休申請。此時的乾隆帝已經(jīng)不那么欣賞張廷玉了,不過畢竟張廷玉是三朝老臣,才能和地位擺在那里,乾隆帝也只能表現(xiàn)得極為重視,賞賜了他許多財物,還親自寫了三首詩賜給他。 皇帝賞賜,張廷玉自然要來謝恩。但是在謝恩的時候又出了問題,張廷玉不知是聽信了什么流言,還是想驗證一下皇帝對他的重視程度,竟然主動來向乾隆帝要“保證”。他說:“當(dāng)初雍正皇帝非常賞識我,曾經(jīng)許諾我將來可以配享太廟。但是我卻害怕死后可能得不到這么高的待遇啊,并且外界也有類似的議論?!?/span>說完他居然免冠叩首,要求乾隆帝給他出示一個憑證,向他保證肯定會讓他配享太廟。 乾隆帝很生氣,你作為一個臣子,懷疑皇帝會不守信用,還當(dāng)面來索要憑證,這算怎么回事?而且別說乾隆帝,就算是普通人,面對這樣的懷疑恐怕也不會高興。不過考慮到張廷玉的名聲和影響力,乾隆帝還是忍了下來。當(dāng)即下了手詔,表示肯定會執(zhí)行雍正帝的遺詔,讓張廷玉死后配享太廟。乾隆帝又寫了首詩安慰張廷玉,張廷玉這才滿意地離去,但忌恨的種子已經(jīng)埋下。 按照清朝慣例,面對皇帝這樣的賞賜,張廷玉這個做臣子的應(yīng)該親自來向皇帝謝恩才對。然而張廷玉卻不知是自恃德高望重還是因為什么,第二天卻沒有自己來謝恩,只是派了兒子張若澄來謝恩。 乾隆帝怒了,他之前已經(jīng)忍了張廷玉很多次。如果換作一般的臣子,恐怕剝奪官職乃至抓進(jìn)監(jiān)獄都有可能了,也就是因為對方是張廷玉,他才如此寬容,結(jié)果張廷玉卻“蹬鼻子上臉”。昨天才跟張廷玉見過面,他又不是來不了,這么重的賞賜,自己不來謝恩,派兒子來謝恩算是怎么回事?于是乾隆帝又下了旨意,讓張廷玉第二天進(jìn)宮來解釋一下。 這個旨意由軍機(jī)處的傅恒和汪由敦傳寫,本來是要第二天才給張廷玉的。然而第二天黎明,張廷玉就來到宮里來謝恩了。乾隆帝再次憤怒了,并且除了憤怒之外還有些恐懼和忌憚,這個旨意明明還沒有下達(dá),張廷玉是怎么未卜先知,知道要來謝恩的?肯定是軍機(jī)處泄露了消息,軍機(jī)處與張廷玉這樣的重臣勾結(jié),毫無疑問是對乾隆的嚴(yán)重威脅。 于是乾隆帝先是嚴(yán)厲指責(zé)了汪由敦,認(rèn)為是他泄露了消息。然后又召集廷臣討論對張廷玉的處置。最終決定剝奪張廷玉的官爵,但是考慮到配享太廟是雍正帝留下的旨意,因此還是保留了張廷玉死后配享太廟的待遇。 然而到了1750年,乾隆帝的皇長子永璜去世了,就在乾隆帝沉浸于悲傷中的時候,張廷玉又再次提出想要歸鄉(xiāng)。此前張廷玉雖然退休了,但還住在京城,此時卻要求返鄉(xiāng)。這實在不是個好時機(jī),乾隆帝十分憤怒,當(dāng)即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 不過這還沒完,乾隆帝的心胸本來就不算寬廣,之前只是因為張廷玉的地位而有意容忍他罷了。結(jié)果張廷玉卻一再刺激乾隆帝,已經(jīng)算是把乾隆帝得罪死了,乾隆帝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后來四川學(xué)政編修朱筌犯罪,乾隆帝認(rèn)為張廷玉與朱筌關(guān)系緊密,于是又派人抄了張廷玉的家,結(jié)果抄出了近36萬兩白銀和大量珍寶。 乾隆帝知道以張廷玉的俸祿根本不可能存下這么多錢,就命令他交代這些財物的來源。他實際上就是想借著朱筌犯罪的機(jī)會除掉張廷玉,張廷玉要一個不小心,回答錯誤,恐怕就要鋃鐺入獄,甚至人頭落地了。 但乾隆帝沒想到的是,張廷玉雖然年老,記憶力卻依然很強(qiáng),面對查案大臣的質(zhì)問可謂對答如流,準(zhǔn)確說出了每一筆銀子和每一件珍寶的來源。原來,之前張廷玉深受皇帝寵信,得到了大量賞賜的珍寶,他沒有把這些物品變賣,而是一直好好保存在家中,而這些銀子也都是三代皇帝賜予的。 乾隆帝沒辦法,只好放棄了以此懲罰張廷玉的想法,但他并沒有就此放過張廷玉,后來還是讓他交出歷代皇帝賜給他的珍寶。不過即便乾隆帝百般打壓,也終究動搖不了張廷玉的地位。1755年,張廷玉去世,乾隆帝考慮到他確實曾做出過巨大貢獻(xiàn),也不敢違背雍正帝的遺詔,最終還是給了他配享太廟的待遇,張廷玉也就成為了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以張廷玉的才能和地位,完全可以擁有一個更為風(fēng)光的晚年??上罱K卻走向了年輕時自己的對立面,最終自食其果,著實可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