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1948年11月末,楊伯濤還是國民黨第十八軍的軍長。 1948年11月末,楊伯濤還是國民黨第十八軍的軍長。作為這支被譽為“國軍五大主力之首”的精銳部隊主官,楊伯濤在淮海戰(zhàn)役的雙堆集戰(zhàn)場打到最后一刻,不得不帶著身邊僅存的幾十個官兵向解放軍繳械投降,當了俘虜。 在他跟隨長長的俘虜行列走出戰(zhàn)場時,看到了令他極為震驚的一幕。眼前這個距戰(zhàn)場不到十五華里的小村莊看上去很眼熟,正是十幾天前他帶部隊路過宿營的地方。他記得那時村莊四周的莊稼地一片荒蕪,村子里破敗蕭條,連門板窗戶都被士兵們拆去烤火用了,至于老百姓更是不見一人。此時,同一個村莊人聲鼎沸熱鬧異常,門窗皆無的房子里已經(jīng)升起炊煙,老百姓有說有笑地忙碌著。有的正為解放軍烙餅做干糧,有的跑前跑后為野戰(zhàn)醫(yī)院抬傷員,大姑娘小媳婦聚在一起為戰(zhàn)士們做布鞋,一大群孩子圍著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嬉鬧,爭著要看他的望遠鏡…… 很多年后,楊伯濤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重提這一幕。他說,這是這個不知名的村莊讓他看到了人心向背,懂得戰(zhàn)爭的勝負未必由飛機大炮優(yōu)勢裝備決定。也正在那一刻,這位還不到四十歲的國民黨高級將領被沮喪、屈辱、解脫和頓悟等各種復雜情緒包圍著,第一次開始審視自己二十多年軍旅生涯的是非功過。 再后來,作為被改造的高級被俘將領,楊伯濤結合自己當過美式裝備王牌軍軍長的經(jīng)歷,在“抗美援朝”期間撰寫了論文《美軍戰(zhàn)術之研究》,供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參考借鑒,并于1959年第一批獲得特赦。在他的后半生,他始終活躍在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領域中,直至公元2000年病逝…… 在王樹增先生的著作《解放戰(zhàn)爭》中讀到這段親歷者的戰(zhàn)爭回憶后,我專門上網(wǎng)查閱了楊伯濤將軍的生平,了解到將軍在抗日戰(zhàn)爭中曾屢次參加正面戰(zhàn)場的惡戰(zhàn),身先士卒抵御倭寇,抗戰(zhàn)勝利后更是在嫡系精銳十八軍中步步升遷,直至于1948年8月升任為軍長。短短三個月后,楊伯濤就和他的十八軍隨黃維兵團一起全軍覆沒。 知道了這些背景,再重讀這段楊伯濤將軍的回憶,我才弄懂為何這幕場景會讓他時隔多年仍記憶猶新。正是小村莊的人間煙火,一瞬間點燃了他反思自我并改變信仰的導火索,既有顛覆多年認知的痛苦,更有大徹大悟的觸動。正是這天翻地覆醍醐灌頂?shù)幕腥灰凰?,才改寫了他的心態(tài)和后來的人生軌跡。 我們都對“恍然大悟”這個詞不陌生,甚至于還會經(jīng)常用到,但未必真正品味得出個中深味。恰恰是楊伯濤親歷的這個場景,有助于我們深層次了解這個詞的意境,從而懂得如何面對不知覺的錯誤,如何說服自己實現(xiàn)自我改進提升。 如果歷史換一種方式,讓楊伯濤帶著部隊突出了重圍,那么他多半會繼續(xù)站在人民的對立面,為蔣家王朝賣命,也定會隨當年六十多萬潰軍退到海峽對岸的孤島上。那樣的話,他會守住自己二十多年的慣性邏輯,守住辛苦掙來的軍銜待遇,沿著固定軌跡走下去。 但是,命運的車輪恰就在1948年冬天的雙堆集拐了一個彎,讓這位高級將領因戰(zhàn)敗被俘,這就意味著他失去了過去獲得的一切,他已經(jīng)把大好年華都耗費在了另一個陣營中,比不上人生剛起步的年輕后生。這種感受換現(xiàn)在的說法就叫機會成本太高,擱誰的身上都不好受!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還是在淮海戰(zhàn)役中,身為楊伯濤同僚的十四軍軍長熊綬春,就曾于炮火紛飛中數(shù)次左右躊躇,在戰(zhàn)與降之間搖擺不定,最終死于陣中;而兵團司令官黃維則死硬到底,直至被俘和后來的改造中也不肯放下成見,直至1975年才最后一批被特赦。相比這兩個典型,楊伯濤又屬幸運之極。 幸運在哪里呢?就在于那恍然大悟的一瞬間。能在恍然中大徹大悟,殊為不易。 試想,如果楊伯濤本人是個血債累累怙惡不悛的反動軍官,在做了俘虜之后第一反應一定是如何潛逃或是掩藏身份,哪還有閑心去如此細致地觀察一個曾經(jīng)到過的小村莊呢?所以恍然大悟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心地純凈坦蕩蕩。只有始終秉承“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原則的君子,才具備恍然大悟的心理基礎。要知道,這種領悟和改變靠偽裝混的過一時,混不過一世,所以,有這個本事的人,無論政治信仰如何,起碼言談舉止內(nèi)心修為都夠得上君子。 如果楊伯濤是個墨守成規(guī)固執(zhí)到底的人,在步入那個小村莊時即便看到了與之前天壤之別的景象,觸動也不會那么深刻,說不定還會心中痛罵這些老百姓“通匪”。所以恍然大悟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善于思考保持懷疑。其實同樣在《解放戰(zhàn)爭》這部著作中,就曾經(jīng)提到楊伯濤曾經(jīng)多次提醒過司令官黃維,不要孤軍深入,因為他深知面前劉鄧大軍靈活的戰(zhàn)術。從這個事例就可以看出,楊本人的確是個懂得分析局勢、知道甄別對比的人。 同樣,如果楊伯濤是個意志薄弱膽小如鼠的人,那么在成為俘虜后的幾個小時里能穩(wěn)住情緒不至崩潰就算不錯,又何來精力膽量去觀察小村莊的諸多細節(jié)?所以恍然大悟的第三個條件就是勇氣。一個人能在看到意料之外的一幕時保持冷靜,能在自己看不慣或者不適應的場景中領悟到其中潛藏的積極因素,更能與之對比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才是頂頂重要的一項素質。也正是在這種素質的支配下,楊軍長從那一刻起開始了信仰的大轉彎、人生的大裂變。 最后一個條件就顯而易見,那就是秉持下去的耐心。從后來楊伯濤的人生軌跡看,他記下那個小村莊的場景并非虛張聲勢更非刻意討好,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知灼見,所以他才會用更加切實真誠的行動去改變自己去加入時代洪流。這就是恍然大悟的終極境界,那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后,敢于下定決心去花時間堅持下去,而不是隨波逐流破罐子破摔。 講完了這四個事關“恍然大悟”的必要條件,想必大家也就明白我為何會重提一件國民黨高級將領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經(jīng)歷細節(jié),聚焦在一個小村莊的前后對比上。那濃縮了一個人是否敢于面對錯誤和意外,是否具有洗心革面脫胎換骨的能力。 這個能力太重要了!且不提全人類在“自然選擇”的恢弘過程中一件件改自我糾錯的往事,單單回顧中華民族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的救亡圖存歷史,我們就不得不感慨于前輩們在挫折面前痛定思痛、從頭再來的勇氣。倘若沒有一個個歷史時刻的刺激和因之而起的恍然大悟、民族覺醒,又何來今天的中華崛起呢? 一國如此,一人亦如此。 之所以寫這個題目,源于我前兩天看到一篇奇人寫就的天文學分析文章,其間提到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其實是一個雙星系,一個恒星是太陽,另一個一直存在但人類看不見。為什么看不見呢?因為那個恒星其實是黑洞,而這個黑洞有著自己的運行軌道,上次它與地球軌道交會時引起了物種滅絕,更重要的是,下次交會的時間就在本世紀內(nèi)! 說實話,看完這篇文章的我一時間頭暈腦脹幾乎透不過氣來!既因為這個推論新奇且合理,讓我驚訝,也因為這個推論的結果太過負面,讓我恐懼。但半天過后,我將這篇文章視為自己的恍然一瞬,漸漸心平氣和,恢復了平靜。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人,我需要保持正直、理性、勇氣和耐心,敢于面對改變,敢于面對不適,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改到老,才是富有希望朝氣的人生,那么黑洞對我的威脅也就不用再多思多想。品味如是,那人生中不斷出現(xiàn)的恍然一瞬,才顯露價值,才值得珍惜。 END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wǎng)名:皮皮中尉):現(xiàn)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簽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chuàng)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yè)務骨干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銘語銘言”不見不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