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此乃修行六字真言,修道,就是修一顆虛靜之心。 修道,就是修一顆虛心。在《老子》有關(guān)虛的論述很多,有沖或谷等。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致虛極,守靜篤。在《莊子》中有:以游逍遙之虛。心齋就是虛以待物。虛室生白。 道就像谷一樣,它是谷神、天下谷,百谷王。從生成天下萬物的角度看,道就像谷一樣,深廣博大,生養(yǎng)萬物,生生不息。正是在這個谷一樣的大道里,萬物滋生,郁郁蔥蔥,溪流潺潺。 道就像一個大而無形空空如也的容器,包容一切,承受一切,每一個容器的利用價值在于它的空。像“沖”一樣,修心亦是如此,修一顆包容之心,修一顆虛空之心。 “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裝水,只有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只有空的心靈,才可以包容一切。 空是一種度量,所以要虛懷若谷,空是一種包容,所以要虛心以待,空是一種潛力,所以要空空如也。人生如茶,空杯以對,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裝不完的歡喜與感動。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我們就是追求心虛而體實,而遠(yuǎn)離心實而體虛。 拋棄你的成見、欲望與俗情,回歸生命的本來狀態(tài),這就是“致虛極”,“復(fù)歸于樸”。萬事萬物本無高下貴賤之分,是人的知與欲賦予了其價值,同時也掩蓋了其本來面目。 “虛其心”,就是回歸事物的本來面目。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沒有立場就是立場,沒有觀點就是觀點。與其說解放思想,不如說從思想中解放出來。修行而得道,其實什么都得不到,如《金剛經(jīng)》講的無所得。世界的本來面目是虛虛實實,變易不居。 老子講,“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莊子講,“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玄覽就是鏡子。我們的心如鏡子一樣,鏡子本來是明亮的,卻被世俗的塵埃蒙蔽了,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鏡子不擦不明,佛也好,道也好,都是引導(dǎo)我們擦亮每個人心中的鏡子,映照萬象本真面目。 如果我們的心被知見與欲望填滿了,就等于明亮的鏡子蒙了塵垢,就難以映照萬物的真面目。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正因為我們心不凈,無事生非,作繭自縛,自作自受,難以解脫。 虛心就是凈化我們的心,滌除知與欲的塵垢,還原生命的本色,照亮真實的世界。 修道,也是修一顆靜心。虛心重在“無知無欲”,靜心重在“無為不爭”。有知有欲則有為有爭,無知無欲,無為不爭才能真正地做到超越一切。 萬物靜觀皆自得。水清了,才能映照萬物,心靜了才能看清本來面目。老子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碧煜麓髞y,因在統(tǒng)治者貪欲亂為。 虛靜是生命的原本狀態(tài),舍棄一切執(zhí)著,一切人為分別,回歸真實的自己,與天地并生,與萬物齊一,這樣的境界就是開悟,就是得道。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常就是道,道就是常?!暗莱o為無不為”,靜是道的特性。人們修心也如此,無知無欲,心不妄動,人不燥動,不動則不爭,不爭則不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無為既是大道的原本狀態(tài),也是大道的運行法則。人效法天地大道,也要遵循自然無為這個法則,不去人為干涉侵?jǐn)_他人與萬物,各隨其性,順其自然,才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事。 靜心就是修一顆自然無為之心,尊重萬物的自然本性,尊重自己的本來面目,輔順萬物而不是干涉萬物,回歸真我而不是彰顯自我。 做最真實的自己,遵從自己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不為外在因素干擾而委屈自己的自然本性,活在別人的嘴巴里與掌聲中,不如活在自己的天地?zé)o窮之間。 莊子講“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謂倒置之民”,因此,不要讓物欲與世俗蒙蔽了自己,主宰了自己,從而泯滅了自己的靈性,從自由變成了羈絆。 水靜則清,心靜則明,心明則靈。心靈有了智慧才得以覺醒,智慧覺醒了才得以超越。靜是生命的原態(tài),靜是事物的本質(zhì)。致虛極,守靜篤。降伏妄動的心,回歸生命的本來,這就是老子的靜心之道。 無念則靜,不欲則靜,靜能觀復(fù),靜能悟道,靜則通道,心道相通,自由逍遙。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心安靜了,才能明了一切,才能接受一切。 真正的寧靜,是內(nèi)心的寧靜。大音希聲,用心去聽天籟之音,才能感受到靜的魅力與道的玄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