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耳鳴必須要分清楚耳鳴的癥型是實證還是虛證,可以簡單的做以下動作: ①用雙手蓋住雙耳,如果耳鳴的聲音更大,為實證; ②耳鳴聲變小,為虛癥; 具體的還需要看病人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判定。 引火湯加減治耳鳴 表現(xiàn):耳鳴,耳塞,聽力下降,心煩,倦怠,睡眠差,胸口后背常有灼熱感,舌淡脈細。 原因:虛陽上浮,火不歸原 方法:滋陰潛陽,引火歸元 引火湯加減: 熟地20克、玄參8克、麥冬8克、天冬8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山萸肉40克、砂仁20克、梔子5 克、淡豆豉20克、巴戟天30克、、肉桂4克(后5~10分鐘下鍋) 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早晚各一袋。 耳鳴的同時又常常伴有頭昏頭重,胸悶氣短:(痰濕耳鳴) 組成:白術(shù)15克,澤瀉30克,石菖蒲15克。 用法:水煎服。 耳鳴驗方 藥方:石菖蒲,生甘草 劑量:需辯證開服 用法:每天1劑,水煎兩次,混合藥汁,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病久者,同時服六味地黃丸(中成藥)。 耳鳴耳聾: 藥方:當歸15克,黑豆 30 克,紅糖 30 克。 用法:水煎服,日 2 次,2 周見效 耳鳴耳聾: 藥方:菊花30 克,蘆根30 克,冬瓜皮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2 次,2 周見效 耳聾: 用通竅耳聾,甲鈷胺片,谷維素片,六味地黃丸濃縮丸,因為吃六味地黃丸,可以配喝淡鹽水以提高療效。 老中醫(yī)治療耳聾、耳鳴醫(yī)案(引自《劉渡舟驗案精選》) 醫(yī)案一 男53歲。初診:1994年3月16日。患者因惱怒,8天前突發(fā)右側(cè)耳鳴,其聲甚大,如聞潮汐,頭部轟響,右側(cè)頤部灼熱而脹,吞咽時耳內(nèi)搗搗作響,以致不聞外聲。西醫(yī)診為“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與“傳音性聾”?;颊咭姑虏话?,晨起咳吐黏痰,兩目多眵。舌紅,苔白,脈弦滑小數(shù)。辨為肝膽火盛,循經(jīng)上攻耳竅。治宜清瀉肝膽,養(yǎng)陰通竅。疏方: 連翹10克,柴胡16克,漏蘆10克,白芷8克,玄參15克,牡丹皮10克,夏枯草16克,天花粉10克,黃連8克,黃芩4克,生石決明30克,牡蠣30克。 服藥3劑,耳鳴大減,能聞聲音。7劑服完耳鳴自除,聽力復(fù)聰。再以柔肝養(yǎng)心安神之劑以善其后。 【按】耳鳴耳聾之患,當辨虛實。一般而言,暴病者多實,久病者多虛,病在肝膽少陽者多實,病在腎臟少陰者多虛。本案耳鳴耳聾起于惱怒與情志不遂,突然發(fā)作,則為實證可知。蓋惱怒傷肝,疏泄不達,使肝膽氣機郁滯化火,少陽膽經(jīng)“其支者,從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少陽膽火循經(jīng)上攻,火盛氣逆,閉塞清竅,故突見耳鳴如潮,耳聾不聞?!夺t(yī)貫》 引王節(jié)齋云:“耳鳴盛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蟮执俗C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少陽之火客于耳也?!被饎犹瞪?,充斥頭面,擾亂心神,故伴見面熱而脹,吐痰,不寐?!读_氏會約醫(yī)鏡》 將本類證候謂之“火閉”氣閉”,其云:“火閉者,因諸經(jīng)之火,壅塞清道,其癥或煩熱,或頭面赤腫者皆是,宜清之。氣閉者,因肝、膽氣逆,必憂郁患怒而然,宜順氣舒心?!惫手委煴景敢郧甯文懼?,兼利肝膽之氣為主。方用柴胡、黃芩疏肝清膽,和解少陽;連翹、黃連、玄參、牡丹皮、天花粉清解熱毒,兼養(yǎng)陰津;夏枯草、生石決明、牡蠣潛肝膽之陽亢;漏蘆、白芷透竅散邪。本方清中有透,降中能滋,用治肝膽實火上攻之突發(fā)性耳鳴耳聾,最為適宜,故獲佳效。 干祖望辨治耳鳴耳聾醫(yī)案 1 法宗東垣,補土為本 某女50歲。1991年12月24日初診。雙耳哄鳴,已1個月,耳鳴前患過帶狀皰疹。哄鳴為持續(xù)性,遇噪音則更響,夜臥躺平后即不響,伴脹感。雙側(cè)聽力各喪失30分貝左右。近來口腔、咽喉有干燥感,經(jīng)常思飲,喜溫。舌白苔膩,脈細。處方:黨參10g,黃芪10g,白術(shù)6g,茯苓10g,陳皮 6 g,半夏 6 g,蘇子 10 g,白芥子 6 g,枳殼 6 g,甘草3 g。1992年1月3日二診。服藥后患者自覺鳴聲明顯減輕,耳中也感到輕松,外來噪音稍能接受,調(diào)整上方繼續(xù)口服。 按:干祖望先生學(xué)術(shù)思想體系的核心之一為“七竅以脾為本”。正如《素問·玉機真藏論篇》中云:“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脾氣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李東垣在《脾胃論》中亦云:“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病”。五官的歸經(jīng)臟屬雖各不相同,但它們都位于人體頭面部,屬于“空清之竅”,均有賴于清陽之氣上升濡養(yǎng)以保證其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脾胃居中焦,主運化、升清,是人體氣血陰陽升降之樞紐。本案用六君子湯加三子養(yǎng)親湯去萊菔子以健脾益氣,理氣祛痰。干祖望先生棄腎從脾,體現(xiàn)其“以脾為本”之臨癥指導(dǎo)思想,正如李東垣曰:“醫(yī)不理脾胃及養(yǎng)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夺t(yī)碥》謂:“氣虛下陷則聾”。 2 調(diào)達肝氣,清啟聽宮 案:羅某,男,64歲。1987年10月12日初診。患者自訴右耳常鳴,左側(cè)偶作哄鳴音1年半,鳴聲有蟬鳴、風扇、車床等多種,聽力下降,舌黃膩苔,脈弦勁有力。既往無高血壓史。檢查:左鼓膜疤痕性下陷,右側(cè)(-)。處方:龍膽草3 g,天竺黃6 g,梔子 10 g,柴胡 3 g,白芍 6 g,夏枯草 10 g,陳皮6 g,苦丁茶10 g,當歸10 g,丹參10 g。7劑煎服。1987年10月16日二診。藥進4劑,左耳略感輕快,因欲歸而急于復(fù)診,舌薄苔,脈弦。處方:夏枯草 10 g,苦丁茶 10 g,當歸 10 g,白芍 6 g,天竺黃6g,石菖蒲 3 g,葛根 6 g,丹參 10 g,竹葉 10 g,燈芯草3扎。10劑煎服。1987年10月27日三診。藥進10劑后耳鳴明顯好轉(zhuǎn),舌薄苔,脈弦。遂依上方加減續(xù)予調(diào)理。 心脾兩虛,清陽不升 女18歲,1982年9月5日就診。 主訴:素體偏弱,加以高考復(fù)習,飲食、休息不佳而發(fā)耳鳴,雖歷經(jīng)調(diào)治月余仍不愈。鳴聲如蟬,晝夜不止,稍勞則甚,蹲下站起時頭暈眼花,耳鳴更甚。自覺耳內(nèi)有空虛、冷風吹拂之感,納差腹脹,倦怠乏力,懶言語怯,健忘失眠,欲靜厭動,面色微黃,月經(jīng)量少色淡。 檢查:雙耳正常,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診斷:耳鳴。 辨證:心脾兩虛,清陽不升,耳失溫養(yǎng)。 治則:健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 方藥:歸脾湯加減。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白術(shù)12克,當歸15克,龍眼肉15克,茯苓12克,陳皮10克,酸棗仁15克,遠志10克,升麻6克,磁石15克,甘草6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復(fù)診:服藥3劑,耳鳴大減,耳內(nèi)空虛、發(fā)涼感消失。 余癥有所好轉(zhuǎn),守方繼服。 三診:守方出入15劑,耳鳴息止,諸癥皆瘥。囑服歸脾丸,每日1次,連服月余,以善其后。 按:《靈樞.口問篇》日:“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薄豆沤襻t(yī)統(tǒng)》亦日:“憂愁思慮則傷心,心虛血耗必致耳鳴耳聾?!逼⒛藲庋?,心主血脈而藏神,脾實心旺,氣血上充于耳則耳竅靜謐,司聽靈敏。倘若勞倦思慮過度,損傷心脾,氣血不足,司失濡養(yǎng),神失靜謐,則可發(fā)耳鳴。本例即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而發(fā),故治以歸脾湯重振脾氣而化生氣血,養(yǎng)益心神而復(fù)其靜謐。加以升麻升舉清氣;酸棗仁、磁石安神息鳴;易木香之燥,換陳皮以斡旋脾氣,促其運化之能。合而共奏補益心脾、益氣養(yǎng)血、安神息鳴之功。藥證合度,故而收功。 肝腎陰虛 [病案]陶某,男,65歲,2000年4月11日初診。病志號: 00041129。 眩暈半年,腰膝酸軟,耳鳴,目暗,伴有自汗,盜汗,口干,陰囊潮濕,血壓150/100mmHg,有前列腺炎及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病史,舌略紅,苔微黃,脈弦細略數(shù)。 處方:熟地20g,山茱萸15g,山藥25g, 云苓30g,澤瀉20g,石決明30g,知母15g,黃柏10g,懷牛膝20g,生杜仲15g,生龍牡各40g, 7劑。 4月25日二診:眩暈好轉(zhuǎn),自汗減輕,偶有腰痛,上方加桑寄生20g, 7劑。 5月9日三診:眩暈大減,微有盜汗,上方龍牡煅用,7劑。5月16日來告知,眩暈已愈。 按語:眩暈,腰膝酸軟,耳鳴,目暗,均為肝腎不足;舌紅口干,脈弦細略數(shù)為陰虛之象;苔微黃,乃有陰虛相火妄動之嫌,故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方中重用熟地為君,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且味酸以斂汗;山藥甘平,健脾補虛,益精固腎,能治諸虛勞損;澤瀉利濕泄?jié)?,防熟地滋膩斂?重用茯苓淡滲利濕,助山藥健運脾胃;懷牛膝、杜仲二者合用補肝腎、強筋骨,以治腰膝之酸軟;知母、黃柏合用,苦寒燥濕,滋陰而降相火;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合用以平肝潛陽;五味子滋陰斂汗。諸藥合用,滋補肝腎,平肝降火,標本兼顧,故7劑而眩暈好轉(zhuǎn)。 二診時偶有腰痛,腰為腎之府,故方中加入桑寄生以增強補益肝腎之功。三診時眩暈已止,只是微有自汗,故生龍骨、生牡蠣易為煅龍骨、煅牡蠣以增強斂汗之功。 風陽上擾,熄風潛陽 女70歲,1996年11月2日初診。 病志號: 96110234?;几哐獕翰《嗄?,長期眩暈頭痛,半月前因喪子血壓突然升高(200 ~ 170/120 ~ 110mmHg),眩暈加重,不能站立,起則頭眩益甚,頭重腳輕,時欲跌仆,頭目脹痛,耳鳴如潮,面色紅赤,心中煩熱,大便干燥,舌質(zhì)微紅,脈弦長有力。 處方:代赭石40g,懷牛膝30g,生白芍2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地龍15g, 草決明20g,玄參15g,生麥芽20g,川楝子10g,知母15g,甘草15g, 6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方好轉(zhuǎn),眩暈、頭痛均減輕,大便通暢,血壓180~160/110~100mmHg。但睡眠欠佳,上方加磁石30g, 6劑。 三診:繼續(xù)好轉(zhuǎn),心中煩熱及耳鳴明顯減輕,面部仍時而烘熱,上方去知母,加牡丹皮15g, 6劑。 四診:眩暈、頭痛大減,口微干不渴,上方代赭石減10g,加生地20g, 6劑。 五診:諸癥顯著好轉(zhuǎn),已能散步,繼以上方加減,調(diào)理月余,舌不紅,脈較前緩和,故而停藥,此后多年未發(fā)。 按語:此例乃肝陽上亢,風陽上沖,頭眩不得站立,甚則欲仆,脈弦長有力,似有氣血逆亂之象,故方用鎮(zhèn)肝熄風湯化裁,取其鎮(zhèn)肝熄風之功。方中重用代赭石鎮(zhèn)肝降逆,潛陽熄風,使肝氣下達而不上逆;懷牛膝引血下行,且可補益肝腎,二者共為君藥。臣以生龍牡、白芍,益陰潛陽,鎮(zhèn)肝熄風,白芍且可柔肝,與川楝子、麥芽配伍,共奏疏肝解郁之功,以順肝喜條達之性。佐以地龍清熱熄風;草決明平肝潛陽,且可潤腸;玄參、知母滋陰清熱,與臣藥配伍,尤能滋陰潛陽,壯水涵木。使以甘草調(diào)和藥性,保護胃氣,以防金石介類之品重墜傷胃。二診加磁石既可平肝潛陽,又可重鎮(zhèn)安神。三診加牡丹皮清虛熱、降相火,非但能平抑上炎之虛火,且有利于平肝潛陽。陽亢化風,緣于肝腎陰虛,故肝風得熄之后,當滋補肝腎以治其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