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倫,升降散,白僵蠶2錢,全蟬蛻1錢,川大黃(生)4錢,廣姜黃3分。研磨成粉末,然后用黃酒、蜂蜜兌水調服?;鸲緝扔簦箽鈾C升降不暢?;鸲緝扔?,三焦氣機升降不暢:溫疫熱證,頭面腫大,咽喉腫痛,胸膈滿悶,嘔吐腹痛,發(fā)斑出血,丹毒,譫語狂亂,不省人事,絞腸痧(腹痛),吐瀉不出,胸煩膈熱,疙疸瘟(紅腫成塊),大頭瘟(頭部赤腫),蛤蟆瘟(頸項腫大),以及丹毒、麻風。
秦伯未《中醫(yī)臨證備要》 22.麻疹
麻疹,俗稱“痧子”、“瘠”,華北地區(qū)也稱“糠瘡”。小兒多難幸免,大人間或有之,由于先天胎毒感集時邪而發(fā),發(fā)過后不再感染。流行季節(jié)多在冬、春兩季,初起類似傷風,微有寒熱。其特征為兩目淚水汪汪,耳邊不溫,多噴嚏,咳嗽不爽。將發(fā)之前,面浮頰赤,口內兩頰有白點,指紋浮露而紅赤。發(fā)時躁亂不安,先在耳背、發(fā)際、頸項等處出現(xiàn),繼而額部顏面,再進而肩背、胸、腹,皮膚下隱隱有小粒勻凈如沙,漸漸浮起,捫之觸手。透發(fā)后身熱和其他證狀逐漸減退,癮點亦隱沒,皮膚上有糠狀落屑。全部病程可分為發(fā)熱、見點和收沒三個時期,每個時期平均為三天,前后共九天。麻疹宜出齊出透,一般以頭、足俱有,面部多者為順,但必須看其鼻上和手足心均有紅點密布為出齊,摸其皮膚上尖聳有毛糙感為出透。同時應觀察見點不透,或一出即收;疹點淡而不紅,或赤紫滯暗,均為逆證。治療麻疹以清透肺胃為主,用防風解毒湯或竹葉柳募湯加減,收點后只須清解血分余熱。主要是防止惡化和后遺證,忌用辛熱藥、苦寒藥和補濕藥,誤用后往往引起喘促鼻扇、昏亂痙厥、腹脹下利等道證。后遺證中比較常見的為骨蒸贏瘦,發(fā)焦膚稿,俗呼“痧痹";或咳嗽不止,氣喘,痰中帶血等,往往經久不愈。 小兒身熱不高,皮膚微紅,發(fā)出疹點,形如麻疹而無麻疹特征。疹點亦細小稀疏,分布較速,一三天內發(fā)齊,三四天后即退凈。退后亦不脫屑。系風熱所致,不關胎毒,稱為“風痧”,用加味消毒飲。 防風解毒湯 防風 荊芥 薄荷 牛蒡 桔梗 甘草 竹葉 連翹 石膏 知母:木通 枳殼 竹葉柳剪湯 竹葉 西河柳 葛根 牛蒡 知母:蟬衣 荊芥 薄荷 石膏 玄參 麥冬 甘草 粳米 加味消毒飲 荊芥 防風 牛蒡 升麻 甘草 赤芍 連翹 山楂
23.風疹 風疹,古稱“痛瘤”、“癮疹”,皮膚出現(xiàn)疙瘠,初 起如蠶豆瓣,漸漸成片成塊,色白不紅, 如被奧蟲所咬,故俗稱“風疹塊”。此證愈報愈癢愈多,滿布全身,發(fā)內、耳內、手足心均奇癢難忍。時隱時現(xiàn),反復發(fā)作。多因汗出受風,風熱逆于肌表,亦與血熱有關,宜消風散,酌加鮮首烏、紫背浮萍效果尤好。外用香樟木煎湯洗擦,可獲暫時緩解。此證搔癢太過,皮膚破碎亦能成瘡,用茵陳、苦參各一兩煎湯,或用蠶砂三兩煎湯,乘熱拭洗。
消風散 荊芥 防風 蟬衣 牛蒡 蒼術 石膏 知母 生地 麻仁 木通 甘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