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時數(shù)〕6學時 〔面授時數(shù)〕4學時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痿病的成因、病機和證治,了解甘草干姜湯證。 2、掌握肺癰病的病因、病機和證治,以及與肺痿病的異同。熟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的病機和證候。 3、掌握咳嗽上氣的病機及其辨證施治。 4、了解肺痿、肺癰、咳嗽上氣三者的關系。 5、掌握第一、二、三、四、六、十、十三、十四等條和附方千金葦莖湯。 6、熟悉第五、七、八、九、十—、十五等條。 7、了解第三條和各附方的應用。
概述 本篇論述肺痿、肺癰和咳嗽上氣三種病。肺痿病,為多種因素致津液虛少肺虛燥熱而發(fā)病,其主要證候為咳嗽唾涎沫濁唾或有膿血不腥臭,脈虛數(shù),治以止逆下氣,方用麥門冬湯。至于虛寒肺痿者,為甘草干姜湯證。肺癰病,是由風熱蓄結(jié)于肺,郁蒸氣血化為癰膿,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時出濁唾膿血腥臭,脈數(shù)實,其膿將成未成,治以《千金》葦莖湯清熱活血;其膿已成,治以桔梗湯排膿解毒。咳嗽上氣,除見于肺痿、肺癰之證外,為屬肺脹之病。其病是外寒激動內(nèi)飲上逆于肺,致息道狹窄,唿吸不利,證見咳嗽唾泡沫,上氣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胸滿窒塞,寒熱脈浮,以外散寒邪、內(nèi)降水飲為治,方用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等;外邪已解,飲邪壅逆肺中不去者,治以葶藶大棗瀉肺湯;外無表邪全由飲邪上逆為病而脈沉者,用澤漆湯決壅泄水;濁痰停肺為病而唾濁者,用皂莢丸滌濁驅(qū)痰。
(3)若口中辟辟燥,……此為肺癰:然肺癰之病,其痰涎膿血蘊蓄結(jié)聚于肺內(nèi),故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病因風熱而起,故其脈見滑數(shù)之象。 (4)咳唾膿血,……為肺癰:至于咳唾膿血一證之脈象,有數(shù)而實者為肺癰,有數(shù)而虛者為肺痿,因肺痿源于亡津液。肺癰由于熱邪壅阻,病源脈證,均有虛實之別。 〔臨證意義〕肺痿、肺癰二病的病因均有熱,證候均咳唾涎沫膿血,脈象均見數(shù),惟肺痿為虛熱,咳唾涎沫膿血無腥臭,脈數(shù)而兼虛;肺癰則為實熱,咳唾涎沫膿血有腥臭,脈數(shù)而兼實。 二、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微則汗出,數(shù)則惡寒。風中于衛(wèi),唿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1),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2)。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jié)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3)。 〔講解〕本條論肺癰病乃由于風熱蓄結(jié)不解而成。 (1)寸口脈微而數(shù)……皮毛:風病多見“浮”或“緩”脈,而此見“微脈”者,為風邪入營而増熱,故脈不浮而反微,且與數(shù)脈并見。微則為風,風性疏泄,故微則汗出;數(shù)則為熱,熱入血分而外無熱,故數(shù)則惡寒。風中于衛(wèi),氣得風而浮,利出而艱入,故唿氣不入;熱過于榮,血得熱而壅,氣亦不伸,故吸而不出。風傷于衛(wèi),衛(wèi)主皮毛,故風傷皮毛。 (2)熱傷血脈。……振寒:《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并治第一》說:“極熱傷絡”,且熱過于榮,榮行脈中,故熱傷血脈。皮毛內(nèi)合于肺,風邪從其所合,故說風舍于肺。肺氣逆而壅塞,故其人則咳而喘滿。熱在血中;故口干咽燥而不渴。液從熱化,故多唾濁沫。熱盛于里而外反無熱,故時時振寒。 (3)熱之所過,……則死:熱傷血脈,血行不暢而為之凝滯。邪熱郁蒸,腐敗氣血,則癰膿即成。吐如米粥,未必便是死證,至浸淫不已,肺葉腐敗爛完,則不可治療,故曰“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臨證意義〕1)肺癰病形成與否,臨床上可以參考以下方法進行診斷,①嚼豆法,用生黃豆令患者嚼之,不覺腥氣者為肺癰,否則非是。②驗痰法:令患者吐痰在水內(nèi),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或者以雙箸斷之,其斷為兩段者是膿:其粘連不斷者是痰;或者令患者吐痰地上,數(shù)分鐘起泡者是肺癰,否則非是。 2)本條云“吐之則死”,不能定論。肺癰忌吐,這個“死”字有禁忌之意。又云“膿成則死”,肺癰成膿,預后也并非不良,若能采取正當措施,積極治療,庶可免于死亡。《備急千金要方》作“膿已成為難治。”于義見長。 三、上氣面浮腫,肩息(1),其脈浮大,不治(2),又加利尤甚(3)。 〔講解〕本條論述上氣的不治之證。 (1)上氣面浮腫,肩息:肩息,即上氣喘急時肩為之竦動。上氣喘促,至于面目浮腫而肩息,是肺氣壅阻,無下行之機,氣但升而不降。 (2)其脈浮大,不治:脈復浮大,則陽有上越之勢,腎不攝納。元氣離根,氣將外泄而脫,故云“不治”。 (3)又加利尤甚:若加下利,陽氣上脫、陰又將下竭,陰陽頻于離絕,其病更為危急。際此存亡關頭,醫(yī)者當盡心力以期挽回。 〔臨證意義〕本條旨在說明人體陰陽的互根性,陽不能脫離陰,陰不能脫離陽,如果陰陽相互脫離、離絕,猶如條文所說的“脈浮大……又加利尤甚”,即陽越于上,陰脫于下,則病為危候。 四、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1),欲作風水,發(fā)汗則愈(2)。 〔講解〕本條論肺脹欲作風水的治療原則。 (1)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上氣喘逆,煩躁不安,病發(fā)急暴者,屬風寒外束,水飲內(nèi)積,肺氣壅逆,稱為肺脹。 (2)欲作風水,發(fā)汗則愈:水性潤下,風性上行,水為風激,氣湊于肺,且水風之邪隨肺之合而浸漬壅滯于皮膚,遂欲作風水,治宜發(fā)汗以泄其皮毛而消肺脹,通調(diào)膀胱則愈?!吨T病源候論·咳逆上氣候》:“肺虛感寒而成咳,咳而氣還聚于肺,肺則脹,是為咳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正氣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間,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絕,故謂之咳逆上氣也。” 〔臨證意義〕本條與上條同論上氣病,但上條的上氣病是虛,預后不良;而本條的上氣病是實,病為可治,兩者截然不同。 五、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1)。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2),甘草干姜湯以溫之(3)。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4)。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講解〕本條論述虛寒肺痿的證治。 (1)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下故也:此舉肺痿之屬虛冷者,以見病變之不同。因肺為嬌藏、熱則氣爍而痿,冷則氣沮而痿。其但吐涎沫而不咳者,則其人不渴,必當遺尿、小便數(shù)。此為上焦陽虛,肺中寒冷,故不咳不渴;肺虛氣寒不能制節(jié),故遺尿、溲數(shù)。 (2)此為肺中冷,……多涎唾:肺中冷,清陽不升于空竅,必頭眩。肺失其敷布津液之用,津液聚而為涎唾,故其證多涎唾。 (3)甘草干姜湯以溫之:甘草甘平補中,干姜辛溫溫肺,甘辛合化為陽,以散寒飲。 (4)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若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則為消渴,蓋小便數(shù)而渴者為消渴,不渴者非下虛即為肺冷。 六、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1),射干麻黃湯主之(2)。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兩 麻黃四兩 生姜四兩 細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講解〕本條論述肺脹病的正治方法。 (1)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水氣上逆,息道狹窄,而致唿吸不利,聲如水雞,即發(fā)出所謂“哮鳴音”。 (2)射干麻黃湯主之:宜外散表邪,內(nèi)降逆氣,以射干麻黃湯下沖逆而破壅塞,發(fā)汗而散表寒。射干利咽喉,麻黃散寒邪,半夏、紫苑、款冬花、細辛、五味子降逆祛飲止咳,生姜、紅棗和中。 〔臨證意義〕本方治療肺脹病,除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外,當還有胸滿,喘息,發(fā)熱惡寒以及舌苔白滑,脈象浮緊等證。 七、咳逆上氣(1),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2),皂莢丸主之(3)。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講解〕本條論述積痰阻肺的上氣證治。 (1)咳逆上氣:咳嗽氣喘,肺金失于肅降,氣逆向上之象。 (2)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本篇第一條云“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的“濁唾”為“稠痰”,此文“唾濁”亦謂“唾出稠痰”。稠濁頑痰隨上氣而時出,故時時唾濁。然痰雖時出而病仍不減,其積痰在肺、肺氣壅塞,故“但坐不得眠”,以平臥則肺葉布息更難之故。 (3)皂莢丸主之:治以滌痰通竅之皂莢丸方,以滌其膠固痰濁,開其壅閉,降其逆氣。本方皂角滌痰去垢,佐以蜜丸棗膏,兼顧脾胃,痰除氣順而不傷正氣。 〔臨證意義〕1)本方的適應證為:喘咳痰多,粘稠如膠,但坐不得眠,咯唾不爽,胸滿或痛連脅胸,大便難,脈滑苔粘。 2)本方為開竅祛痰的峻勐之劑,只用于痰涎壅盛,形氣俱實證。運用時須注意掌握其劑量、服法,不可大劑量服用,也不可多服久服。 八、咳而脈浮者(1),厚樸麻黃湯主之(2)。 厚樸麻黃湯方 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本條論述肺脹病兼有金燥的證治。 (1)咳而脈浮者:寒飲傷肺,故上逆咳喘;脈浮主上焦,主肺,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第五載此文作:“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厚樸麻黃湯,……”外寒激動內(nèi)飲上逆于肺,肺氣壅遏。息道狹窄,故證見上氣胸滿,咽喉不利而聲如水雞,肺津不布而生燥熱,當見煩躁口干。 (2)厚樸麻黃湯主之:宜厚樸麻黃湯散寒降飲、清金潤燥。麻黃、杏仁外散表邪,利肺止咳平喘;厚樸,半夏降逆祛痰蠲飲,干姜、細辛、五味子溫肺化飲止咳逆,石膏、小麥清金燥以除煩躁。 〔臨證意義〕本條中的“脈浮”,是為邪氣逆于肺而病偏于表者。 九、脈沉者(1),澤漆湯主之(2)。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苑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咀,內(nèi)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講解〕本條論肺脹病偏里而無表邪的證治。 (1)脈沉者:以脈賅證,《脈經(jīng)》卷二第三:“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咳嗽上氣而脈沉,乃水邪上泛,逆于胸脅,肺氣壅阻而失去肅降之用,故咳嗽上氣、胸脅引痛而脈見“沉”。 (2)澤瀉湯主之:治宜澤漆湯。澤漆決壅逐水,紫苑、半夏、生姜降逆祛飲,桂枝通陽化氣,人參、甘草補虛培土,白前、黃芩清解郁熱,共奏決壅利水之效,使水邪從下竅而泄。 〔臨證意義〕本方證除脈沉、咳嗽上氣,胸中引脅痛外,還有身體浮腫,小便不利證。另外,方中“紫參”,別本作“紫菀”,《千金要方》亦作“紫菀”,甚是。近有人解之為草藥中所謂“紫參”者,大謬。 十、大逆上氣,咽喉不利(1),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2)。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講解〕本條論虛熱肺痿病的證治和主方。 (1)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指出病機和證狀,胃中津液干枯:燥熱上灼肺陰,致肺胃之氣大逆而上,為咳為喘,咽喉為之不利。 (2)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治法與方劑,宜補脾益肺,利咽降逆之麥門冬湯以止逆下氣。麥門冬、養(yǎng)陰潤燥,少用半夏降氣化痰,合用以降逆止沖、而平上氣喘咳,人參、甘草、粳米、大棗補脾生津而益肺潤燥,即“培土生金法”。 〔臨證意義〕本方應用很廣,除主治陰虛肺痿外,許多陰虧虛熱的病證都可以參酌使用,如勞嗽不愈、胃虛嘔吐、津枯噎膈、咽燥虛喘等,用之亦有良效。 十一、肺癰,喘不得臥(1),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2)。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nèi)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講解〕本條論述飲邪壅肺的肺氣壅閉的證候與治療。 (1)肺癰,喘不得臥;飲邪壅塞于肺,肺氣上逆,故喘而又不能平臥。 (2)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宜葶藶大棗瀉肺湯,以決壅開閉,泄飲排濁。葶藶子苦寒,專入肺經(jīng),瀉肺氣逐水飲,恐葶藶瀉峻勐傷肺,故佐以大棗甘溫補正,可收瀉肺逐水而正氣不傷之功。 十二、咳而胸滿(1),振寒脈數(shù)(2),咽干不渴(3),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4),桔梗湯主之(5)。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講解〕本條論述肺癰病成膿后的證治。 (1)咳而喘滿:肺熱壅塞之故。 (2)振寒脈數(shù):熱甚于內(nèi),故脈數(shù);衛(wèi)氣失于溫煦,故振寒。 (3)咽干不渴:熱在血分之故。 (4)時出濁唾腥臭,……肺癰:邪熱郁遏于內(nèi),熏蒸痰涎,故時出濁唾腥臭。邪熱郁蒸,灼傷肺絡,濁瘀腐敗,化而為膿,故其病久久吐膿如米粥。 (5)桔梗湯主之,治宜桔梗湯,以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生甘草清熱解毒,用以解肺毒而排癰膿。 〔臨證意義〕本方治肺癰膿成以排膿解毒。今人于臨床上多用本篇附方《千金》葦莖湯,以治療肺癰病證,對于膿成或未成者都可應用,療效甚佳。 十三、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1),越婢加半夏湯主之(2)。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講解〕本條為肺脹有熱者出一辛涼解表降飲之方治。 (1)咳而上氣,……大者:肺脹病,外感風熱之邪與內(nèi)伏水飲相合,填塞胸中,致肺氣上逆而為咳、為喘、為上氣,而脈象浮大。其“目如脫狀”者,指兩目外鼓,有如脫出之狀,乃壅氣使然。 (2)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宜越婢湯解表清熱,加半夏以降飲。因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而蠲飲之力少,故必加半夏以補其未逮。 〔臨證意義〕本條與前第三條同為喘咳脈浮大證,但前條所論為虛,氣升無降,虛陽浮越,故喘咳而脈浮大;本條所論為實,邪氣壅塞,肺氣逆上,故喘咳而脈浮大。前者喘咳而當兼有神疲倦怠,短氣不足以息,且脈浮大而無力;而本條喘咳當兼有氣粗息涌,且脈浮大而有力。 十四、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1),脈浮者,心下有水(2),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3)。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千金》證治同,外更加脅下痛引缺盆。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干姜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講解〕本條論肺脹病外寒內(nèi)飲郁而生熱的證治。 (1)肺脹,……而喘:外寒內(nèi)飲相搏于胸中,肺氣壅阻,郁而生熱,故咳喘上氣且又煩躁。 (2)脈浮者,心下有水:脈浮主表、主肺,外邪壅肺之象;胃脘部蘊有水飲,乃咳喘之根。 (3)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以小青龍湯溫陽散寒,降逆蠲飲,加石膏以清郁熱而除煩躁。 〔臨證意義〕此方麻、桂同用,則惡寒表證當較“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等證為重。 《外臺》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見虛勞中。 〔講解〕津枯熱燥乃成肺痿,肺不布津,故其涎唾多。肺胃燥熱氣逆,故心中溫溫液液。溫溫液液,即泛泛惡心之意。治用炙甘草湯,人參、甘草、生地、阿膠、麥冬、麻仁生津潤燥,虛回津生,津生而熱自化,生姜、大棗和中,桂枝、甘草和陽而行其津液。 《千金》甘草湯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講解〕肺痿為虛熱,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清熱,使熱漸化。 《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講解〕肺痿之病,肺氣失常而不能敷布津液,故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治宜生姜甘草湯。以甘草、人參、大棗扶脾胃而生津液,以生姜辛潤宣行滯氣,使胃中津液灌溉于肺,則肺得濡潤滋養(yǎng)而痿愈。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講解〕肺痿不能布津而津液凝聚,遂咳逆而唾出,故其咳吐涎沫。痰壅肺閉,則見上氣而不能平臥。故治宜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桂枝、甘草、生姜、大棗和營衛(wèi)而振肺氣,皂莢利涎通竅。 《外臺》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在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講解〕本方與上第十二條“桔梗湯”方主治證全同。然本方力峻而上方力緩,所以當隨患者體質(zhì)強弱而用之。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講解〕肺癰,風熱蓄結(jié)于肺,損傷血脈,氣血郁蒸,故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氣血腐敗成膿,故為肺癰。治用《千金》葦莖湯。葦莖清熱利水、解渴除燥,桃仁活血化瘀,薏苡仁、冬瓜仁排解癰膿。此方用于肺癰膿成未成之際而圖治于早。 十五、肺癰胸滿脹(1),一身面目浮腫(2),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3)酸辛(4),咳逆上氣,喘鳴迫塞(5),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6)。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小青龍方見咳嗽門中。 〔講解〕本條遙承前第十一條論述飲邪壅肺的肺癰病而兼有表證者。 (1)肺癰胸滿脹:肺居胸中,飲邪壅逆于肺,肺氣不布之故。此“癰”字為“壅”之借字。 (2)一身面目浮腫:肺合皮毛,飲邪壅肺而且泛溢于外,從其所合,以浸漬于皮膚,故一身面目浮腫。 (3)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鼻塞、清涕出者”,乃外有表寒。肺藏魄而開竅于鼻,飲邪壅肺,肺氣不和,故其鼻不聞香臭。 (4)酸辛:此二字,當是衍文。 (5)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肺氣壅塞,咽喉不利,唿吸艱澀,故其病見咳逆上氣,喘鳴迫塞。 (6)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治宜先服小青龍湯一劑,待其表寒解,即與葶藶大棗瀉肺湯泄氣閉而逐飲邪。 〔臨證意義〕本篇葶藶大棗瀉肺湯所治之所謂“肺癰”,為飲邪所致之“肺氣壅塞”,與桔梗湯所治風熱損傷血脈“蓄結(jié)癰膿”之“肺癰”不同,不得混誤。
小結(jié) 本篇所論肺痿、肺癰、咳嗽上氣三種病,都是屬于肺部病變。然由于致病因素之不同和病人體質(zhì)強弱之差異,因而在證候之表現(xiàn)上也就不盡一致。 本篇所載肺痿一病,是由于某種原因,致使津液枯竭產(chǎn)生燥熱而發(fā)生。其病之主要證候是:“脈數(shù)虛”,“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在治療上,以麥門冬湯為主方。然肺痿亦有屬于虛寒者,則用甘草干姜湯方。 本篇所載肺癰一病,是由于風熱之邪蓄結(jié)壅阻,致使血郁痰裹聚而為毒所成。其病之主要證候是:“脈數(shù)實”、“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時出濁唾腥臭”。肺癰病原是屬于邪氣盛實,其附方《千金》葦莖湯散結(jié)通瘀為其病初成的一個有效方劑,若其膿成毒潰以后,正氣也虧,用桔梗湯清熱排膿。 本篇所載肺痿、肺癰二病,主要方面是同屬“熱在上焦”,證候都表現(xiàn)為“脈數(shù),咳唾膿血”。然肺痿屬虛熱,其證候為脈數(shù)虛,咳嗽不劇,不引胸痛,唾出膿血不腥臭;肺癰屬實熱,其證候表現(xiàn)為脈數(shù)實,咳嗽劇烈,且引胸中隱隱痛,唾出膿血有腥臭。 本篇所載咳嗽上氣一病,除肺痿、肺癰證候中伴有者而外,則是由于外邪和內(nèi)飲相和,壅逆于肺氣所引起。其病之主要證候是:“咳逆上氣”,并常伴有“喘滿”、“脈浮”等。在治療上,指出“上氣喘而燥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fā)汗則愈”。是用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等發(fā)散表邪以降逆逐飲。如表邪已解,內(nèi)飲未除而仍壅塞于肺,致胸滿浮腫咳嗽上氣喘鳴迫塞者,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以泄閉排濁。如完全由于內(nèi)邪上逆為病者,則是皂莢丸、澤漆湯等決通壅塞以蠲痰泄水。 復習思考題 1、肺痿、肺癰二病在臨床上怎樣鑒別? 2、肺癰病起因是什么?治療上,初用什么方法?膿成后又用什么方法? 3、肺脹病是怎樣形成的?其正治方法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