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山文化/ 勾云形器 此件紅山文化晚期勾云形器1989年出土于牛河梁遺址。勾云形器長85.8毫米,寬42.8毫米,最薄處1.5毫米,最厚處5.5毫米,孔徑為12毫米,重量為41.526克;經(jīng)紅外光譜、拉曼光譜、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綜合檢測,確認(rèn)材質(zhì)為透閃石。 勾云形器整體呈淡綠色,泛黃,一角有黃褐色瑕斑,較為光澤;器型扁平,無紋飾,體型?。凰慕蔷砉绰燥@,周邊外緣磨制為圓鈍抹斜狀;中間無卷云狀,只有一個對鉆圓孔;一邊近緣斜鉆一小孔,是先在邊緣刻槽,由槽內(nèi)向背面鉆孔。 在辨別紅山文化玉器時,鉆孔工藝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紅山文化玉器鉆孔這一典型特征,依鉆孔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類: 直鉆孔: 從單面直鉆而成的圓孔,孔徑一面大,另一面略小,孔壁斜直。 對鉆孔:從兩面相對直鉆而成的長孔,孔徑兩面偏大,中間略小,孔壁成亞腰狀。 斜鉆孔:從兩面斜鉆而成的洞孔,孔徑兩端較大,中間偏小,孔壁呈彎曲狀。 點擊播放下方視頻 看張友來老師講解不同時期古玉鉆孔微痕特征 從紅山文化玉器孔的特征分析,所用工具為圓錐形,表面較粗糙,前端鈍尖,中后端漸粗。所鉆出的孔內(nèi)小外擴(kuò),像馬蹄,所以又被稱為馬蹄形孔。無論是系掛孔還是系佩孔皆以錐形鉆加較粗解玉砂向內(nèi)偏斜對鉆相通,形如象鼻,因此被稱為象鼻孔或牛鼻孔。 點擊播放下方視頻 看古玉鉆孔孔壁上的解玉砂摩擦痕跡 在通過鉆孔辨別時,還可以根據(jù)孔壁上留下的解玉砂摩擦螺旋痕跡來判斷,但也存在一些打磨光滑的或因沁蝕而導(dǎo)致痕跡不明顯的孔壁,所以不能以此為絕對的辨別依據(jù)。 2 殷墟婦好墓/ 勾云形器 此件商代晚期玉勾云形器出土于殷墟婦好墓。玉勾云形器長64.0毫米,寬19.7毫米,最薄處0.9毫米,最厚處7.0毫米,重量為14.3克;未受沁部位硬度為6-6.5莫氏度;經(jīng)拉曼光譜儀檢測,確認(rèn)材質(zhì)為透閃石。 玉勾云形器呈黃綠色,半透光,局部可見糖色及白色沁;整器近似一展翅飛翔的鳥形,一面微凸,兩端呈圓弧狀,象征鳥的翅膀;一端有三個內(nèi)凹的弧形口象征著鳥的分尾與翅的連接處;另一端中間有一小豁口象征鳥喙;兩側(cè)各有一小孔,象征鳥的眼睛。此器無論是玉料、造型還是雕刻手法均與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同類器相仿,當(dāng)屬史前遺玉。 版權(quán)聲明:文字及圖片、視頻版權(quán)屬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聯(lián)合工作室所有(特殊注明除外)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