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對于今天的意義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孝道是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和傳統(tǒng)美德,是幾千年來倫理道德的精華。這是全社會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 在中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詩經》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而關于敬老、養(yǎng)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靶ⅰ弊肿钤缫娪谏檀忿o,由“老”與“子”的上下結構會意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著老年人。東漢許慎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予承老也。”辭海的注解是:1.古代的道德規(guī)范,儒家指養(yǎng)親、尊親;2.指喪居,如守孝等;3.指保育。這些是孝最直接的意義。 孝道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禮記》提出:“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生則養(yǎng)”,是孝敬老人的最低綱領,即贍養(yǎng)父母。 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等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tài),《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些思想同孝的含義是一致的,是孝的放大,是孝道文化所倡導的境界。 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淀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孝是衡量個人道德素養(yǎng)的基本標準,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基本底線之一。一個有良好素養(yǎng)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孝心的人,會把愛父母、愛家庭的感情擴大到愛他人、愛社會、愛民族、愛祖國的崇高境界,從而真正擔負起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孝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助推器,因此,今天我們大力提倡孝道文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愛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yǎng)老人,使老人們頤養(yǎng)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fā)達,這種傳統(tǒng)美德什么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于大道廢棄、純樸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 其次,提倡孝道文化,就是要鼓勵人們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和愛護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因此,我們說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 其三,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是形成現代人際關系和諧的淵源,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過剖析孝道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我們深知孝道文化同和諧社會不僅在內容上有一致性,而且孝道文化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元素。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