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币馑际钦f,孝敬父母是我們?yōu)槿颂幨伦顬橹匾牡谝黄返?,也是兒女們應盡的天經(jīng)地義的義務。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代埋兒奉母、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等許多孝親敬親的感人故事,足以讓我們唏噓不已;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父的故事,更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古人那樣,非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對父母的孝敬之心,也完全能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弘揚時代正能量,踐行孝道新風尚。 人生長在這個世界,一切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又哺育我們成長。古人說得好:父母之恩、終生難報。我們應該多多的孝敬、愛戴父母,用一顆真誠的心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我們大家都應捫心自問一下,有誰親自為自己的父母洗過腳?有誰為自己的父母梳過頭?又有誰為自己的父母系過鞋帶、穿過衣服嗎?當然有,但是,許多人還沒有!回想過去,當我們遇到困難,是誰能傾注所有的一切來幫助?當我們受到委屈,是誰能耐心傾聽我們的哭訴?當我們犯了錯誤,是誰能寬宏大量地原諒?當我們?nèi)〉贸晒?,又是誰會衷心地為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悅?當然是父母,是我們那最平凡、最普通而又最偉大的父母!為了我們,父母操碎了心、付盡了情。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歇息;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身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去報答。我們再也不能認為,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guān)愛,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甚至橫眉冷對、怨氣沖天。因為我們應該知道父母已經(jīng)老了、也累了,需要我們盡快地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讓父母歇息,倒一杯熱茶給父母解渴。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傾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qū)散他們的寂寞。孝敬父母原本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要讓我們的父母欣慰、高興和快樂。這又何樂而不為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特別是在農(nóng)村,為贍養(yǎng)父母,兄弟反目、婆媳成仇,請人調(diào)解,甚至鬧上法庭。不管是輸是贏,都不光彩。有的兒女以種種借口不贍養(yǎng)老人,什么我沒用、我沒錢、我沒能力。大詩人李白曾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有人說這是指成大事業(yè)者的,其實不然,上天生我們都有用,你是家里的頂梁柱,是家里的主婦,沒你不行。贍養(yǎng)父母需要花錢,花完還可以再掙,只要我們勤勞、孝敬。 那么,何為孝道呢?孔子在《孝經(jīng)》里是這樣解釋的“善事父母為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道:“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意思是“孝”字是由“老”字的上半部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個字就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對長輩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zhì)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中華民族的孝道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孝”字,這也說明我們?nèi)A夏民族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孝”的觀念。《詩經(jīng)》中也描述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主要包含敬親、奉養(yǎng)、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六個方面。一是敬親,就是對父母要有“敬”“愛”之心,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zhì)供養(yǎng),關(guān)鍵要對父母有愛心,而且這種愛心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yǎng)犬馬沒有什么兩樣。二是奉養(yǎng),即贍養(yǎng)父母,“生則養(yǎng)”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如果有好吃的,要讓老人先吃,孝道強調(diào)老年父母在物質(zhì)生活上的優(yōu)先性。三是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guān)懷,使父母的身體盡快康復。四是立身,就是做子女的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兒女事業(yè)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自豪。如果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五是諫諍,就是勸導,《孝經(jīng)》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之舉的時候,兒女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仁不義之中。六是善終,就是在父母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這也是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所影響的。 中華的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西周時,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庭要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要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于君王、報效朝廷。做到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為。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yǎng)老禮儀。規(guī)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這是說,八十歲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歲老人的家庭可全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讓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盡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春秋戰(zhàn)國時,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guī)范。以致于中國人之重孝道,幾乎成為區(qū)別于其他國家民族的最大特點??鬃釉凇缎⒔?jīng)》中說:“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鬃诱J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根本?!缎⒔?jīng)》以孝為綱,歷陳“五等之孝”, 即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民之孝。規(guī)定不同階層的人要盡不同的孝道,這已成為兩千多年來孝道文化的經(jīng)典之一。天子之孝就是皇上要以愛敬之心對待自己的父母,那么道德教化就能施及人民,成為天下人的示范。諸侯之孝就要身居高位而不驕,謹守法度,這樣才能保住財富與尊貴的地位,才能保護國家和人民。卿大夫之孝就是要說先代圣王禮法規(guī)定的言語、要做先代圣王禮法規(guī)定的事情。士之孝就要用對待父兄一般的敬重去侍奉君上,忠于職守,保住俸祿和職位,維持對先祖的祭祀。庶民之孝就是要勤勞善良、勤儉節(jié)約來奉養(yǎng)父母。自秦代后,歷代朝廷也都注意從正面導向,官修正史中都設(shè)有《孝義傳》,就是表彰孝子,讓他們青史留名。漢王朝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唐朝時,參加各類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jīng),但《論語》《孝經(jīng)》卻不能不讀,這些類似現(xiàn)代大學的“公共課”。到了宋代,儒學倫理得到較大的發(fā)展。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極力提倡孝道,經(jīng)常舉行“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昭示其尊老敬賢的教化。從古到今,我國歷代的法令都有類似的規(guī)定,凡需贍養(yǎng)老人者,官府可以減免其徭役和賦稅,有罪者可以減輕其刑罰;同時都把“不孝”定為十惡大罪之一,不肯贍養(yǎng)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絞刑和腰斬。 在孝敬父母方面,古人以為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二十四孝的故事,講述的就是孝道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壯大、深入人心,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古代的五帝之一舜,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nóng)夫。舜的繼母和異母弟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guān)心照顧。相傳他的繼母、異母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但舜毫不嫉恨,仍對父母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帝堯,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鬃拥牡茏幼勇?,十分孝順父母,早年家中貧窮,他常采食野菜,卻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盡到自己的孝心。春秋時的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身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見他孝順父母,便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漢文帝劉恒,以仁孝聞名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東漢時的董永,家里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后,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天上的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便下凡幫助他,這就是著名的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他們所在的地方槐蔭因此改名為孝感,這也是我國唯一一座以孝道命名的城市——孝感市。直到今天,孝感市仍以孝道文化著稱。晉代的郭巨,他埋兒奉母的故事,更是可驚可嘆。父親死后,他把家產(chǎn)分給兩個弟弟,自己供養(yǎng)母親。因家境貧困,怕影響供養(yǎng)母親,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只有一個,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養(yǎng)母親?!碑斔麄兺诳拥蕉呱?,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倆得到黃金,拿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yǎng)孩子。這件事也應了一句古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好人終有好報。還有晉代人王祥,繼母想吃魚,他臥冰乞求鯉魚為繼母。北宋詩人黃庭堅,每天為母親洗滌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晉朝人吳猛,每到夏夜,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qū)趕,使父親不被叮咬。宋代人朱壽昌,放棄做官,千里尋找母親的故事等等等等。 在中國近代史上,無論是偉人、名人,他們都是恪守孝道、深懷孝心的。從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祭母文》,朱德總司令的《母親的回憶》,到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都無不證明了這一點。他們之所以成為偉人、名人,最基本的是有孝心、愛心,感恩之心。才有博大的胸懷,才能有努力奮斗的動力,這是最起碼的立身之本、成功之基。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tǒng)始終引導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它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shù)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它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xù)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yǎng)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fā)揚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yǎng)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并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jié)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道觀念,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guān)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確是這樣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以孝為大,孝敬父母、愛護兒童、家庭和睦。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關(guān)心對孩子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說,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講大道理,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關(guān)心父母、愛護父母。由此可見,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jīng)濟繁榮,只有經(jīng)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無數(shù)事例也證明,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它是關(guān)系到家庭和睦、民族興衰、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在傳承好的家風方面,安徽桐城人,清代大學士、宰相張英為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這就是著名的 “六尺巷”故事:相傳當年宰相張英老家的鄰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張家發(fā)生了爭執(zhí),家人飛書京城,希望相爺打個招呼“擺平”鄰家。張英回書道:“千里捎書為堵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丝春笊醺行呃ⅲ阃俗屓叩?,鄰居見張家人如此豁達謙讓,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這條巷子現(xiàn)存于桐城市城內(nèi),成為中華民族謙遜禮讓傳統(tǒng)美德的見證 。有了好的家風,張家6代出了13名進士,張英父子官至宰相。 目前,我國人口已進入老齡化階段,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更加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全國的老年人口已逾1.3億人,約占總?cè)丝诘?1%以上,尤其是老年人口的基數(shù)大、增比迅速,我國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根據(jù)預測,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cè)丝诘?0%,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shù)也將達2500萬人。到那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相當于美國的總?cè)丝?,兩倍于日本的總?cè)丝冢渲?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超過澳大利亞的總?cè)丝?。可此可見,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yǎng)老問題,將是我國當前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之一。為此,我們深感在全社會倡導和弘揚孝道文化的重大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敬老養(yǎng)老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強調(diào)的是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yǎng)老人,使老人頤養(yǎng)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管時代風尚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fā)展,這種美德什么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會人心墮落、社會倒退、文明喪失。烏鴉尚有反哺之孝;羔羊亦知跪乳之恩,更何況我們?nèi)祟悾扛改讣扔猩覀冎?,更有?shù)十年如一日的養(yǎng)育之情,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地予以回報嗎?尤其當父母處于垂暮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晚輩的責任,不行兒女的孝道,我們能心安理得、無動于衷嗎?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現(xiàn)在被部分人所遺忘、所奚落,并以種種理由和原因來推脫、辯解。因此,提倡并弘揚孝道文化,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來抓,切實讓孝道這一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在新的時代和新的形勢下得以發(fā)揚光大。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xiàn),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jīng)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歷來都受到人們的稱贊。世上萬千之事都可等,唯獨孝敬父母、關(guān)愛父母不能等,父母的生命是有限的,兒女的孝敬之心應是無限的。我們要在父母的有生之年,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用真誠的報恩之心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