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這一輩子,不是和別人打交道,而是在和自己打交道,只不過心理航線交錯致使看不到自己的路線罷了。
看那些因為自己在工作業(yè)績上有突出表現(xiàn),對自己夸夸其談的人們;看那些因為自己在家多干一件事就稱贊自己能干的人們;是否有想過,業(yè)績突出是因為對方客戶的包容性強,格局在線;在家多干一件事就夸自己的人,說明平時在家活干得并不多;
當那些夸贊自己的人一說話,便會想起蘇軾的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個人能夠認清自己,悟透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正所謂,《了凡四訓》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首當其沖的就是看清自己。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12/3011/258320610_1_2022123011481641_wm.jpeg)
作家劉同曾說:“放下,才能接納?!?/p>
那么,我們這一天,遇到任何不快之事,首先得學會放下,放下那些讓自己不開心的人和事,接納自己受過傷的自己;放下那些執(zhí)念,接納理所應當?shù)捻樒渥匀弧?/p>
生活中,我們總是很焦慮,焦慮于現(xiàn)在,焦慮于明天,焦慮于未來,一個個小小的念頭,被無數(shù)次放大。
朋友有一個本來很聽話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有一次,孩子因為了次小考沒有考好,她就開始焦慮起來,總想著,'如果這樣下去孩子會不會考不上好大學?如果她連小考都不重視說明她對學習不重視,如果她不重視就說明以后會.......’這腦袋的腦洞就開始不斷放大,導致她一夜夜睡不好,導致她壞情緒的影響下,孩子也開始叛逆。
有人說,因為她孩子總考全班第一的過,有一次失敗先受不了的就是她。
說得沒錯,她給她孩子做了一個什么樣的榜樣呢?因為一次失敗就不能坦然接受,沒有承受能力,焦慮。
那可想而知,如果孩子成人后會怎樣呢?是不是在生活中有點風吹草動就會歇斯底里呢?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12/3011/258320610_2_20221230114816760_wm.jpeg)
前不久看過一個視頻短片,北大教授丁延慶,6歲能背誦新華字典,本科就讀于北大,之后出國深造,獲得了教育學博士學位。
他的夫人,也是來自于北大的高材生。
按理來說兩個學霸父母,生下來的孩子一定會很聰明。
然而丁延慶的女兒卻好似完美地避開了兩個人的優(yōu)秀基因,在學渣的路上越走越遠。
即使是北大教授,他也感受到了對于孩子輔導作業(yè)的痛苦。
從疑惑,到不甘,最后沒有了辦法,無奈地接受了她女兒就是比普通還普通的事實。
他放下的執(zhí)念,接受了孩子的平庸。
接受現(xiàn)實,不代表放棄,丁教授放下自己的執(zhí)念,放平了自己心態(tài)。
選擇用陪伴和堅持,將自己的孩子帶入更好的道路。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12/3011/258320610_3_20221230114817291_wm.png)
放下,不是懦弱,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當你接受眼下的事實,才不會將自己困于焦慮和緊張中。才不會給孩子以這種言傳身教。
丟掉焦慮,我們才能更好的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才能更好的完成一件事情,從而使之達到一個理想的結局。
其實看清自己不只是放下這么簡單,還有很多是我們這一輩子要學和做的事,從情緒上,從看事物的角度上,我們得先了解自己要到達一個什么樣的結果,而不是只站在息的角度去考慮。
正確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悟透自己,才不會因為情而困,不會因事而惱,不會因人而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