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唐五代兩宋詩法著述研究

 颶風居主人 2022-12-30 發(fā)布于河南

緒論

法,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自然也有一個技巧與方法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詩學有詩選、詩評、詩話與詩論等多種不同形式,但“就現(xiàn)有文獻來看,中國詩學的主要內容是詩法,即關于詩歌寫作的法則和技巧”[1]。中國古代詩學著作中有一大類就是詩格、詩式等詩法著述。

在唐五代時期,那些專門歸納總結詩歌寫作技巧的著作一般被命名為“詩格”或者“詩式”。從宋代開始,“詩法”一詞在詩論話語中逐漸興起。到了元代以后,人們在撰著詩歌寫作方法的專書時,開始在書名中大規(guī)模地使用“詩法”一詞。因為“詩法”一詞具有明確的含義、寬泛的涵蓋范圍、廣泛的認知和傳播基礎,所以本書就以“詩法著述”來統(tǒng)指總結詩歌具體寫作方法的這類著作。在本書中,詩法著述就是那些以總結詩歌寫作具體方法與技巧為內容的專門詩學之書。

因為詩歌寫作在古代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所以古人非常熱衷于詩法著述的編纂,史上傳承下來的詩法著述篇帙浩大。目前,僅筆者接觸到的詩法著述就有一百五十余部。一般認為唐代上官儀的《筆札華梁》、元兢的《詩髓腦》、崔融的《唐朝新定詩格》、王昌齡的《詩格》是存世較早的詩法作品。隨后,中唐的詩法著述有僧皎然的《詩式》、日僧空海的《文鏡秘府論》、題名白居易的《金針詩格》和《文苑詩格》等。晚唐五代是詩法著述的繁榮期,這時出現(xiàn)了舊題賈島的《二南密旨》、王叡的《炙轂子詩格》、齊己的《風騷旨格》、徐夤的《雅道機要》、徐衍的《風騷要式》、僧神彧的《詩格》等作品。宋代的詩法著述有僧保暹的《處囊訣》、李淑的《詩苑類格》、題名梅堯臣的《續(xù)金針詩格》、僧惠洪的《天廚禁臠》、閻苑的《風騷格》、陳應行的《吟窗雜錄》、魏慶之的《詩人玉屑》、周弼的《唐詩三體家法》等。隨后的元明清三代,詩法著述的編撰越來越興盛。元代的重要詩法之書有題名元人楊載的《詩法家數(shù)》、題名范德機的《木天禁語》等?!懊鞒踉娫捯栽姺橹鳌!?sup>[2]如朱權的《西江詩法》、謝天瑞輯《詩法》、釋懷悅編《詩法源流》等。明代最有代表性的詩法著述是梁橋的《冰川詩式》,其篇章安排是明代以來詩法著述發(fā)展乃至專門化的重要結果。清代的詩法著述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科舉恢復試詩后,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如徐文弼的《詩法度針》、李锳的《詩法易簡錄》、朱紹本的《定風軒活句參》等,都是篇帙巨大的詩法著述。近代以來,詩法著述的編纂依然綿續(xù)不絕,比較知名的有劉鐵冷的《作詩百法》、謝無量的《詩學指南》、徐英的《詩法通微》等。一千多年來,歷代詩人親身寫作,眾多詩學家們前赴后繼地編纂,大小書坊反復翻刻,后人又對前朝的詩法著述不斷匯編,形成了蔚為大觀的詩法之學。

但令人遺憾的是,大量詩法文獻長期被歸入詩話范疇之中,沒有被單設一類進行共性研究,使得這批史料的價值遠不如“純正”詩話類更受學人關注,淪落為“邊緣史料”。本書就以這些“邊緣史料”為對象,盡可能地搜集它們在唐、五代、兩宋的存世之作,研究它們的作者與成書、內容特征、體系設置和詩法內涵、理論特征以及版本與流傳情況,并對它們在中國詩學史上的地位與價值給予客觀的總結與評價。

現(xiàn)當代以來,古典詩法著述的文獻搜集與整理工作,可以追溯到郭紹虞1934年完稿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冊(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在該書中他曾以“論格論例之著”為標題探討了唐五代的詩文賦格類作品,書中分為存、佚兩類情況對這些著作做了敘錄,這是詩法著述第一次被近現(xiàn)代學界所認識。1936年,羅根澤的《五代前后詩格書敘錄》(《文哲月刊》1936年第1卷第4期)一文又對晚唐五代的詩格著作做了系統(tǒng)的整理。1975年,周維德點校出版了日僧空海的詩法著述《文鏡秘府論》,該書中匯編的都是國內失傳許久的初盛唐詩法著述,得到了國內詩學研究者的普遍歡迎。1983年,王利器校注出版了《文鏡秘府論校注》,其中注釋詳細、卓有新見,大大推動了唐代詩法文獻的研究。到了90年代,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肌罚兾魅嗣窠逃霭嫔?996年版)[3]一書是對唐五代詩格文獻的輯錄和考釋,是書首次將目光投向了歷來不為人注意的詩格文獻的匯輯、考訂,為唐五代時期的詩法研究提供了文獻保障。此外又有張健《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大學2001年版)一書,編集、考證了元代的二十五部詩法,為系統(tǒng)了解元代詩法提供了文獻支持。蔣寅《清詩話考》(中華書局2005年版)將作者搜集經(jīng)眼的清代詩學著述作了目錄與提要,其中第三類即是“專講詩格詩律之詩法”。再有張寅彭《民國詩學書目輯考》(載《中國詩學》第七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孫小力《明代詩學書目匯考》(載《中國詩學》第九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文章,在對現(xiàn)存明代、民國詩學著述做全面考索的過程中,都涉及了對部分詩法著述的論述與評價。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中華書局2006年版)一書,“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漢字文化圈《文鏡秘府論》的研究成果,所用版本最全,注釋最詳盡,資料最完備,考釋最精確,是國際漢學研究的又一典范性成果”[4]。此外,范新陽、楊穎整理的《詩法三種》(河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中收錄了民國時期的《詩法捷要》《詩鑰》《詩法通微》三種講述詩歌作法的著作。汪夢川主編的《民國詩詞作法叢書》(鳳凰出版社2016年版)十二冊匯編了游子六《詩法入門》、朱寶瑩《詩式》、謝無量《詩學指南》、劉鐵冷《作詩百法》、徐謙《詩詞學》等四十部詩法著述,基本上將這一時期的詩法著述囊括無遺,為研究民國詩法的纂集與傳授提供了豐厚的文獻基礎。

關于古典詩法著述的研究專著方面,20世紀以來有羅根澤40年代在《中國文學批評史·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中對唐五代的詩法著述進行了詳細的探討。“毋庸置疑,羅根澤是對晚唐五代詩格進行全面整理與深入研究的第一人?!?sup>[5]70年代,臺灣地區(qū)學者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許清云《現(xiàn)存唐人詩格著述初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8年碩士學位論文)等著作也是關于唐代詩法著述的研究。90年代,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中對晚唐五代的詩法著述有專門的章節(jié)進行討論。21世紀以來,詩法研究以其獨特的魅力依然吸引著學人。易聞曉《中國古代詩法綱要》(齊魯書社2005年版)一書,從題意、篇法、字法、句法、屬對、用事、脫化、聲律、用韻、手法等十方面對古代詩法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陳如江《中國古典詩法舉要》(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一書將詩法按感情、意象、語言、結構、詩趣、聲韻六個方面大致分類,然后分別列出細目進行論述與闡釋。張靜《器中有道——歷代詩法著作中的詩法名目研究》(鳳凰出版社2017年版)一書,以歷代詩法著述中所載的具體“詩法名目”為研究中心,將古典詩法體系建構為結體法、命意法、聲法、字法、句法、章法六大層面,然后在每一層面,選擇經(jīng)典的詩法名目按照歷史梳理、語言技巧與美學內蘊三個維度展開論述。再有李江峰《晚唐五代詩格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是書以晚唐五代為中心,將四十種詩格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從文獻考釋和理論詮解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其中,理論篇對研究對象從著作環(huán)境、作者群體構成以及詩論宗旨等方面進行了整體把握,文獻篇是對《二南密旨》《風騷旨格》的考辨和繹解。此外,還有一批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也是圍繞著詩法著述展開,例如許連軍《皎然〈詩式〉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劉伏玲《佛教對全唐五代詩格影響之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李悅《〈詩人玉屑〉之詩法考論》(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任家賢《〈滄浪詩話〉詩法性質新探》(中山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楊星麗《唐五代詩格理論研究》(南京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高曉成《從“法之格”到“意之格”——唐五代“詩格”理論核心的轉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等。

研究詩法著述的單篇文章有王增斌《唐末宋初“詩格書”綜論》(《文史知識》1993年第2期),文中對存世的唐末宋初十一家詩格著作的理論特征進行了總體分析。張伯偉《唐五代詩格叢考》(《文獻》1994年第3期)一文對唐五代的詩格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鉤稽。張伯偉《古代文論中的詩格論》(《文藝理論研究》1994年第4期)對詩格這種文藝批評著述進行了全局式的把握。張伯偉《論〈吟窗雜錄〉》(《中國文化》1995年第2期)一文認為《吟窗雜錄》是一部匯編唐宋詩格、句圖及詩論的總集;由于早期的同類著作大多已經(jīng)亡佚,所以這部書具有難得的文獻價值。王發(fā)國、曾明《李淑〈詩苑類格〉考略》(《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考察了《詩苑類格》的成書年代和佚文。李江峰《唐五代詩格南北宗理論探析——以王昌齡〈詩格〉和賈島〈二南密旨〉為中心》(《長江學術》2007年第3期)指出:從王昌齡《詩格》到賈島《二南密旨》、虛中《流類手鑒》,南北宗理論的美學內涵經(jīng)歷了一定的發(fā)展演變后趨于定型。謝琰《論徐夤〈雅道機要〉的理論意義及實踐品格》(《中州學刊》2009年第3期)認為:《雅道機要》與晚唐五代的相關批評、創(chuàng)作皆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是徐夤個人詠物詩創(chuàng)作的理論總結。王德明《從詩法傳授的角度看〈滄浪詩話〉》(載《新國學》第八輯,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年版)認為嚴羽《滄浪詩話》乃是一部闡述詩法傳授的理論著作。盧盛江《〈文筆式〉——初唐一部重要的聲病說著作》(《文學遺產(chǎn)》2012年第4期)認為《文筆式》中有些內容可能保留了隋以前乃至齊梁遺說甚至沈約遺說。此外還有陳斐《〈三體唐詩〉版本考》(《齊魯學刊》2010年第2期)等考證詩法著述版本流傳的文章。

以上這些學術成果,為學界能夠進行全面的詩法著述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可以看到,學界還沒有將研究的范圍擴展并集中到整個詩法著述史上。首先是對詩法著述沒有統(tǒng)一的判定標準,對詩法著述的書名變遷、作者群體與成書形式?jīng)]有綜合的研究。其次,沒有將詩格、詩式與詩法著述進行辨析,將詩法著述與詩話著作進行比較,尚未有系統(tǒng)研究歷代詩法著述之特征的相關成果。再次,缺乏概括唐代、五代、兩宋詩法著述的總體特征、總結詩法著述的編著特征、分析歷代詩法著述的體系建構、梳理歷代批評家對詩法著述的態(tài)度與評論等研究成果。最后,相對于唐五代的詩格著作來說,宋代詩法著述的文獻研究和理論研究還沒有得以系統(tǒng)展開。例如,尚未對宋代具有詩法性質的著述進行辨析,尚未對兩宋現(xiàn)存詩法著述進行全面考述,尚未對兩宋的詩法佚書進行鉤沉等。

而本書的研究對象即唐代、五代與兩宋存佚的六十八種詩法著述。其中唐代三十五種、五代十二種、宋代二十一種,是對唐五代兩宋的詩法著述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與研究。本書在個案研究部分,主要按照時代順序客觀詳細地考察這些“邊緣文獻”的著者情況、著述年代、存佚情況、在歷代書目中的著錄情況,并考察其編纂特征、內容構成與體系設置。這部分還會重點論述詩法名目在歷代詩法著述中的總結、輯錄、流傳與發(fā)展變遷,考察諸多詩法著述版本的刊刻與傳播情況、館藏地情況等。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本書注重同一朝代中詩法著述的異同點(橫向比較),例如唐代題名白居易的《金針詩格》中的小標題為“詩有內外意”“詩有三本”“詩有四格”“詩有四得”“詩有五忌”等,采用的是“詩有某某”這種唐代的小標題命名方法,而舊題白居易《文苑詩格》中卻是以“創(chuàng)結束”“依帶境”“菁華章”“宣暢騷雅”“影帶宗旨”“雕藻文字”“聯(lián)環(huán)文藻”“杼柝入境意”“招二境意”“精頤以事”等詩法名目來做小標題的,這說明此二書很可能不是同出于一人之手,或者不是一個時期的作品。本書同時注重各個朝代詩法著述的發(fā)展與變化(縱向比較)。例如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全書整體結構安排明顯繼承了中唐皎然的《詩式》,《詩人玉屑》前十一卷的結構安排又啟發(fā)了明代《冰川詩式》等詩法著述。本書也重視詩法著述在歷代的傳播與影響情況,考察了詩法著述在域外(尤其是日本與朝鮮)的傳播與接受情況。例如唐代佚名的《文筆式》、杜正倫《文筆要決》、元兢《詩髓腦》、崔融《唐朝新定詩格》等詩法之書,在中國歷代的書目著作中都未見著錄,而在日本的書目如《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則有所記載。再例如《詩人玉屑》在日本、朝鮮是作為“詩學指南”而獲得很高評價的。還例如朝鮮人崔滋《補閑集》卷上多次提到了北宋詩法佚書《風騷格》。本書還進一步考察了《二十四詩品》與唐五代詩格著作之間的聯(lián)系,認為司空圖寫過“詩格”類的著作,將之看成是《二十四詩品》是沒有問題的;再根據(jù)唐五代詩格發(fā)展歷程,認為《二十四詩品》產(chǎn)生于晚唐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本書對一些長期歸類在詩話、詩選中的著述如宋代姜夔《白石詩說》、魏慶之《詩人玉屑》、嚴羽《滄浪詩話》、周弼《唐詩三體家法》等,進行正本清源的辨析,還原其詩法著述的本來面目。

通過對唐五代兩宋共六十八種詩法著述進行個體考察,本書總結出唐代、五代、兩宋三個階段詩法著述的總體特征?,F(xiàn)存的唐代詩法著述大多殘佚不全,篇幅短?。灰驗橐劳忻说膯栴},很多唐代詩法著述曾被懷疑為偽書偽撰;唐代詩法著述的繁榮和發(fā)展,乃是由于初唐律詩定型、晚唐兵亂中詩教觀興盛、整個唐代詩賦取士等;唐代詩法著述獨特的命名方式和小標題形式,深刻地影響了后世詩法著述的成書形式。在宋代詩話產(chǎn)生之前,唐代的詩法著述除了有總結作詩技巧的主要任務之外,也承擔了論詩評詩的詩學功能。

五代詩法著述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大多難以判定,本書中十二種詩法著述的創(chuàng)作時代并不能完全確定為五代,不少作品乃是筆者姑且系時于此。五代詩法著述佚名和佚書較多,這個時期的詩法著述,都是靠被南宋陳應行的《吟窗雜錄》收錄才得以保存下來。但即便是存世的詩法之書,其保存下來的內容篇幅較之唐代更為短小不全。繼承晚唐詩法著述的遺風,五代的詩法著述更喜歡談論詩道政教與美刺觀,這跟五代時期混亂的政治現(xiàn)實背景是分不開的。但五代詩法著述在繼承晚唐余緒中,也有不少創(chuàng)新。例如,五代時出現(xiàn)了“某某范”這種新式書題,如《詩林句范》《律詩洪范》;“物象”之說,在徐夤《雅道機要》中又有新的技巧闡釋;王夢簡《詩格要律》中首次將詩歌門類與六義結合在一起;神彧《詩格》中又有“風動勢”“離合勢”這種三個字的勢名。這些都算得上是新創(chuàng)造。

相比于唐五代,宋代詩法著述進入了衰微期,一些詩法著述只能依附于類書或者大型學術筆記才得以行世。但宋代詩法著述出現(xiàn)了很多新變,例如詩法之書的題名中首次出現(xiàn)了“法”字,嚴羽《滄浪詩話》已經(jīng)專辟一章為“詩法”,魏慶之《詩人玉屑》中也有明確的大小標題記載詩法,如“誠齋翻案法”“誠齋又法”“趙章泉詩法”“滄浪詩法”等,這些都反映了宋人對“詩法”概念認識的加深;詩法名目的命名不斷深化成熟;詩法著述的內在形式越來越完備;首次出現(xiàn)了詩法匯編著作《吟窗雜錄》。此外,宋代的詩法著述往往一書而兼二體:或是將詩法著述與詩話著作雜糅,如姜夔《白石詩說》;或是將詩法與品評合編,如魏慶之《詩人玉屑》;或是將詩法與詩選結合,如周弼《唐詩三體家法》。

收束全文,筆者對唐五代兩宋的詩法著述進行了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總論。首先總結其編著特征。詩法著述在編著時,會伴隨一定的神秘性。古典詩法著述的主體內容是一個個詩法名目。詩法名目的命名顯示出形象性的特征。一些作者為了追求新穎性,可能會穿鑿附會,以至于不少詩法的命名也具有模糊性。另外,在歷代詩法著述中,由于著書者的理解不同,同一詩歌技巧會有不同的詩法名稱。與之相對的另一種情況是,同一名稱也可以指示不同的詩歌技巧,這反映的是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雖然詩法著述以總結羅列技巧為主,但其中也有一定的理論探索與突破。如王昌齡《詩格》中的“三境”說[6]是中國古代意境論形成過程中的奠基性學說。皎然《詩式》中關于“物象”和“取境”的理論,在詩論史上影響深遠。還有著名的“磨煉”理論,便是來源于唐五代詩格著作。詩論中的南北宗理論,就形成于唐代的詩法著述。宋代江西詩派著名理論綱領的“換骨法”“奪胎法”即應來自北宋惠洪的詩法著述《天廚禁臠》。著名的“起承轉合”之說,其實來源于元代題名楊載的《詩法家數(shù)》與傅若金的《詩法正論》,后來人所共知的八股文法就是出自詩法中的這一結構論。[7]元代佚名《詩家模范》中就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論述,要早于明人高棅。由此看來,詩法著述雖為“器用”一端,但對詩歌之“道”,也有不少理論貢獻。

其次,筆者發(fā)現(xiàn),詩法著述在著述形式上零縑散珠、瑣屑繁復,難免顯得“叢脞冗雜”[8],但中國古典詩法著述在從唐代到民國的漫長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地實現(xiàn)了詩學體系的設置與建構。具體表現(xiàn)為:唐五代尚未重視詩法體系的建構;宋元時期開始嘗試體系建設;明代詩法的體系設置加強;清代以來詩法體系設置呈現(xiàn)多樣化的局面。

最后,書中考察了古人對于詩法著述的各色評價。中國古代對于詩法著述有不少肯定與推崇的評價,但這些肯定之語最終還是很大程度上被淹沒于批評的洪潮之中。筆者梳理了歷代對詩法著述的批評,其主要觀點無外有四:曰穿鑿附會、妄立格法;曰淺稚謬誤、品格低下;曰假托名人、偽書偽撰;曰畫地成牢、書塾死法。筆者認為這些批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值得進一步商榷。實際上,我們對待詩法應該有正確的態(tài)度。正如趙昌平在《上官體及其歷史承擔》中所言:“要想將唐詩研究推向深入,必須重視這部分著作。……其一,雖然成熟后的詩人必不按圖索驥,但唐人學詩卻多從此類著作入門,因此后人在研究中就不能因其難讀而簡單擯斥。其二,詩格類著作講述的其實是詩歌的語言結構?!Z言的結構問題,詩歌語言不同于日常語言的特殊結構研究,是詩學的中心問題?!?sup>[9]詩歌是藝術性的存在,但不能否認寫詩是有一定的技術要求與操作手段的。詩法之學本來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它和詩的藝術之“道”并不矛盾。當然,詩法的研究需要形成“悟不廢法”“由法開悟”的正確認識,“善用法而不為法所困”“有法而不拘泥于法”的態(tài)度,是中國古典詩法研究中必須要明確的。[10]


[1] 蔣寅:《至法無法:中國詩學的技巧觀》,《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

[2]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齊魯書社,2005,第6頁。

[3] 該書后修訂易名為《全唐五代詩格匯考》,于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4] 曹旭、楊賽:《新經(jīng)典與新批評——讀〈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書品》2006年第6期。

[5] 李江峰:《晚唐五代詩格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第21頁。

[6] 王昌齡《詩格》:“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第172~173頁。)

[7] 具體論述可參見蔣寅《起承轉合:機械結構論的消長——兼論八股文法與詩學的關系》,《文學遺產(chǎn)》1998年第3期。

[8] 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97,第2766頁。

[9] 趙昌平:《趙昌平自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第54頁。

[10] 具體論述可參見張靜、唐元《古典詩法的方法、規(guī)則及其研究價值》,《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春之卷。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亚洲国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又色又爽又黄的三级视频| 亚洲最新的黄色录像在线| 噜噜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激情五月激情婷婷丁香|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国语|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 欧美丰满大屁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级免费| 国产99久久精品果冻传媒| 男人的天堂的视频东京热|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欧美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激情五月天丁香| 国产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黄色高清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偷拍福利视频| 日韩女优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国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男人在线视频| 日本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91一区国产中文字幕|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国产| 国产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天堂| 91人人妻人人爽人人狠狠|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看一卡一卡|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自拍|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尹人香蕉综合网| 又色又爽又无遮挡的视频 | 91福利视频日本免费看看| 福利新区一区二区人口| 久草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日本人妻中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