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常說冷啟動汽車之后需要原地熱車,可為何要熱車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有些真正的老司機是為了穩(wěn)定怠速,給化油器加溫,防止在行車過程中熄火,這確實是對的;可是化油器在21年前就已經(jīng)禁用,這二十多年里所打造的新車全部都使用電噴技術,電噴系統(tǒng)不受溫度的影響,即便在零下幾十度的環(huán)境中啟動也能穩(wěn)定噴油。 因為電噴所使用的噴油嘴本身就是電磁閥,燃油泵把汽油壓到電磁閥的位置,此時噴油嘴呈閉合狀態(tài)進行蓄壓;在壓力達標后者要通電打開噴油嘴,以高壓將燃油霧化噴射到進氣歧管或氣缸里。所以這套壓力噴油系統(tǒng)不再受溫度的影響,車輛也就不用再原地熱車了。 可是有些不明所以的司機總還要找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錯誤用車習慣,找來找去就找到了“減磨”。 其觀點為發(fā)動機冷啟動后的短時間內,機油無法流動到各個需要潤滑的位置,此時會存在無潤滑運行狀態(tài),機件的磨損程度會非常大。 這個說法對嗎? 曾經(jīng)有機構做過實驗,在放空機油之后啟動車輛駕駛;正常駕駛一小時左右就會造成發(fā)動機的報廢,如果激烈駕駛則半小時左右發(fā)動機就完蛋了。 那么如果真的像某些司機所謂的“冷啟動后短時間內無潤滑”,您的車還能用幾天呢?就算一次啟動后有三四分鐘的無潤滑或有效潤滑的狀態(tài),一天冷啟動兩次,一個月就是幾個小時……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內燃式發(fā)動機的結構很復雜,有很多位置都需要潤滑;那么潤滑油在機油泵的作用下壓到這些位置后,即便熄火也會有些機油無法完全回流到油底殼里,很多位置在啟動時也不是一般理解的“干摩擦”,多多少少也是有一點潤滑的。同時機油泵的壓力其實非常大,怠速時也是要求超過3bar的,轉速越高油泵壓力越大,最高可以達到5bar。 1bar的壓力會多大可能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 1bar相當于1c㎡承受1.0336公斤的壓力,如果噴射的水的話,1bar能噴射出十米的水柱(揚程);那么在啟動時就有3bar的油壓,機油被機油泵抽出之后進入油道的各個位置又能要多長時間。 其實發(fā)動機從按下啟動開關開始就已經(jīng)在形成潤滑,起動電機會帶動發(fā)動機曲軸運轉,曲軸帶動機油泵運轉——曲軸轉則油泵轉,啟動過程都是在形成潤滑的;從開始到啟動完成,三五秒的時間就能形成有效潤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機械磨損。 所以現(xiàn)在的內燃式發(fā)動機已經(jīng)沒有必要進行原地熱車,除非是技術水平略差的乘用車,在用戶手冊里明確說明了需要熱車幾十秒或一兩分鐘,否則車輛在啟動后就都可以直接的駕駛。 最后需要了解的是機油的參數(shù),以0W-30為參考。 W=winter,代表機油的冰點,用W之前的數(shù)字加上“﹣35”(負三十五)得出的數(shù)值就是機油的冰點溫度;0W對應的是﹣35℃,氣溫在不低于零下35度的環(huán)境中都能正常流動,只不過越接近零下35度的流動性能就會越差,不過在機油泵的高壓作用下仍舊能在短時間內形成有效潤滑。 如果多年來養(yǎng)成的壞習慣不敢于一次性地改變的話,建議上車之后先啟動發(fā)動機,隨后系好安全帶就能夠駕駛了。 低溫冷啟動后的轉速升高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這與機油的流動性能沒有關系,而是對“過度冷卻”所損耗的動力進行的補償。 氣溫越低則熱效率越低,因為燃燒產(chǎn)生的熱能會有更大的一部分被冷卻損耗掉,熱能會從高溫物體傳導至低溫物體;在理想溫度環(huán)境中啟動,800轉左右的怠速對應的(大約)8~10千瓦的功率能夠讓發(fā)動機穩(wěn)定地運轉;而在溫度過低的環(huán)境中,低溫加大損耗,800轉對應的功率會下降一些,功率低則發(fā)動機則有可能出現(xiàn)怠速抖動。 所以此時不得不提高轉速以補償被損耗掉的那一部分動力,這就是低溫啟動轉速會升高的原因,僅此而已。 不過需要了解的是轉速升高還會帶來油耗的升高,冷啟動時的怠速耗油量大約是熱車后的兩倍之高;所以想要省油也不該原地怠速熱車,而是要以正常駕駛的高轉速來縮短熱車的時間。雖然駕駛的轉速更高,但是其轉化出的熱能有效轉化為動力,最起碼這是不產(chǎn)生浪費的。 講到這里能明白了嗎?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發(fā)布,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關注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