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12/1221/257424276_3_20221212095251399.png)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蛘哒f,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不是無辜的。錯了!說話是不能那么絕對的,而且,此話還犯了類比錯誤,即便是每一片雪花都參與了雪崩的全過程,沒有例外,你也不能將每一片雪花來類比每一個人。雪崩,是一個自然現(xiàn)象,每一片雪花都是同質(zhì)的,且是沒有意識的,只要溫度和重力發(fā)生變化,每一片雪花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自然而然就會被動參與到雪崩的全過程之中;而人,是有思想有行動的高級動物,雖然在烏合之眾中,絕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與行動是同質(zhì)的,參與了所謂的“平庸之惡”,但總有例外,甚至有許多例外你沒有發(fā)現(xiàn),比如那些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被控制和被脅迫的人等。因此,你不能將大部分人的錯歸咎為全部人的錯,這完全就是在和稀泥,是用一根竹篙去打翻全船人,說這句話的人可能是想搞亂是非,為有罪的人開脫。這句話從何而來?是誰首創(chuàng)?查百度,有人說該句話出自《伏爾泰語錄》“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義務(wù)?!?/span>也有一個叫侃哥的,在其《語言生活研究》公眾號文中指出,原作者是波蘭詩人斯坦尼斯洛(Stanislaw Jerzy Lec):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但被人翻譯錯了,直譯應(yīng)該是:“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zé)任?!?/strong>而不能錯譯成“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span>侃哥還分析說,斯坦尼斯洛只是描述了一個事實,而錯譯不但扭曲了原作者意思,還夾帶了道德審判,作為一種道德自律是不錯的,人應(yīng)該檢討自己在事件中的責(zé)任,但作為一種批判他人的工具,就會產(chǎn)生巨大危害。畢竟,出了事,還要多從源頭思考,而不是去清算每一片雪花的責(zé)任。但是,是究竟是誰最先說過“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句原話呢?這就很難考證了。我們知道的是,自從2018年重慶萬州公交車事件出來后,此話便在網(wǎng)絡(luò)上流行開來,可以預(yù)見,一定還會波及到將來,成為另一起事件中的口頭禪。![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12/1221/257424276_4_20221212095251789.jpeg)
2018年10月28日10時許,一女乘客坐公交車因錯過站點要求司機停車,司機不許,便打罵司機,而此前該司機又因自身利益得到不到相關(guān)部門的解決,導(dǎo)致生活失意,在該女乘客的誘因下,便將公交車越過中線,后撞上一輛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后墜江,車上乘客全部溺亡,其中有許多在校學(xué)生。 監(jiān)控錄像發(fā)現(xiàn),女乘客強行與司機發(fā)生沖突時,全車人無動于衷,無人出來勸解、相救。于是,鍵盤俠們在網(wǎng)上評論該事件時,沒敢去追蹤和抨擊肇事女乘客和失意司機背后的根本原因,反而怪車上的乘客,得出一個結(jié)論就是:“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span>車上的人也沒有一個是無辜的。 沒想到這種怪論居然成為主流,秉持如此方法論,怎能吸取社會教訓(xùn)?筆者不排除在很多事件中,每一個在場的人都負有一定的責(zé)任,畢竟,中國有魯迅筆下的看客傳統(tǒng),但并不是所有事件中,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負上責(zé)任,如上所述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被控制和被脅迫的人等,如果老是拿該口頭禪來判斷是非,各打五十大板,則所有法律都將無任何意義。 (未完待續(xù),下一句錯誤俗語分析預(yù)告:人人都像你這樣,那還了得?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