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圍魏救趙大敗魏國,生擒了自己的老同學龐涓。 龐涓對于孫臏可謂是血海深仇,自己信任這位老學長,卻被對方陷害致殘廢,臉上還被刻了字,終身不能上馬為將。 但是桂陵之戰(zhàn),孫臏在生擒龐涓以后,卻并沒有擊殺龐涓,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孫臏作為軍師,生擒了對方主將以后,并沒有處置對方主將的權力。 龐涓是魏國高級別將領,怎么處理應當是齊威王來決定,孫臏不能私自處置。 第二,生擒后處死會使得齊國和魏國的關系沒有緩和的余地。 如果是在戰(zhàn)場上殺死龐涓,那么誰都沒得說,畢竟戰(zhàn)場上刀劍無眼,后來龐涓就是死在馬陵之戰(zhàn)。 但是你已經(jīng)生擒了,如果再擊殺,就很容易和對方國家關系搞僵,沒有后路。 后來東吳背刺關羽,將關羽擒殺,劉備以舉國之力為關羽報仇,若是曹操沒有死,或者東吳沒有陸遜,怕是也抵擋不住劉備的攻擊。 第三,孫臏并沒有將龐涓放在眼里。 龐涓的軍事水平雖然還算不錯,但是顯然孫臏的水平比龐涓高了不止一個段位,就算放回去也不會對齊國構成威脅。 第四,孫臏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理智戰(zhàn)勝了復仇之心。 龐涓作為魏國高官,是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如果魏國要放回,也可以趁機敲一竹杠。 殺了有壞處,放了有好處,又沒威脅,那何樂而不為呢? 公元前351年,龐涓被放回魏國,再度為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