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是要和別人交往時保持一定距離才能成立的。不管是多么親密的關(guān)系,都必須尊重對方的“個性”,這是理所當(dāng)然的“規(guī)矩”。 我們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有其他標(biāo)簽,在自己的領(lǐng)地里,守好自己的邊界,不允許別人侵犯,哪怕是以愛之名。 當(dāng)我們參與別人的生活時,更要清楚他們的邊界,不過分干預(yù),人與人之間,才會擁有幸福感。 反之,“為了你好”丟掉距離,沒有了邊界感,就沒有幸福感。
沒有邊界感的愛,幸福無從談起 電視劇《小舍得》中,蔣欣飾演的田雨嵐為了攀比私欲,自以為是地要求兒子子悠努力學(xué)習(xí)。 為了專心學(xué)習(xí),子悠不可以報感興趣的足球班,被老師侮辱后也不可以尋求公正,田雨嵐甚至打著監(jiān)督兒子學(xué)習(xí)的名義,做了全透明書房,讓兒子沒有一丁點隱私權(quán)。 本來優(yōu)秀的子悠,在媽媽的高壓政策下,幾近崩潰,患上了憂郁癥。痛苦不堪的子悠,終于控訴媽媽:媽媽并不愛我,她愛的是考滿分的我,她每次都說是為我好,但其實是為了自己。 看到兒子生病、被羞辱、抑郁,一向溫和的丈夫顏鵬,痛哭流涕,憤怒地指責(zé)妻子眼里只有成績,沒有兒子。 田雨嵐不僅沒有醒悟,甚至怒斥丈夫,教壞兒子。 幸福的一家三口,因田雨嵐的一意孤行,家里要么唇槍舌戰(zhàn),要么沉默冰冷。 英國著名心理學(xué)家西爾維婭有一個觀點: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強勢如田雨嵐,總想控制兒子。學(xué)習(xí)比天大,余下的,只管“聽話”。 但子悠會長大,會有自己的思想。一時的忍耐,是為取悅媽媽;一世的傷害,卻會永失所愛。 即使是成年人,長期陷于緊張壓抑的環(huán)境,都無法感知幸福,更何況孩子! 懂得界限的媽媽,才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自由的氛圍;能夠自主的孩子,才會與父母擁有甜蜜的幸福。
邊界感缺失,幸福無從建立 心理學(xué)家海靈格曾說過,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旦角色亂了,家庭就會隱藏危機。 同事程慧的女兒小月升小學(xué)沒多久,她就被老師請“喝茶”。 原來,小月不會自己吃飯,在學(xué)校時,中午常常不吃飯。下午肚子餓了就吃零食,也不管上課還是下課。老師提醒好幾次,小月不僅沒有改,還反駁老師:“餓了就要吃東西啊,要不然我餓死了怎么辦?” 程慧羞愧難當(dāng),不停跟老師道歉,承諾會好好教小月。 事實上,程慧和老公工作都比較忙,小月一直由奶奶帶,雖然在身邊,但總是顧不上。奶奶對小孫女極其溺愛,什么事都不讓做,奶奶一手包辦。周末程慧在家,奶奶也不讓她鍛煉女兒的動手能力,甚至在程慧教育小月時,責(zé)怪程慧簡直是后媽,專門虐待小孩。這時候,孩子爸爸也總說“小月還小,不要勉強她”。 程慧一人勢單力薄,為了家庭和諧,只能一忍再忍。 如今小月已經(jīng)讀小學(xué),不僅沒有基礎(chǔ)的自理能力,還不懂得尊重人。凡是讓她不高興的人和事,她總是簡單粗暴地回?fù)暨^去,常常讓對方十分難堪,甚至動手打人。 程慧決心教育小月,狠狠地批評了女兒,自然也引發(fā)了家庭大戰(zhàn),一家人都吵得精疲力盡。 “隔代寵”讓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缺失了邊界感的愛,不僅折斷了孩子的翅膀,還壓抑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權(quán)利。 那么,小孩子不懂邊界,大人就懂分寸嗎? 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成,完美詮釋了“巨嬰”現(xiàn)象: 娶什么樣的老婆,媽媽幫他挑; 結(jié)婚沒有房子和車子,媽媽給他買; 工作賺得少卻花得多,媽媽偷偷地倒貼。 和朱麗的小家庭看似很幸福,實則暗流洶涌。當(dāng)媽媽突然過世后,家庭危機立馬暴發(fā)。朱麗這時才知道,原來老公一直在啃老,沒有絲毫擔(dān)當(dāng)。 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很多的中國家庭,正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邊界感,導(dǎo)致幸福感不強。 關(guān)系再親密,也要分清楚,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缺失了邊界感,只會讓家庭更混亂,又如何建立幸福感? 生活中,孩子沒有付出,就沒有成就感;父母無限放任,就無法發(fā)現(xiàn)問題??此菩腋5呐菽p輕一觸就破。 幸福,不是讓人感到緊張和壓迫,而是讓人放松和愉悅。只有懂得邊界感的家庭,各歸各位,各司其職,才能真正建立幸福感。
邊界感讓愛有溫度 邊界感如此重要,那我們要如何才能建立邊界感呢? 俗話說:遠而不疏是能力,近而不入是智慧。小孩子只會隨性而為,大人卻要掌握分寸。要讓愛變得有溫度,讓家庭變得更幸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小菲的女兒青青是幼兒園老師的團寵,同學(xué)家長也對她贊不絕口。 青青第一天入園,不僅自己沒哭,還安慰焦慮的同學(xué),主動陪他們玩。家長們都向小菲請教是如何教育青青的,小菲說:“其實沒有特別的方法,就是告訴她,什么年齡該做什么事,凡事都讓她自己做選擇。比如,搭配衣服、按時吃飯、適當(dāng)玩樂等,都是青青先選擇,然后我們再引導(dǎo)。” 孩子再小,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作為父母,主動讓孩子做選擇,就能培養(yǎng)他們自立。 (二)鼓勵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fù)責(zé) 知乎有個著名的“八大原諒”,其中一個就是“還是孩子”。仿佛只要是孩子,就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fù)責(zé)。 應(yīng)采兒曾分享兒子一件事。Jasper出門玩要帶玩具,就必須自己背著書包,把玩具裝在里面,如果不想背,那就不要帶玩具出去。 旁聽者不理解,他還那么小,怎么背得動?應(yīng)采兒十分堅定地說:自己的事就應(yīng)該自己負(fù)責(zé)。 年齡小不是孩子推卸責(zé)任的借口,相反,正是孩子小,才要認(rèn)真教育,讓他學(xué)會承擔(dān)責(zé)任,長大后才會有擔(dān)當(dāng)。 (三)適時退出孩子的生活 微博曾有個熱搜,父母什么時候退出孩子的生活最好? 轉(zhuǎn)發(fā)最高的答案是: 3歲,退出孩子吃飯; 5歲,退出孩子臥室; 7歲,退出孩子浴室; 9歲,退出孩子私人空間; 11歲,退出整理房間; 13歲,退出收拾家務(wù); 15歲,退出個人選擇; 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biāo)志,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父母的愛有邊界感,孩子也會懂得分寸,他們學(xué)會敏言訥行,活得獨立而尊嚴(yán),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 中國式的家庭,過于強調(diào)親情,從而模糊邊界。人們崇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融合家庭模式,嘴上說著幸福,但現(xiàn)實中,誰家不是一地雞毛? 家庭幸福來源于,每個成員都在各自的位置,不逾距,不占有,我懂得你的底線,你尊重我的原則。 邊界感,是一個家庭最高級的尊重。 作者簡介:傾羅,一個迷戀市井煙火,又向往詩與遠方的真女子。很喜歡、很向往的一種狀態(tài),叫做安詳。文章首發(fā)自公眾號:安詳心世界(ID:axxsj6),轉(zhuǎn)載授權(quán)請聯(lián)系小編漸漸微信號:bdgj6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