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到底有沒有用? 阿黛小姐 我們先說一下《資治通鑒》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吧!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學者司馬光主編,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北宋成立之前1362年的歷史,涉及22個王朝,共300萬字。從字數(shù)規(guī)模上來說,相當于六本《史記》。其結(jié)構(gòu)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可以說當?shù)闷鹆簡⒊u價的“天地一大文也”。 那歷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有多高呢?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鼻宕脑鴩f:“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span> 但是,就是如此好的書,讀的人卻很少。原因為何呢?從“硬傷”來說,《資治通鑒》太難讀,篇幅大、頭緒多、文字繁,文言文更是讓絕大多數(shù)人望而卻步;從“軟傷”來說,《資治通鑒》歷來被評為帝王教科書,旨在“資治”。這就讓我們普通人在心理上劃開了距離,這種偏見是很要命的,因為我們一般人在選擇書來閱讀的時候,一定是會選擇與自己息息相關(guān),與自己“門當戶對”的書。雖然我們一直在鼓吹向上思維,但你的社會階層和思維階層,無疑就會讓我們待在自己的圈子里,無論是讀書,還是社交,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yōu)槭裁匆x這么難讀的帝王教科書呢?所以沒人愿意讀,也并不值得驚訝。 但其實,我覺得人們不讀《資治通鑒》最根本上的問題,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覺得讀史無用!我們不光不讀《資治通鑒》,我們還不讀《史記》呢。這里面涉及到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讀史,對我們普通人有沒有用? 作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鑒》被捧的這么厲害,但古來明君有多少?皇帝學了《資治通鑒》照樣亡國,我們聽了那么多故事和道理,也照樣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因此,我們常聽這樣一句話:歷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從不汲取教訓?!顿Y治通鑒》也不能“資治”。那么,我們就需要思考第二個問題:歷史,是不是沒用的學問?是不是真的讀史無用? 其實,人們當然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但這個教訓會讓我們記住多久,就很難說了,畢竟我們是非常懶惰且健忘的。遠的不說,就說我們最近因為疫情,發(fā)生的種種災難背后就可以看出來,昨天的憤怒,不一定能阻止明天的悲劇發(fā)生?;馂?、軟肋、鐵門、心臟病藥……昨天會發(fā)生,今天會發(fā)生,明天也會發(fā)生吧。這很難讓我們完全信服是否真的吸取了歷史教訓,但若因為我們健忘而否認讀史的意義,也是有些武斷的。我相信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的時候,也不一定說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本書拯救不了大宋。歸根到底,讀史,對我們普通人,有沒有用,有多大用,還是要因人而異。就像有的人會用手做飯,卻不會用手修腳。就像我們被蘋果砸了頭,也只會說一句:靠,還挺疼。你若問:讀史有沒有用。我希望我們每個人想的是:可能沒有任何用處,但我很想一探究竟。 前段時間,我被疫情大數(shù)據(jù)盯上了,然后防疫人員不斷給我打電話,可神奇的是電話號碼是我的,名字和行動軌跡卻對不上。于是他們每天給我打電話,好像多打幾個電話確認一下,我就不是我了。在我的一再否認下,工作人員甚至讓我自證清白,自證什么清白呢?自證我是我本人!連身份證都無法自證的事兒,我如何能自證我是我自己呢?所以,當這個社會因為某些因素變得荒誕時,我有一種沖動,想去理清這荒誕背后是什么。我希望我在感嘆無能為力的同時,能夠了解背后的社會運作和更深層次的邏輯,或者人性,或者思維,或者一些歷史影子。 曾國藩說“修身不外讀經(jīng),經(jīng)濟不外讀史”?!靶奚聿煌庾x經(jīng)”,就是說多讓我們讀儒家經(jīng)典來明白道理就知道是和非?!敖?jīng)濟不外讀史”,就是說經(jīng)邦濟世,要讀史,因為史書告訴人成敗得失,為人提供經(jīng)驗,提供操作的技巧。 明末清初大學者王夫之曾說,《資治通鑒》 “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提升自己(自淑),與人分享(誨人),因為與圣賢對話、與經(jīng)典對話,體悟了其中的智慧與思想而感到十分愉悅(知道而樂),這三重境界,可以成為我們普通人品讀《資治通鑒》的目的。 至少即便我們不是帝王,不是領(lǐng)導者,沒有經(jīng)邦濟世的理想,但可以讓自己更清明更好。 那《資治通鑒》既然這么難讀,我們能讀懂嗎? 市場上看得懂的《資治通鑒》一般都是以故事為主的類型,或者直接翻譯版《資治通鑒》,對我們理解《資治通鑒》的益處是很有限的。前幾天看到了熊逸版的《資治通鑒》(我看的是第二輯,但不影響閱讀哦),覺得可以作為我們普通人讀《資治通鑒》的入門書。理由如下: 1.追本溯源 研究史書,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追本溯源,即便是《資治通鑒》本書也存在疑問和錯誤之處。所以,熊逸在解讀《資治通鑒》時會考察信息來源問題:是傳抄錯誤,還是立場問題導致的錯誤?同時,在解讀《資治通鑒》時,還會與《史記》串子一起,相互引證。最后,對于一些概念、成語或其他詞匯的出場,也會予以解釋,給讀者呈現(xiàn)它們的歷史脈絡(luò)和語義演變。比如“無后無大”這句話的歷史演變。 2.竭澤而漁 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不同的史書給出的答案可能是南轅北轍,所以熊逸在解讀《資治通鑒》時,會注意這些歷史細節(jié),予以考證,找出真相,或者讓讀者自己在一個范圍內(nèi)找出相對合理的真相。比如,嬴政的身份疑云到底是怎么傳出來的? 3.世界意識 這本書讓我很驚喜的一點就是,熊逸將同一時代的古代中國和外國進行了平行講述,比如周王朝的平行世界——印度的孔雀王朝、日本的沖繩時代到彌生時代的過渡。這種世界觀意識,讓我們把中國放在一個世界版圖內(nèi),用真正的宏大視角去看中國與外國的發(fā)展聯(lián)系。這一點能夠做到,說明很牛呀! 4.專題研究 讀史可不僅僅是讀故事,熊逸的《資治通鑒》除了有通俗易懂的講解外,還有有深度的專題研究:比如秦朝試行郡縣制是歷史的必然嗎?宋朝為什么會亡國?怎樣用最小的代價移風易俗……所以,這些歷史研究專題讀起來也很有意思。 5.難字注音注釋 這一點對讀者來說是非常方便和實用的。我們知道在讀史的時候,會有很多字的讀音和解釋,與我們現(xiàn)代讀音和解釋是相差很多的。尤其是歷史人名,讀錯率實在是太高了。因此針對這個問題,熊逸在解讀《資治通鑒》時,都會在文中標注出來,一來方便我們學習知識,二來也可以防止我們念錯而貽笑大方呀。 6.趣味性足夠 讀史很枯燥,但熊逸在解讀《資治通鑒》時,把所有的內(nèi)容都列成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引導我們讀史,給大家看一下目錄的一部分吧: 造像和立碑有什么用處? 秦國為什么恢復了斬首? 小國宋國憑什么對抗大國強國? 川渝是怎樣歸入中國版圖的? 為什么說替罪羊是一種政治智慧? 楚懷王是怎樣被張儀說動的? 觸龍說趙太后真的合情合理嗎? 到底該不該任用雞鳴狗盜之徒? …… 可以說史料分析、管理經(jīng)營、史學研究、世界格局……這本書里都有!了解歷史的發(fā)生,理解歷史的發(fā)展,讓我們有一點歷史思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