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園樂安堂孫氏宗譜》七修序言 中華文明肇始,悠悠五千載。上古以降,圖騰化氏,宗法成族,姓氏部族構(gòu)成炎黃華夏民族主體。自文字以來,國史方志家譜并存,已有三千年歷史。國盛志史,族旺續(xù)譜。史紀一國之跡事,知興替;譜敘世代之源流,明傳承。家有譜,猶國之有史,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列序定系世,繪表辨昭穆。尋根問祖是炎黃子孫永遠的歷史情結(jié)。修譜,家之大者。 孫氏祖先可追溯到3000年前,帝舜,黃帝后裔,媯姓,其四十三世孫滿,周武王嫁女并封于陳。陳厲公子完,避禍齊國,改為田氏。完五世孫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書于樂安,賜姓孫氏,書為本支孫姓始祖,后世堂號“樂安堂”。 后齊國亂,書孫武奔吳國,為吳將,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被后世尊為“兵圣”。其族盛衍,為吳越望族。吾祖原居吳越之地,為孫武后世。 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從原張士誠治地蘇松嘉湖杭一帶,遷士紳商賈十萬戶,從蘇州閶門遣散,遠赴蘇北墾荒,即著名的“洪武趕散”,又稱“紅巾趕散”。閶門鄰近京杭運河,當時是江南最重要的碼頭之一。官府在此設(shè)立專門機構(gòu),成為此次移民集散基地,現(xiàn)此處專設(shè)“閶門尋根地”紀念碑。 吾先祖亦在此列,先到泗州白水村居住,后避難再行,幾經(jīng)周轉(zhuǎn),至沭陽吳集東一帶。此地因長期戰(zhàn)亂,人口逃避殆盡,隨在古碩項湖東北灘涂地選高崗處建屋定居。為紀念祖籍,以原居地命名其新住地為“大竹園”。時兄弟有說8人有說3人,歷經(jīng)世代繁衍,子孫興旺,遂成一方之望。后世屢有分遷,長門遷至灌云大伊山南蒲溝橋定居,還有遷至海州南和小伊山,以及湖東楊灣、高墟、周集、塘溝孫竹園等地,各房支系多有遷移,因年代久遠,世道顛沛,具體已失稽考,本支孫門遍布淮沭灌東海之地,但均奉大竹園為北遷后正朔,至今已延衍至二十五世,族人二萬余眾。 先祖移遷蘇北,世事維艱,歷經(jīng)生活苦難,櫛風沐雨,夙興夜寐,繁衍生息,立家業(yè)以奉獻社會,德及鄉(xiāng)里,為民稱頌者甚眾,但因史料缺失,久之無考,惟有近代尚略有可陳者。十七世孫中,陡溝秀才石先公,智慧超人;十八世孫中,大竹園秀統(tǒng)公,懸壺濟世,疹痘神醫(yī),百里稱頌;十九世孫中,大竹園秀才介昭公,聞名鄉(xiāng)里,蒲溝橋?qū)O若溪,為地方革命先驅(qū)。革命戰(zhàn)爭年代,孫氏忠烈亦有數(shù)十人,彪炳千古;建國前參加工作者,皎皎有之;為社會主義建設(shè)作出貢獻者,更是甚眾。大竹園二十一世孫以平,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中作出卓越貢獻。 世傳先祖到蘇北數(shù)代即已建譜,據(jù)大竹園祠堂殘抄本記載,歷經(jīng)四次修譜,分別為明景泰癸酉年即1453年、明嘉靖辛亥年即1551年、清乾隆乙丑年即1745年和清光緒癸未年即1883年。 近年來,適逢民族復興之盛世,海晏河清,孫門仁人志士,順天時承地利應人和,群策群力,纂修家譜,以彰先祖懿德,一九九六年成《大竹園孫氏宗譜﹒樂安堂》,二00九年成《沭陽樂安孫氏通譜》。此次借《沭陽縣樂安孫氏通譜》第二版修訂機會,本族宗親也對原二00九年的本族家譜進行適當增添和補充,分輯《吳集大竹園樂安堂孫氏宗譜》,與沭陽孫氏各支系統(tǒng)編于一冊。 此次續(xù)修,將提高品位,增加印數(shù),惟念自茲以往,凡孫門宗人,齊志旺族,以譜認親,功在當下,澤被后世,是為序。 二十世孫 維旭 謹撰
公元二0二二年冬日 |
|
來自: 天行健-9 > 《我的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