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zhàn)陜北》 石魯 1959年 233×216厘米 紙本設色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47年初春之際,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已處在大戰(zhàn)在即的危機形勢下。國民黨以胡宗南25萬人的精銳部隊圍攻陜甘寧解放區(qū),直沖延安而來。 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其得失事關重大。是守還是撤?起初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并不主張走,于是提出“保衛(wèi)延安”的口號。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一味硬打就可能重犯在江西中央蘇區(qū)時期“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錯誤,而長期堅守則難以做到,只能“人地皆失”。面對來勢兇猛的敵人,“敵進我退”當是上策。此時,毛澤東還掂量一個問題,如果放棄陜甘寧邊區(qū)的首府延安,廣大軍民肯定難以接受。在打又打不贏、走又走不得的情況下,毛澤東決定暫時撤離延安,但他和中央不東渡黃河,仍然留在陜北。歷史事實是,毛澤東在最危急的關頭最后一個撤離延安,并堅持留在陜北,即使后來幾次面臨危機局勢,也不走?!懊飨€在陜北”成為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精神支柱。 毛澤東為什么做出放棄延安繼續(xù)留在陜北的重要決策。他說:“敵人要來了,我們準備給他打掃房子。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敵人進攻延安是握著拳頭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頭伸開,這樣就便于我們一個一個地切掉它。”[1] 在他看來,蔣介石用34個旅的重兵圍攻陜北,就是沖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來的,如果中共中央轉向其他解放區(qū),不僅其他解放區(qū)不安全,而且會將這些國民黨重兵引過去,下一個解放區(qū)就會成為國民黨軍隊進攻的重點。為此,毛澤東毅然決斷,留在陜北,讓革命旗幟繼續(xù)在陜北飄揚。 中共中央作出轉戰(zhàn)陜北的決策,正處于敵人從進攻轉入防御、我則從防御轉入進攻的緊要時期。我們在西北以2萬兵力牽制20萬敵兵,這是革命戰(zhàn)爭中一道最難解的難題。而對國民黨軍隊來說,雖一度占領延安,但卻背上一個沉重的政治包袱:占了延安,但并沒有找到中共中央,20多萬軍隊就在溝溝壑壑的陜北高原里打轉,前后達一年之久,進又不能進,退又不能退,損兵折將。這是他們未曾想到的! 中共中央從轉戰(zhàn)陜北到最后離開陜北,前后371天,在此期間陜北形勢完全改觀。在陜北人民的支持下,西北兵團以少勝多,采取“蘑菇戰(zhàn)術”與國民黨軍隊作戰(zhàn),青化砭、羊馬河和蟠龍鎮(zhèn)三場戰(zhàn)斗三戰(zhàn)三捷。在全中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全國戰(zhàn)場迎來了大好局面。毛澤東認為,為了直接指揮其他各個戰(zhàn)場,研究處理新時期面臨的更重大問題,離開陜北東渡黃河的時機終于到來。1948年4月21日,解放軍收復延安。毛澤東在離開延安前響亮喊出“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這個預言不久后即成為現(xiàn)實。
m |
|
來自: 昵稱21405352 > 《毛主席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