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大概是唯一被拍了兩種遺照的革命者了,他死后被分別拍下了坐姿遺照和躺姿遺照。其中,拍攝坐姿遺照時,他衣冠齊整,而拍攝躺姿遺照時,則赤裸著上身。 普通遺照,皆是躺姿且衣冠齊整,宋教仁的遺照為何如此不一樣呢?這一切的答案,還得回到他過世當日說起—— 宋教仁遇刺僅一天后,就在巨大的痛苦中辭世了,當年他年僅32歲。宋教仁死后,他的眼睛一直無法閉上,黃興等屢次用手試圖合上他的雙眼,可最終他依舊有一只眼半睜著:刺殺他的真兇未找到,他死不瞑目。 也因此,宋教仁留存后世的幾張遺照,全是眼睛未完全閉合的狀態(tài)。 宋教仁的死不瞑目刺痛和黃興、陳其美、范鶴仙等革命志士。陳其美為他置辦好棺材后,請來人為他拍攝遺照。拍照時,黃興和范鶴仙起了分歧。 黃興主張讓宋教仁衣冠整齊地拍遺照,畢竟,他是國民黨的元老,是偉大的革命家。黃興認為:衣冠整齊地拍遺照,也符合他一生光明正大的形象。 可范鶴仙認為:宋教仁遭此慘禍,不可不留一個歷史性的照片,只有把赤身傷痕也攝出來,才能讓后世人記住他為革命事業(yè)所做的犧牲。如此,也才能激勵黨內(nèi)同志為他追查兇手。 所以,宋教仁死后被拍下兩種遺照,是范鶴仙執(zhí)意堅持的結(jié)果,其目的,是為了讓黨內(nèi)同志盡快為他追查真兇。 宋教仁的赤身遺照觸目驚心,遺照里,他的右上腹有一個巨大的傷痕。他遇刺時,毒子彈正是從他的右肋穿到腹下部,傷及了小腹及大腸。后來,醫(yī)生為了取子彈割開了他的傷口,并二次手術(shù)取腸子進行洗滌…… 宋教仁赤身遺照的巨大傷痕,深深刺痛了革命者,也讓民眾震驚不已。在那個媒體還不發(fā)達的年代,這樣一張登在報紙上的照片卻也引發(fā)了巨大轟動。 1913年3月23日下午3點,即宋教仁遇刺64小時后,黃興、陳其美等為宋教仁進行了大殮。而此時,宋教仁遇刺身亡的消息已經(jīng)震驚了全國。舉國關(guān)注之下,“刺宋案”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 23日晚7點左右,即宋教仁遇刺68小時后,刺宋案主使人應(yīng)夔丞被抓捕,隨后,警方又在上海公共租界抓住了兇手武士英。接著,警方在應(yīng)夔丞家里搜出了其余內(nèi)務(wù)部秘書洪述祖及國務(wù)總理趙秉鈞的往來電報和信件。 自此,“刺宋案”基本告破。此時,距離宋教仁被刺僅僅過去了81個小時。 刺宋案”能以神一般的速度告破,與宋教仁身為國民黨元老的身份有關(guān),也有那張赤身遺照所引發(fā)的震動有關(guān)。 4月13日,宋教仁辭世后的第三周,國民黨人在上海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追悼會上,自發(fā)前來為宋教仁送行者竟然達2萬余人。 4月25日,譚人鳳等請求政府為宋教仁鑄像并開設(shè)公園,以資紀念。然而,就在這之前一天,兇手武士英竟在獄中神秘暴斃。 而此時,宋教仁案的幕后真兇,并未被找到。緊接著,其他兩名被抓獲的兇手,也也相繼被殺害,而且死法非常蹊蹺。 種種跡象表明:宋教仁的死很不簡單。抓獲的兇手已死,要追查幕后真相,唯有找到另一兇手洪述祖,可洪述祖卻早在宋教仁遇刺后,就逃之夭夭了。洪述祖的成功逃脫,也讓宋教仁之死,成了一個謎案。 宋教仁被刺身亡兩年多后的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復(fù)辟帝制,宋教仁死前最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好在,因倒行逆施引發(fā)眾怒,袁世凱不得已于1916年2月25日結(jié)束了這場鬧劇。 后世認為:若宋教仁未被刺殺,民國的歷史勢必會被改寫。也是基于這種推論,世人認為:刺宋案”的背后主謀應(yīng)當是袁世凱。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只有找到洪述祖才有可能破解謎團。 宋教仁死時,他那唯一的兒子宋振呂年僅12歲。父死后,他的生活一直靠民國政府發(fā)放的撫恤金和愛國人士的捐贈維系。 12歲喪父的宋振呂一心為父報仇,長大后,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上海知名學府,后來,他又輾轉(zhuǎn)去了日本留學。宋振呂曾見過父親的赤身遺照,父親右上腹的巨大傷痕讓他痛心不已。誰也沒想到,這張本欲“鞭策革命者追查真兇”的照片,竟成了鞭策宋振呂追兇的存在。 宋振呂在看了那張赤身遺照后,發(fā)誓要為父尋仇。上海求學期間,宋振呂各方打探兇手洪述祖的下落?;侍觳回撚行娜?!宋教仁被殺四年后,宋振呂鎖定了洪述祖的下落。洪述祖最終被宋振呂和宋教仁秘書劉白抓獲,并被處以了絞刑。 洪述祖供述的“刺宋原因”是:他想除掉宋教仁,以使袁世凱上位,從而保住自己的權(quán)位。他千算萬算,未能算到革命者對宋教仁被刺案會傾盡全力追查,更沒料到自己就算逃跑,也沒能躲過他兒子的千里追兇。 可以說:宋教仁能沉冤得雪,多少得感謝范鶴仙執(zhí)意為他拍下的那張“赤身遺照”。 然而,世間事從來是兩面的,那張照片雖“追兇成功”,卻也給了宋教仁之子宋振呂以一生的陰影。若宋教仁泉下有知,知道它會給兒子帶來陰影,他是否會愿意拍下那張遺照呢?圖為宋教仁死后所拍的兩種遺照 |
|
來自: 后知后覺無所謂 > 《網(wǎng)易歷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