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最頭疼的除了青春期叛逆,大約就是孩子“狂風暴雨”般的情緒了。 經(jīng)常聽到家長投訴自己的孩子脾氣暴躁,三句話不投機,便“大喊大叫、賭氣不說話、鎖門”三連發(fā)。 家長們進退兩難,叫苦不迭。 孩子也認同自己“脾氣暴躁”的標簽,久而久之,家庭溝通就像打仗,一言不合就炮火連天。 溝通目的達不到,還因此傷了感情。 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孩子脾氣暴躁的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沒有脾氣暴躁的孩子,只有不會表達情緒的孩子。 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如何引導。 1 話少,脾氣暴 不善語言表達的孩子,更容易脾氣暴躁。 這就好像不擅長用槍的人,干脆上來就用手榴彈,狂轟亂炸。 語言對于情緒,是最好的出口和表達方式。 不擅長語言表達的孩子,缺少情緒出口的孩子,更容易情緒積壓。 天長日久,情緒積壓得越來越多,就像一個蓄滿水的大壩,只要再稍微地下一場小雨,水便會“嘩啦啦”地往外傾瀉。 另一方面,語言表達,遇事講出來,其實是一個自我梳理的過程,澄清自己到底不爽在哪里,不舒服在何處。 這個過程非常必要,缺少這個梳理過程,情緒便是一團亂麻,堆積在心里,雜亂無章。 他們只知道:“我生氣,我很生氣!”卻說不清為何生氣,哪里惹到自己。 語言表達就像是定期清理屋子,分類別類,讓“情緒”們能夠各自在相應的位置,心里也就清爽、有序。 除了語言之外,畫畫、音樂、運動,都有助于情緒表達,避免過度壓抑情緒。 為情緒找一個出口,很有必要。 2 有作用的爆脾氣 孩子發(fā)脾氣,因為發(fā)脾氣有用。 出去玩,說好不買東西,孩子答應得倒爽快利落。 一見到想要的東西就變樣了。 見你不同意,怎么辦? 先是撒嬌的說:“不行,不行,就是要買嘛?!?/p> 看你還是不同意,就開始大哭大鬧,甚至撒潑打滾,哭喊得整條街都都能聽見,不知情人還以為你虐待孩子呢? 講道理,不聽。 勸阻,不聽。 好言好語地哄,不聽。 這時候,孩子就是一個意志堅定的“革命小戰(zhàn)士”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出于怕吵到旁人,怕身邊人看笑話,抑或者單純因為: 想快點結束這場吵鬧。 父母妥協(xié)了,點頭答應了?!昂冒伞!眱勺忠怀隹?,孩子立刻破涕為笑。果然是翻臉比翻書還快。 一般家長們會附加上一通道理和教育:“你知不知道這么大吵大鬧不對?人家會怎么看你?這次給你買,下次不為例?!?/p> 我曾經(jīng)問過一個家長:“你覺得孩子會記住你講的道理,還是會記住他哭鬧換來的玩具?” 那位媽媽低著頭,沉默良久,低聲說:“應該是我給他買了東西吧?!?/p> 有時候,我們也會一邊掏錢一邊抱怨: “家里都有了還要買,你知不知道爸媽掙錢辛苦很辛苦?能不能為爸媽考慮一下,只想著你自己除了花錢你還會啥。” 效果同前,起不到教育作用,孩子只會嫌父母嘮叨。 道理的教育作用,永遠比不上行動。 3 看誰聲音大 只要情緒上來,家庭就變成戰(zhàn)場。 不是溝通,不是解決問題,更像是在比誰的聲音大,誰的狠話多。 一言不合,孩子“砰!”關門進房間。 父母緊隨其后,“砰砰砰!”砸門,一邊砸一邊罵。 我聽過有家長生起氣來直接將孩子的房門拿到砍爛的,有干脆把孩子房間的鎖卸了的。 孩子發(fā)脾氣,父母就上火,是常態(tài)。 孩子一旦發(fā)脾氣,很容易觸發(fā)父母自己的情緒按鈕,父母變得更情緒化,一番火星撞地球,小問題演變成大災難。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怎么面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 我們的父母,在他們的童年時期,哭鬧發(fā)脾氣換來的往往不是父母的安慰和理解。 老一輩的父母忙于生計,大多數(shù)時候會用呵斥和打罵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情緒,看起來簡單有效。 在我們的觀念里:發(fā)脾氣,是不好的,是無理取鬧。 在他人眼中,孩子發(fā)脾氣代表父母無能,沒教育好孩子。 因此,只要看到孩子發(fā)脾氣,我們的第一反應便是:立即制止。 越快越好。 用更大的脾氣,更大的聲音,“以暴制暴”的方式,似乎看起來“效果”不錯。 殊不知,這是一個潛藏危機的錯誤示范。 等到孩子個頭高過你,體力強過你的時候,問題會一發(fā)不可收拾。 實在找不到方法,建議“冷處理”:讓孩子表達情緒,不批判,不制止,只是陪伴,等孩子冷靜下來。 冷靜下來再處理問題。 火上澆油,往往會讓火越燒越旺。 4 有底線,有原則 發(fā)脾氣是一種表達,一種不合理的情緒表達。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叫做:情緒沒有對錯,但情緒的表達方式有對錯。 無論是憤怒,還是悲傷,還是委屈,情緒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 但情緒的表達方式有對錯,生氣的時候罵人、甚至打人,或者砸東西,都是并不合理的情緒表達方式,需要引導,改變。 我并不贊成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無條件地接納,都嘗試給出合理化的解釋,孩子的教育,需要有起碼的“是非觀”。 比如一個男孩子,因為嫌媽媽嘮叨,生氣地沖媽媽大吼,甚至氣頭上直接上手打了媽媽。 我通常會問:“爸爸這時候在嗎?爸爸做了什么嗎?” 如果爸爸認為:“還不是他老媽太嘮叨了,孩子受不了才動的手?!?/p> 那么慘了,下次挨打的可能會是爸爸。 無論何種情況下,多么憤怒和不滿,打人,特別是打父母,一定是不合理的行為,任何理由都搪塞不過去。 這是起碼的原則。 當然,父母也需同樣做到,不以暴力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為。 有原則,有規(guī)則,家庭才能有序,有度。 5 胡蘿卜加大棒 在綜藝節(jié)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應對兒子小魚兒發(fā)脾氣的方式,很有參考價值。 在節(jié)目中,四位明星媽媽正帶著寶貝們吃大餐。 面對豐盛大餐,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心心念念的卻是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媽媽: “現(xiàn)在、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當然遭到胡可的反對。 自己的要求不被滿足,小魚兒立馬變臉,一場暴風雨頃刻降臨。 不顧旁人眼光,立刻大哭大鬧起來。 看著發(fā)脾氣的兒子,胡可卻溫柔而堅定地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拿著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后,這是規(guī)則,你要遵守規(guī)則?!?/p> 當小魚兒因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而崩潰大哭時,胡可又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xiàn)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點難過,但是這是規(guī)則?!?/p> 是的,這就是規(guī)則。 當小魚兒從水堡里出來因害怕而哭泣時,胡可說:“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xiàn)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在整檔節(jié)目里,但凡小魚兒鬧情緒,發(fā)脾氣,胡可不是馬上想辦法制止,而是站在小魚兒的立場,認同他的感受。 她認真地表達理解:我知道,我知道你現(xiàn)在的想法,明白你現(xiàn)在的感受,也很想希望你能開心。 同時,堅定立場: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你發(fā)脾氣,就能立刻滿足。 我們認同孩子的情緒,但也告訴他:你的方式,沒用。 規(guī)則就是規(guī)則。 沒有人喜歡規(guī)則,但想要在這個社會生存,必須依賴規(guī)則。 情緒可以理解,發(fā)脾氣的方式,不對。 理解感受是蘿卜,不妥協(xié),是大棒。 兼而有之,方是教育之道。 作者簡介 周治瓊,心理學碩士。 曾多年任廣州市某三甲醫(yī)院兒童青少年科心理醫(yī)生。 目前自己開設工作室,專職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 接觸過大量各類家庭及青少年,咨詢小時數(shù)5000小時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點,探討親子教育方法和誤區(qū)。 解決心理困惑,與大家共同成長、進步。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點贊 球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