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蠔油的初始,應(yīng)該是在“蠔汁生菜”這道菜上,那會兒剛離開農(nóng)村老家,來到城市里給自己的味覺見世面,吃到了很多在農(nóng)村吃不到的“山珍海味”。 這里面就包括了“蠔汁生菜”,本來淡雅無味的生菜,遇上了蠔油的包裹以后,鮮香味濃,像極了一個翻身的落魄者,一下子迎來人生巔峰。 因為對蠔油的第一印象不錯,畢業(yè)工作后,自己租房子開火,我買的第一個增鮮調(diào)料就是蠔油。 用過之后,仿佛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般,不僅生菜遇到蠔油會脫胎換骨,似乎所有綠葉菜都受到了蠔油的眷顧,蠔汁白菜,蠔汁菠菜,蠔汁油麥菜,那味道都是一樣的好吃。 后來我又嘗試了蠔油與根莖類食材的組合,蠔油土豆,蠔油豆角等等。 廚房里似乎就沒有蠔油駕馭不了的食材,做什么菜,只要有蠔油的出場,大事小情都能處理掉,提鮮,增香,調(diào)色樣樣都行。 與十幾塊一斤的生蠔比起來,濃縮的蠔油才七八塊一瓶。 價格低是其次,關(guān)鍵對菜品味道的構(gòu)建上,效果出奇的好,因為這些原因,我與蠔油的甜蜜期,維持了很久很久。 蠔油菌菇 直到有一天家里沒有蠔油了,我本以為炒出來的菜會差強人意,但又懶得出門買,所以決定湊合一頓算了。 意料之外的是,那天的菜出奇的好吃。我突然發(fā)現(xiàn)沒有蠔油的土豆絲,土豆的脆和醋的香那么下飯,沒有蠔油的生菜,原來本味的鮮甜那么可口。 難道,這么久以來,蠔油都騙了我? 仿佛就在那一瞬間,我與蠔油的關(guān)系變得有些微妙了。 每天都用變成了偶爾會用,而且頻次越來越低,從之前大概十天半月買一瓶,到后來買一瓶開封后,有時候放到瓶口發(fā)霉了,才想起他來便拿去扔掉,買其他調(diào)料的時候,順手買瓶蠔油。 真正讓我徹底放棄蠔油,是后來學(xué)廚開店以后,對調(diào)味品和增味科技深入研究,以及發(fā)現(xiàn)了增鮮的邏輯密碼以后。為了自己的廚藝,算是跟蠔油徹底拜拜了。 蠔油的出現(xiàn),據(jù)說來自一次“烹飪事故”,鍋里煮蠔,但忘記時間,等想起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生蠔已經(jīng)煮化,只留下一鍋濃稠黏膩黑乎乎的蠔汁,舍不得扔掉,嘗了一口竟然鮮香馥郁,后來經(jīng)過改良,就有了這個霸占了家家戶戶廚房的增鮮利器。 真正的蠔油,應(yīng)該是“蠔汁”,就是那個煮蠔以后濃縮的湯汁,網(wǎng)上有博主做過視頻,用生蠔熬蠔汁,我不太記得他用了多少只蠔,熬出來多少汁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八塊錢買來的生蠔,是絕對熬不出一瓶八塊錢的蠔油的。 蠔油雞翅 那怎么辦呢?按照蠔油配料表里的成分,用逆向思維,大概可以推斷出一些蛛絲馬跡的。
歐吼,怪不得我加了蠔油的菜,什么都是一個味兒。 與科技的力量相比,大自然孕育的那些食材本味,簡直不堪一擊。 別說蠔汁生菜跟蠔汁圓生菜味道相差無幾了,只要蠔油用的好,蠔汁A4紙,都比肉好吃。 國標對食品配料表中的順序有要求,需要根據(jù)含量的高低,進行降序排列。 如果配料表里排序第一的是水,再就是一些我們不認識的化學(xué)名詞,而蠔汁的排名比較靠后,則說明這款蠔油里,蠔汁含量比較低。 如果蠔汁含量排第一,而且配料表比較短,則能說明這款蠔油的蠔汁含量高,而且科技力量薄弱。 這就是挑選蠔油的方法了,暫時還離不開蠔油的朋友,只能幫到這里了。 前文說到,徹底放棄蠔油,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廚藝。 這句話里,蠔油其實只是一個代名詞了,它代表了一系列的調(diào)味料,被增鮮劑入侵的生抽,料酒,雞精等等。 廚師的工作,就是所謂的五味調(diào)和,最終調(diào)和出“鮮香+食材本味”的效果,就能被食客們評價為“好吃”。 而鮮和香這兩味,在烹飪過程中,大多時候又是魚和熊掌的關(guān)系,要香就得失去鮮,保住鮮就難激發(fā)香。 這個矛盾問題,應(yīng)該是烹飪哲學(xué)里最大的難題,廚師們一代一代前赴后繼地通過手法的變化,技術(shù)的提升,讓這二味從矛盾漸漸轉(zhuǎn)變?yōu)槠胶狻?/p> 得到了鮮香,但前提得是技藝的高超,和千錘百煉的試錯。關(guān)鍵時刻,還得靠那么一點點的天賦,所以廚師雖多,但好師傅卻難找。 不過呢,這個烹飪界的世紀難題,在近代被解決了,首先是味精被提純出來,增鮮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加味精這個動作。 味精湯 然后隨著科技的進步,鮮味劑化身為各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在了調(diào)味料里,粉狀的雞精,液態(tài)的醬油,還有本文的主角,濃稠的蠔油。 它們的出現(xiàn),讓增鮮變得比呼吸還簡單,甚至因為變換了各種形態(tài)的原因,增鮮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附加動作而已。 用醬油加醬香的時候增鮮了,用料酒去腥的時候增鮮了,用老抽調(diào)色的時候也增鮮了。 一時間,仿佛人人都變成了大廚,做菜的時候,只要把醬油,雞精,蠔油按順序往鍋里一放,翻炒幾下,就是一道標準的美味。 而且都不用擔心發(fā)揮是否穩(wěn)定的問題,只要按照這個流程操作下來,保證每次的味道都是一樣的,甚至都能保證你炒什么菜味道都是一樣的。 事情發(fā)展成這樣的時候,放棄“蠔油們”,不就是在保護我們的廚藝嘛。 放棄蠔油的時候,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了增鮮的邏輯密碼,或者說鮮味的搭配規(guī)則。 菜品里,提供鮮味的主力,大概來自于兩個家族。 氨基酸家族,例如大名鼎鼎的味精,谷氨酸鈉。 核苷酸家族,例如肉里的肌苷酸,蘑菇里的鳥苷酸等等。 最重要的是,它們之間的增鮮效果,遵循著一加一大于二的規(guī)律。 前段時間我分享的“蝦蛋面”里,其實就遵循著這種“增鮮一加一”的底層邏輯。 雞蛋中谷氨酸含量高,而蝦肉里呈味核苷酸中肌苷酸含量高,所以蛋和蝦的組合,鮮味會有更大的提升。 記得我在文末的時候還補充過一句,加點蘑菇的話,鮮味會更足。 我試過在蝦蛋面里加口蘑,因為又補充了鳥苷酸,所以鮮味的等級提升了很多。 烹飪時,食材的搭配看似隨意,其實是有很多底層的邏輯需要遵循的,就像“增鮮一加一”這樣的規(guī)則,其實也可以解釋很多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現(xiàn)象。 很多人說,炒雞蛋不需要加味精,為什么? 因為雞蛋里本身就是谷氨酸含量最豐富,加味精只是把他的含量再提高一些而已,增鮮效果并不明顯。 而雞蛋作為天然的味精持有者,依照這樣的優(yōu)勢,他就成了很多菜品的百搭首選。 一種食材,如果不知道拿什么跟他炒,選雞蛋的話,錯誤率會低很多。 我甚至試過茄子炒雞蛋,土豆絲炒雞蛋,大白菜炒雞蛋,都別有一番風(fēng)味。 然后就要聊一聊增鮮的技巧,與其說增鮮,我覺得說保鮮其實更為合適。 鮮味其實在食材中本就含量豐富,我們能做到保護好他們就夠了,有時候不需要刻意地通過“外力”再去增鮮。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鮮味懼怕高溫。 前文說,香味和鮮味在很多時候是矛盾的,舉個例子,大多數(shù)香料中的香味因子,他們的沸點都在150度以上,也就是說最起碼5成油溫才能把他們大部分的香味請出來。 而谷氨酸鈉在超過120度的時候,就變成了焦谷氨酸鈉,失去增鮮的能力。 溫度太低了,香味出不來,溫度太高了,鮮味就跑了。 在創(chuàng)作“108個實用烹飪技巧”這個專題的時候,我把一個增香保鮮的方法放在了很靠前的位置。 “想要香,要高溫,想要鮮,溫度別太高,想要鮮香,用高溫加低溫的結(jié)合?!?/p> 翻譯成人話的意思,就是先炒,炸,煎得到香味,再加水煨保護鮮味。 我兒子最近連著吃了三個星期的炒土豆絲了,每天吃都吃不膩,姑且認為是我炒得好吃吧。 蔥花熗鍋以后,土豆絲下進去炒香,加點醋炒走酸味。 然后直接加熱水,水開以后點點醬油,加鹽調(diào)味,轉(zhuǎn)小火蓋蓋子,煨。 等土豆絲快熟了,開大火,讓加的水都揮發(fā)走以后再點點醋,香味出來以后關(guān)火裝盤。 復(fù)盤下: 熗鍋為了增加蔥香; 土豆絲炒,為了去除土腥味,炒出本香味; 加醋增加醋香,增鮮,還能讓土豆絲不那么容易斷。 加水意味著香味的工作已完成,降低溫度保護鮮味。 加醬油可以增鮮,提高味道厚度,調(diào)色,順便加點醬香。 蓋蓋子,目的是保住食材味道不流失,也能加快成熟。 開大火炒干水,是保護住鮮味以后,再把香味提起來。 出鍋醋的目的,增加醋香,用倒熗鍋的技巧,讓香味層次更分明。 前面還提到了增鮮的“外力”,其實就是增鮮的調(diào)味料了。 發(fā)酵類調(diào)味料,醬油,醋,酒,因為在發(fā)酵的過程中產(chǎn)生大量游離氨基酸,所以有很好的增鮮效果。 白糖,因為甜味的味覺受覺跟鮮味的味覺受覺,分辨率不高,所以微甜味會被誤認為鮮味。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甜味在中和掉一些苦味異味后,鮮味則表達更明顯。 白胡椒粉,香料界里的全能戰(zhàn)士,有一定的增鮮效果。 當然了,最直接的還是味精,合理運用的話,會有很好的效果。 文章就寫到這兒吧,一不留神又深夜了。 覺得文章有所受用的朋友,記得點擊關(guān)注,別錯過后面的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