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古代水利工程---靈渠

 zqbxi 2022-11-06 發(fā)布于江西

      靈渠位于桂林市北部的興安縣境內,古稱秦鑿渠、興安運河。它是與"都江堰"齊名的秦代水利工程,秦始皇用這幾十公里的水路,將湘江、珠江聯(lián)通,開始了將南越并入中國的征途。如今漫步在靈渠河邊,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雄心與智慧。

       步入景區(qū)后,可以先去展覽廳去聽一聽對靈渠歷史和工程構造的講解。這能更好的幫助你了解靈渠,越是了解越是能感慨這項工程的偉大。

       靈渠全長37.4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而古靈渠流經(jīng)興安縣城的南北兩岸,因此興安縣城修了條訪古的街道叫做水街。大小天平、鏵嘴及水街是靈渠最主要的看點。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靈渠的精華工程,無論上游水流是大是小,經(jīng)過分流后的水位總是穩(wěn)定均衡。而鏵嘴是建在大小天平的前端,形擬犁鏵的建筑,它保護著大小天平壩的安全和分導南北渠的流水,你可以坐擺渡船登鏵嘴,但更多的人選擇拎著鞋從大天平壩上走過。

       水街是有些秦風和江南水鄉(xiāng)混搭的建筑,栗家古橋、三將軍墓、雕塑長廊、馬嘶橋、湖廣會館和民俗風情街錯落分布于水街兩側。你也可以看見休閑的人們,在洗河邊洗菜、洗衣服、聊天,很寧靜的生活。這里也是靈渠的后門。

      建議的游覽方式是順著清澈的河流從景區(qū)后門進入,拎著鞋經(jīng)“大小天平”走到“鏵嘴”,最后登上臨源樓俯瞰梳水利工程全貌,臨源樓的觀景閣是俯瞰整個水利工程全貌的最佳位置所在,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湘漓二水由此分流。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工程構成

      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梁等部分組成,盡管興建時間先后不同,但它們互相關聯(lián),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鏵觜

位于興安縣城東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稱渼潭)攔河大壩的上游,由于前銳后鈍,形如犁鏵,故稱"鏵嘴"。是與大、小天平銜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壩。從大、小天平的銜接處向上游砌筑,銳角所指的方向與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對,把海洋河水劈分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歸于湘。鏵嘴原來的長度在現(xiàn)存鏵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時,由于鏵嘴被淤積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現(xiàn)今的位置。但現(xiàn)今的形狀卻不是前銳后鈍,而一個一邊長40米,另一邊長38米,寬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長約1.7米,厚寬60厘米至1米大塊石灰?guī)r砌成的斜方形平臺。在這個平臺末端的南邊,解放后又筑了長約30米的石堤。整個鏵嘴由大、小天平的銜接處至鏵嘴的尖端長90米。

大天平、小天平

       接鏵觜下游是攔截海洋河的攔河壩,大天平即攔河壩的右部,小天平為攔河壩的左部,大天平與小天平銜接成人字形(夾角108度),因二者原屬湘江故道,稍有崩壞,則無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設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進水口;大天平右端設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進水口。據(jù)1985年12月~1986年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水利電力設計院和水電建筑工程處對靈渠大小天平勘測,大天平壩頂長344米,寬12.9~25.2米,砌石體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沖刷坑底高程210.9米。小天平壩頂長130米,寬24.3米,砌石體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鼻坎高程212米,河床沖刷坑高程210.8米。大小天平均為面流式攔河堰,軸線間之夾角108度,與河床方向的夾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壩體外部為漿砌條石及魚鱗石護面,上游條石砌成臺階狀,從4號和7號的鉆孔獲得資料,兩孔間距1米,4號孔布于大天平前緣0.5米,漿砌條石2.24米高,其下為混粘土砂卵石,7號孔布在河床,距天平前緣線0.5米,孔深0~2.8米為砂卵石層,2.8~3.03米為石灰?guī)r條石。上游條石頂面用石榫連接形成整體,天平中部塊石近于直立砌筑,稱之為魚鱗石,厚度0.7~1.3米。魚鱗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石壩體,下部為原生沉積砂卵石。上下兩部分很難分清。條石及魚鱗石之間的膠結物,一部分為沙粘土及石灰,已風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摻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紅色之膠結物,結構致密,抗風化力強,特別堅硬。

  

  

  

  

  

  

渠系

      南渠 全長33.15公里??煞譃?段:第一段從南陡起,經(jīng)飛來石、泄水天平、馬氏橋,穿過興安縣城,到大灣陡,長3.15公里,水面寬8~15米,水深1~1.8米。渠線沿湘江左岸西行,大部分為半開挖的渠道。左側沿石山或地面開挖;右側為砌石渠堤,即通常所說的秦堤,內外坡均用條石砌筑,中間填土,開始一段砌石堤高5米,下臨湘江,傳說修筑時曾兩次失敗,到第三次將渠線移到飛來石左側才得以筑成。第二段自大灣陡,穿過湘江與漓江的分水嶺太史廟山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止。長0.95公里,水面寬6~13.5米,水深0.7~1.5米。這一段全線均為開挖的渠道,穿過太史廟山處深挖約30米,長300余米。這一段的開挖,工程十分艱巨。第三段自始安水起,沿天然小河道,在霞云橋有硯石水匯入,流經(jīng)靈山廟,至趙家堰村附近匯入清水河,以下即稱靈河。這一段長6.25公里,是利用天然小河擴寬而成的,同時增加了渠道的彎曲段,以減緩坡降。這一段水面寬7~15米,水深0.2~1.3米。第4段從清水河匯合處起,經(jīng)鸞塘、車田、到靈河口匯入大溶江處止,通稱靈河。長22.8公里,沿程有一些支流匯入,水勢增大,河面寬闊,水面寬25~50米,水深0.6~3米。這一段除黃龍堤附近曾開鑿新渠,使河水曲折迂回,以降低坡降外,均為天然渠道。

      渠道南陡口底部高程為212.08米,匯入大溶江處的靈河口河床高程為181.82米,平均坡降0.91‰。

       嚴關干渠,自南渠4.97公里處(三里陡下游)分水,全長10公里,1952年建成。有蓮花塘、仙橋兩條支渠。1支渠在南渠2.23公里處分水;2支渠在渠田垌中間,1958年改建為排灌共用的渠道;3支渠自南渠3.1公里處分水,經(jīng)大灣陡、塘市至界首鎮(zhèn)大洞村,全長13.5公里,1956年建成。

      北渠 全長3.25公里,開鑿于湘江北岸寬闊的一級階地上。自北陡向北,經(jīng)打魚村、花橋,至水泊村匯入湘江。寬10~15米。北陡口高程為211.8米,渠尾高程206.31米,平均坡降1.69‰。中段開挖了連續(xù)的2個S型渠段,以降低比降。

泄水天平和溢流壩

        南渠0.89公里處,建有宣泄洪水的泄水天平。渠內水深超過泄水天平堰頂時,渠水即排入湘江。堰頂寬5米,用大條石砌筑,堰長42米,底寬17.6米。堰上原有石橋,解放后已改為鋼筋混凝土人行橋。

       南渠1.95公里處,與雙女井溪相會,建有馬氏橋溢洪堰,以宣泄雙女井溪的洪水。堰頂寬4米,高1.5米,長19.5米,用大條石砌筑。清代初建時,堰上架設有人行石板橋,解放后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南渠12.43公里處的溢流堰名黃龍堤,用大條石砌成,頂寬3.5米,堰長87.6米。北渠0.21公里處的溢流堰稱竹枝堰,堰寬8米,長15米,用條石砌筑。

水涵

       又稱田涵、渠眼,或稱塘孔。設于堤內,塊石砌筑,用于放水灌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嚴震直修渠時,建有灌田水涵24處。解放后,由于灌溉渠道陸續(xù)建成,除引水入灌溉渠道的進水閘外,其余水涵多已堵塞。迄今,南渠大灣陡以上尚有7處,北渠有2處。

陡門

      陡門,或稱斗門,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閘作用的建筑物。據(jù)歷史文獻資料記載,陡門最早出現(xiàn)于唐寶歷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時,已有陡門18座。宋嘉佑三年(1058年),達到36座,為有記載以來最多的。經(jīng)過歷次增建及廢棄,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陡門數(shù)仍有35座。解放后,據(jù)1975年調查,歷史文獻中先后有記載的陡門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體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僅殘存有幾塊條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斷該處原曾設有陡門,但多數(shù)已無遺跡。

       從現(xiàn)存的陡門看,其結構是:兩岸的導墻采用漿砌條石,兩邊墩臺高1.5~2米,形狀有半圓、半橢圓、圓角方形、梯形、蚌殼形、月牙形、扇形等,以半圓形的為多。陡門的過水寬度5.5~5.9米,設陡距離近的約60米,遠的2公里。塞陡工具由陡杠、榪槎(俗稱馬腳)、水拼、陡簟(陡杠,包括面杠、底杠和小陡杠,均系粗木棒;榪槎,由3條木棒做成的三角架;水拼,竹篾編成的竹墊;陡簟,即竹席)等組成。關陡時,先將小陡杠的下端插入陡門一側海漫的石孔內,上端傾斜地嵌入陡門另一側石墩的槽口中;再以底杠的一端置于墩臺的魚嘴上,另一端架在小陡杠下端;再架上面杠。然后將榪槎置于陡杠上,再鋪水拼、陡簟,即堵塞了陡門。水位增高過船時,將小陡杠敲出槽口,堵陡各物即借水力自行打開。由于有了陡門這種設施,故能使靈渠能浮舟過嶺,成為古代一大奇觀。正如《徐霞客游記》中所載:"渠至此細流成涓,石底嶙峋。時巨舫鱗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則去箔放舟焉",可見其作用。

       南北兩渠共有陡門36個(其中北渠4個,南渠32個)。南陡 在南渠的渠口,解放后修葺加固,渠中增建一橋墩,上架水泥板,安上閘板。馬氏橋陡 在靈渠北路,解放后已幾次改建。大灣陡 在大灣陡村旁,今完好,只缺將軍柱(陡門標)。祖灣(陰灣)陡 在太史廟山西麓縣物資局附近,今完好,因興安縣火車站改建抽水站蓄水池,已非原狀。太平陡 在鐵路村東面便橋附近,解放前已毀?,F(xiàn)只能略見陡堤殘跡。鐵爐陡 在鐵路村前二圣廟前,已毀,尚存少數(shù)陡堤石塊及半月形陡堤殘跡。禾上(和尚、禾尚)陡 在鐵路村附近,已毀,尚存陡堤青石數(shù)塊。三里(烏龜)陡 在三里陡村頭三里橋下游約數(shù)米,解放前已毀。印陡 在三里陡村旁洗衣碼頭邊,已毀,殘存半月形石基,尚存陡堤石數(shù)塊。大路陡 在霞云橋附近東北面,已毀,殘跡旁尚留陡堤青石數(shù)塊。君嘉陡 在霞云橋村旁,民國35年(1946年)毀,尚存陡堤青石數(shù)塊及半月形陡堤殘跡。霞云(下營刀板)陡 在霞云橋村旁,已毀,尚存半月形陡堤殘跡及青石數(shù)塊。黃泥陡 在茄子塘村旁洗衣碼頭邊,陡堤較大,大體完整,石塊已殘缺不全。沙泥陡 在茄子塘村旁,大體完整。門限(門坎)陡 在茄子塘西南對面北麓,陡堤較大,形跡尚存,石塊已殘缺不全。十四陡 在茄子塘村西,陡堤已毀一邊,石塊所存無幾。十五陡 在茄子塘村西,陡堤形跡尚存,陡堤青石僅余數(shù)塊。十六陡(洗衣陡) 在東村北面,陡堤青石塊大部分已缺。十七陡(大蝦蟆陡) 在東村北面八角亭橋下游,大體完整,解放后一度改為蓄水壩,引水碾米。霞幔(小蝦蟆)陡 在架枧田村東面,大體完整,有一邊半月形石基已殘。新陡(曬谷陡) 架枧田村旁,陡堤完好,近陡農(nóng)民常利用陡曬谷,并時加維修。牛路陡(破陡) 在架枧田村下游,陡堤殘破。林山(靈山、云山)陡 在靈山村東面,陡堤大體完整。星橋陡 在巖背村旁靈山橋上游數(shù)丈,陡堤石基大體完整。竹頭(竹根)陡 在六口巖(季家)村前,陡堤略有殘缺,其特有的斜長石勘仍然可辨。青石(青泥)陡 在嚴關六口巖村西黃龍堤北面,陡堤石基尚存,略有殘缺。小陡 在六口巖村西南,保存完整。

      大陡 在六口巖村西南,距小陡150多米,已毀,南岸陡堤石基下部尚存,略見形跡。古牛(牯牛)陡 在馬頭山東面,大體完好,解放后一度改作蓄水發(fā)電碾米堰壩,南岸石堤已非原狀。鸞塘(老灘、上陡)陡 在鸞塘村西南,已毀?;?新灘、下陡)陡 已全毀,僅有青石數(shù)塊留在原處。牛角(牛角灣)陡 已毀,尚存陡堤青石數(shù)塊留在渠中。北陡 在湘漓鄉(xiāng)分水村西南,原陡門全毀,1968年附近生產(chǎn)隊在渠口筑壩攔渠造田,渠道遭破壞。1975年興安文化館在原渠口以下數(shù)十米重建北陡。灣陡(灣橋陡) 在觀音閣南,已毀,遺址尚存。曬禾陡 在打魚村后,已毀,僅留陡堤青石數(shù)塊于原處。何家陡 在花橋旁,尚存,陡堤石基已改公路橋墩。

  

  

  

  

  

  

  

  

  

堰壩

      堰壩是建筑在渠道里的一種欄河蓄水、引流入溝灌田、或積水推動筒車的設施?,F(xiàn)今能見到堰壩有兩種:一種是由石塊砌成的半圓形堰壩,與石砌陡門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塞陡用的是陡杠、陡篳,而塞堰用7塊長約5米,寬約0.3米的扁平方木作為閘板開關。這種堰壩很少,南渠有2座:一在霞云橋附近今公路下邊,一在十五陡與十六陡之間,即今興安農(nóng)藥廠附近。這種堰壩沒有引水溝,一般用法是,關堰時把渠水堵住,提高水位,以便龍骨水車提取渠水灌田。另一種堰壩,多建在河面較寬的渠道中,自趙家堰以下共有32座。它的結構,一般都用長木樁密排深釘,框架里堆砌鵝卵石,砌成高3~4米的斜面滾水堤壩。較簡單的,不用大小框架,而是用竹簍囊石,橫亙江面,再用長木樁排列竹簍兩邊,密密釘固。堰壩上開有堰門,以便船舶往來。門有大松木樁4條分別豎在兩側,每邊的兩條又用橫木串連,并與其它框架相接,以便穩(wěn)固。堰門寬4~5米,一般都用直徑約0.3米,長5~6米的大松木作堰杠,用來關堰門。在南渠32座堰壩中,堵水入溝,直接灌溉稻田的有下營村溝,江西坪村旁的堰溝,畫眉塘村旁的黃埔堰,芋苗村附近的橫頭堰等。

  

  

  

  

  

  

  

  

  

秦堤

      秦堤指從南陡口到興安城區(qū)上水門街口靈渠和湘江故道之間約2公里長的堤岸。民國時就定名為秦堤風景區(qū)。秦堤風景區(qū)大體可分為3段。最初的一段由南陡口起至飛來石止,堤岸頂面較寬,一般都在5至10米之間,高出水面1米以下;自飛來石至泄水天平一段,堤岸臨近湘江的石堤高懸水際,危如累卵,滲漏特別多,最易崩塌,稱為"險工",現(xiàn)用水泥巨石砌筑,堵塞了滲漏之處,堤基已經(jīng)穩(wěn)固;由泄水天平至上水門口,堤頂一般寬約3米,底寬7米,高約2.5米,這段渠堤,原來只有巨石砌筑臨河一面,現(xiàn)已不斷修整加固,兩面均用巨石砌筑,并以水泥鋪路,在堤南對岸近幾年來劈山筑成水泥公路。廣義的秦堤,是指從南陡口至大灣陡止,全長為3.25公里。從接龍橋至大灣陡一段,秦堤兩邊都用條石砌筑,寬為2米,高為1.5米?,F(xiàn)保存完好。

水系概況

       靈渠水系由北南兩渠組成。北渠俗稱湘江新道,全由人工開鑿而成,大致與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疇間,其水位高過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經(jīng)鏵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壩引流后,約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與湘江故道相會,全長3.25公里,最大引流量為12立方米每秒。

      南渠自南陡口起,過嚴關,流至溶江鎮(zhèn)老街的靈河口入漓江,全長約33.15公里,南渠引湘江水約3分,最大引流量為6立方米每秒。靈渠自越城嶠至溶江鎮(zhèn)的靈河口一段約29公里,主要的自然河流有4條。一為越城嶠以南的始安水,源出越城嶠與點燈山之間的山谷,流程2.5公里至鐵爐陡附近匯入靈渠;一為源出臺板石之石龍江(又稱清水河),北流10公里后再折向西流至靈山廟入靈渠;一為源出唐公背山之馬尿河,北流13公里折西至嚴關零西村入靈渠;一為源出三青巖,經(jīng)梅村垌至樂施堂,再西至青石陡入靈渠,長15公里。

       南渠自南陡口往北經(jīng)興安縣城、大灣陡、折向西北穿越越城嶠至鐵路村會始安水,長4公里,全為人工開鑿的航道,寬8~15米,水深1~1.8米,河床全為泥沙結構;始安水入口以下向西流至靈山廟,石龍江與靈渠匯口處,河長6.15公里,系將靈渠支流始安水小溪擴寬加深,挖成彎曲航道,寬8~15米,河床多為泥沙結構,水深0.4~1.3米;自靈山廟以下續(xù)向西流經(jīng)嚴關鄉(xiāng)至溶江鎮(zhèn)老水街靈河口此段22.8公里,為靈渠干流經(jīng)過整治的水道,渠寬15~50米,水深0.5~3米,河床為卵石和泥沙構成。

  

  

  

  

  

  

  

  

水文特征

       靈渠渠首海拔高程為212.08米,靈河口海拔高程181.8米,平均縱坡1.09‰,多年年平均水位184.10米,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86.97米,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83.76米,極端最高水位是1985年5月27日為188.52米,極端最低水位是1964年12月30日為183.57米。多年平均流量11.3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大流量343.38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小流量1.26立方米每秒,極端最大流量是1976年5月15日為662立方米每秒,極端最小流量是1989年12月20日為0.35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570千瓦,可開發(fā)利用630千瓦。[3]

歷代修繕

     秦并6國(韓、趙、魏、楚、燕、齊)后,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tǒng)一中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萬分5軍南征百粵,每軍要占領五嶺一個主要的隘道,而占領湘桂兩省邊境山嶺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個軍。最初遭到當?shù)孛褡宓牡挚梗?年兵不能進,軍餉轉運困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jiān)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秦始皇迅速統(tǒng)一嶺南。

      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交趾女子征側、征貳反叛朝廷,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繼續(xù)疏浚靈渠。

       唐寶歷元年(825年),渠道崩壞,舟不能通。桂管觀察使李渤下令壘石建成犁鏵形的攔河壩,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進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設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門。秦監(jiān)御史祿鑿渠時靈渠的工程設施,只能從通航的可能性來判斷攔河壩的存在,經(jīng)過李渤的改建,才有了關于攔河壩和陡門的記載。唐咸通九年(868年)陡防盡壞,渠道淤淺。魚孟威刺史將沿河40里用石塊砌堤岸,用大堅木做成木樁植立為陡門,陡門增至18重,方通巨舟。用工5.3萬,用錢530余萬緡。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監(jiān)修靈渠。慶歷五年二月竣工,計用工1.085萬,用錢7560余緡。所有工料全由興安、臨桂、靈川3縣差撥。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提點廣西刑獄兼領河渠事李師中修靈渠,用民夫1400人,34天竣工,共用工4.76萬個,此次維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導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內礙舟礁石,并將靈渠陡門增至36座。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靜江府朱晞顏修靈渠,于十二月初動工,至月底竣工,計用工25萬,用錢300萬緡。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副使乜兒吉尼修靈渠,于九月動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計用工14.8萬,用錢5000緡,修復了鏵堤及陡門的潰壞處,舟楫以通。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監(jiān)察御史嚴震直主持修靈渠,動用民夫9110余人,于九月十一日興工,十一月底竣工,修成渠堤岸長126丈,闊6.6丈尺、高5尺,筑渼潭及龍母祠前土堤151丈、闊5丈、高0.5丈,增高中江石岸45丈,疏渠道5159丈,修斜坡、湎坡、泄水坡5處,砌灌田水涵24處,砌陡岸36處,共用石塊石板2.8萬塊,樁木1.55萬余根,石灰67.49萬余斤。這次維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較小,遇洪水時則沖毀堤岸,洪水盡流向北渠,南渠水淺,既不能通航,又影響農(nóng)田灌溉。因而于永樂二年(1404年)二月,修復如舊。明代另一次較重要的靈渠維修是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由于洪水泛濫,渠堤毀壞嚴重,由全州知府單渭主持維修。"用巨石以?鏵嘴,措魚鱗,繕渠岸,構陡門"(孔鏞《重修靈渠記》),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壞者均修葺一新。這是有關大、小天平壩上采用魚鱗石護砌的最早記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平石諸險工傾決殆盡,陡門僅存14座,巡撫陳元龍率通省官員捐俸修治,重修被毀的大小天平由原來用巨石平鋪壩頂,改砌成龜背形,將累卵狀的魚鱗形石改用長石直豎。陡門修整了尚存的14座,將已廢棄的22座陡門修復了8座。鑿去湘江及漓江險灘礁石19處。陡門過去皆用叢石砌筑,這次全用巨條石合縫漿砌,用銀2.4萬兩有余。乾隆十九年(1754年)兩廣總督楊應琚奉旨修靈渠,由桂、平、梧、玉觀察使富明安任總修官,慶遠府同知查禮為協(xié)修官,興安縣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兩階段整修,計修堤和魚鱗石102道,修壩1道,修陡門16座,并疏浚渠口積沙,天平壩基盡釘松樁,上面用青石密砌,兩石相接處均以生鐵錠鈐錮,共用銀4900余兩。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西巡撫趙慎畛捐俸修靈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監(jiān)修。于九月十五日動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計用工1.496萬個,用石256丈,用灰1.2萬余斤,用樁木560余根,杉木64根,用銀1775兩,主要維修陡門。至此保留陡門32座。即北渠4座,南渠28座。光緒十一年(1885年),洪水沖毀分水壩及南北陡堤,廣西護理撫院李秉衡請旨奉準修渠。因鏵堤舊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0丈,大小天平疊石如魚鱗,接逢處膠以灰泥,外復巨石。并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賢祠、飛來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黃龍堤等石堤5道。新建滑石、鸞塘、牛角3陡。光緒十一年一月興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用銀9400余兩。又于光緒十二年十月動工修了社公壩和新陡海底,鑿去石門坎、倒脫靴、黑石壩3處暗礁,用銀800兩,現(xiàn)今所見靈渠,大致就是這次維修后面貌。民國21年(1932年),興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損壞,興安縣長田良驥補修43~75丈一段,長107米。

      1953年冬,興安縣水利局疏通了南渠南陡至大灣陡一段渠道,重修了飛來石旁秦堤一道,長30米,大小天平下增砌消力坎一道,長470米,同時砌直了大小天平跌水線,工程至1954年結束,用石3000余立方米,用錢4億元舊人民幣(折新人民幣4萬元)。1973年冬,自治區(qū)撥款修秦堤,由上水門至泄水天平一段長870米,外側原系土坡,皆改用石砌,內側石堤加高60厘米,秦堤路面拓寬1.5米,計用石1500立方米,用款3.6萬元。另鋪建南陡閣至泄水天平一段水泥路面,長900米,寬3米,用款2萬元。1974年秋,自治區(qū)文化局撥款鋪泄水天平至上水門一段秦堤水泥路面,長870米,寬3米,用錢2萬元,同時開辟靈渠南岸公路,全長2公里,路面寬6米,沿途砌擋土墻9段,長600米,用款1.8萬元。1975年11月自治區(qū)文化局撥款修鏵嘴,主要加固水下部分,并恢復鏵嘴南側石堤一道,長20米,計用水泥40噸,片石200立方米,條石32立方米,同時補修了大小天平,共用款2.4萬元。1976年5月16日大雨成災,靈渠部分大堤和護岸被毀。秋季,自治區(qū)文化局撥款建南陡閣北側湘江大堤一道,長80米,高4米,砌南陡口下鯉魚洲護岸70米,南陡口護岸40米,并將文廟泮水橋遷于南陡口鯉魚洲,共用款1.2萬元。1977年冬自治區(qū)撥款5000元維修了大灣陡及重建北陡。1978年自治區(qū)文化局撥款修復"文化大革命"中被農(nóng)民拆毀的大天平78米,建北陡下防洪堤60米,寬4米,砌北渠護岸300米,還修復了竹枝堰,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攔渠壩,北渠恢復通水,共用款3.7萬元。1979年冬,重修飛來石至泄水天平倒塌的秦堤一段,長48米,高6米,用款1.7萬元。為防滲漏,于四賢祠至上水門一段渠內分段澆灌水泥墻1000米,用款1萬元。1983年冬補修大小天平被水沖壞的消力坎一段,長15米,寬6米,用款2500元。

歷史意義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jīng)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靈渠聯(lián)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wǎng)。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加強南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靈渠雖經(jīng)歷代修整,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文物古跡

四賢祠

位于距南陡下游約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內有對靈渠有過貢獻的秦監(jiān)御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魚孟威半身塑像。四賢祠又名靈濟祠、靈濟廟,始建于何時,史說不一。乾隆《興安縣志》記載:"元至正乙末廉訪副使乜兒吉尼建",道光《興安縣志》也記載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廉訪副使乜兒吉尼建。但元代人黃裳在《靈濟廟記》中稱,乜兒吉尼建祠之時,原來已有四賢祠、只因原祠"廟貌簡陋,不稱神棲",乜兒吉尼"撤敝為新,易卑以崇",加以改建而已。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修葺四賢祠。咸豐二年四月初四日(1852年5月22日),太平軍攻占興安,四賢祠被火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建,為二殿并列共6開間,寬24米,深11米,東西北3面砌墻,南面有雕花木門36扇,西殿前臨靈渠有門樓,建筑面積共280平方米。解放后,四賢祠房基下沉,殿內木架為白蟻蛀空,行將倒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撥款重建,于1981年12月1日開工,1985年4月30日落成。新祠為五開間,上下2層,寬21米,深11米,高12.3米,基礎深4米。院內增建了回廊、住房、售貨廳及東西院門等。全部建筑面積為743平方米,主體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民族形式。四賢祠內除保存有元明以來10余方石刻外,院內尚有大重陽樹一株,樹身橫吞乾隆年間石碑一塊。古樹吞碑,為四賢祠內一大奇景。

飛來石

在四賢祠西約半里的靈渠北岸邊,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巖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約4米,周約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級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題詠石刻很多。傳說此石是四川峨嵋山飛來的仙石,修渠時這里有豬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豬婆精拱倒,使修渠誤工,領工被殺,民夫受累,飛鶴大仙便將座下蒲團石飛來鎮(zhèn)住豬婆精,渠堤始成。

三將軍墓

在粟家橋附近的靈渠南岸,系明朝封張、劉、李鎮(zhèn)國將軍的神墓。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歲(1791年)季春月上水關眾等立墓碑,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縣張運昭砌以石,并立碑記。墓為圓形,高約2米,直徑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將軍墓碑刻,文為:"三將軍墓由來久矣。其遺事記未詳載,相傳筑堤有功,敕封鎮(zhèn)國將軍,卒于吾邑,合葬東北山陽,三公一冢。則是生為當時良佐,死為后世福神。故吾邑立廟崇祀者二處,其墓雖有碑記,載事亦略,矧世遠年湮,土崩石裂將至頹泯。吾儕不忍坐視,重修立石,以垂不朽,庶神圣名播千秋,而吾邑福隆萬代。是為記。"

  

  

  

  

  

  

  

  

  

萬里橋

位于興安縣城中水關的靈渠上。為昔日往來南北必經(jīng)之道,據(jù)說該橋距唐代都城長安水路約萬里,故稱萬里橋。桂管觀察使李渤于唐寶歷元年(825年)修靈渠時所建。橋上原無亭,為虹式單拱,只有1層斧刃石發(fā)券砌成,兩邊橋欄的石條是后來所置。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縣曾孔傳構亭復橋。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橋亭。成化十二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橋亭。嘉慶年間亭毀于火,尋復修葺。民國33年(1944年)冬亭毀于火。1964年興安縣人民政府依照原樣重修萬里橋,原橋面長7.45米,北(偏東)橋堍9級,斜坡長3.7米,南(偏西)橋堍7級,斜坡長3.4米,橋高4.5米,寬6.05米。橋拱半徑3米。重修后橋面長6.25米,寬6米,北(偏東)橋堍11級,斜坡長4.5米,南(偏西)橋堍9級,斜坡長3.75米,橋拱半徑3米。1985年,縣人民政府建成仿古鋼筋混凝土結構、琉璃瓦、四阿頂?shù)臉蛲ぃ每?.5萬元。

滄浪橋

又名天后橋、娘娘橋,位于萬里橋下游約80米的靈渠上。是一座虹式單拱石橋??滴跗吣?1668年)監(jiān)生石琴國捐建。橋面長6.5米,跨度6米,拱高5米,寬6米。橋上原有亭,亭內供天后像。民國22年(1933年)橋亭因演戲傾圮,砸死32人。1985年重修滄浪橋和重修橋亭。亭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琉璃瓦、雙重檐、四阿頂,當年12月竣工,用款2.1萬元。

  

  

  

  

      

  

接龍橋

位于興安縣城下水門的出口處靈渠上,距滄浪橋約50米,建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是虹式單拱石橋,橋面長6.1米,寬7米,東橋堍10級,水平長5.9米,西橋堍已被拆城垣的泥土填平,上通石階,拱高4.8米,跨度6米。1988年在橋上增建水泥鋼筋橋亭,用款1.79萬元。

粟家橋

在興安縣城東門外的靈渠上,不知建于何時,虹式單拱石橋,橋面長7米,寬2.6米。北(偏東)橋堍15級,水平長4.9米,南(偏西)橋堍10級,水平長3.5米,券洞跨度長約7米,拱高5米。三里橋 美齡亭 秦文化廣場   四賢祠    古樹吞碑   劣政碑  狀元橋  郭沫若的《滿江紅·靈渠》南陡閣   大小天平壩   陡門  靈渠  飛來石  水街   接龍橋  娘娘橋  萬里橋  馬嘶橋  五門廊之一

靈渠游記  文|秦長林

初冬某日,天還未亮,我們一行四人(女兒燕子、女婿小卿、兒子啟瀧等)開車前往興安方向而去。路上清風拂面、晚秋涼意襲人、圓月默默伴我而行。到達湘漓鎮(zhèn)江口村時,天剛放亮,晨霧蒙蒙,北風嗖嗖,樹影婆娑,呈現(xiàn)出晚秋的景象。正是:夜霧朦朧伴月影,車行輾轉訪秦城。

興安是一座古老的縣城,歷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朝秦始皇時代。相傳秦始皇帝為了完全統(tǒng)一中國,派兵南下收服百粵。秦軍50萬之眾于公元前219年發(fā)動南征之戰(zhàn),兵分五路,其中兩路攻西甌(廣西),戰(zhàn)爭進行得非常慘烈,先后進行了三次戰(zhàn)爭,史稱“秦始皇三征嶺南”,歷時五年取得完全勝利。

在前兩次戰(zhàn)爭中,秦軍在興安受阻,因軍需供應不上,水陸兩路不通。所以秦始皇命令開鑿靈渠,從湘江分流漓江梳通水路。工程完工后秦軍得以揮師而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我們從江口村出發(fā),一路往北轉西北方向,到達興安縣城,眼前聳立一座雄偉的古代建筑,仔細一看大門額上書寫三個大楷字“秦皇宮”,這個秦皇宮是仿古建造的,猜其仿造目的當以示銘記秦始皇帝下令修建靈渠的千古奇功。這也是商家們借用的名人古跡效應吧。

秦皇宮位于縣城側畔,古北門處,占地7400平方米,以當年風貌為原型,以秦漢風格為主體運用現(xiàn)代建筑為審美,精心打造的建筑群。其間有飛瀑流連,古木參天,樓臺亭閣,曲徑幽幽。還原了歷史真實,彰顯了秦漢文化?;蕦m的后面是靈渠、水街,前面有秦人街。

有詩贊曰:

壯觀莫過始皇宮,仿效出奇還古風。誰道南垓爭戰(zhàn)遠,神威永固國人中。

參觀完秦皇宮,繼續(xù)前行,在城中十字街口廣場處,立有一塑像,高高在上,抬頭細看:哦!那高高聳立的原來是秦始皇帝像,身披佩劍,威武雄壯,君臨天下。在興安縣內到處都有秦的痕跡,我感覺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的秦國。不管是在秦皇宮,還是在靈渠公園,到處都有體現(xiàn)秦的標志。還有滿街都米粉店,米粉是桂林地區(qū)的特產(chǎn)和美食,聽說它的出處就是從秦始皇南征時的故事傳承下來的,米粉的故事非常生動感人。

我們買了門票來到靈渠公園,見到了古今中外聞名的靈渠。所謂靈渠,人們又稱其為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秦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位于興安境內,由東向西流向,將海洋河和大容江相連,使漓、湘兩江實行了三七分流、疏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我們先后從南渠下游依渠向上游,先后觀賞了四賢詞(四賢指史祿、李渤、馬援、魚孟威)、人稱“天下第一陡”的陡門、小天平、大天平、堰壩、水涵、泄水天門、北渠、鏵嘴、秦堤、橋梁等;還參觀了湘江古河道以及其它古跡和歷代建筑、設施等古代奇跡。從觀賞過的古跡中,真正體現(xiàn)出了前人們的聰明才智,勤勞勇敢、技術好、水平高、功夫到家,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秦始皇修好靈渠,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一舉統(tǒng)一了嶺南,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一統(tǒng)大業(yè),給大中華留下一統(tǒng)江山。正是:

自始湘漓兩水分,驚天壯舉是秦軍。靈渠雄偉祖龍建,萬古英名萬古勛。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91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偷拍| 亚洲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俄罗斯胖女人性生活视频|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 日本女优一色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色婷婷久久精品 | 少妇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av大片|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夜|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自拍视频| 日木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极品粉嫩尤物一区二区 | 国产又色又粗又黄又爽| 日本av一区二区不卡| 爱草草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成年女人下边潮喷毛片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一区| 99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理伦片| 韩国日本欧美国产三级 | 欧美黑人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 国产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欧美| 亚洲综合香蕉在线视频| 91偷拍裸体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一区| 91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 又黄又硬又爽又色的视频 | 爱在午夜降临前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女优一色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女优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高清美女精品国产区| 日韩国产精品激情一区| 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