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中國古典詩歌,論對后世影響深度,杜甫與李白實在難分仲伯。而與李白夸張豪邁的詩風(fēng)不同,杜甫的詩風(fēng)沉郁頓挫,得后世多家詩派崇拜模仿,故此被后人稱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而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更得到許多憂國憂民者激賞,詩歌卒章顯志,表達詩人的心系蒼生的理想和愿望。 與李白相同,杜甫也沒有中過進士。但李白之所以未得進士,是因為他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在唐代商人和罪人的后代是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的,而李白的祖先曾經(jīng)被流放到碎葉,后輾轉(zhuǎn)到了四川,開始經(jīng)商。 和李白不同,杜甫是名門之后, 他出身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近祖便是晉代大學(xué)者、名將杜預(yù),祖父便是初唐時期赫赫有名的文章四友之一杜審言。而杜甫自己也是讀書人,根正苗紅,所以完全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杜甫在參加科舉考試之前還在外地游學(xué)了幾年,所以,憑借杜甫的學(xué)識和閱歷,參加科舉考試應(yīng)該是很有希望金榜題名的。 杜甫一生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第一次是開元二十二年 (735) ,時年 24歲 ,地點為東都洛陽。落第后,杜甫其時年輕氣盛 ,對考試失敗滿不在乎 ,他認為落第的原因 ,不過是文章不合時宜、不合考官的口味罷了。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是天寶六年 (747) ,時年36歲 ,地點為京城長安。這一年唐玄宗下詔 :“天下通一藝者詣京師?!?/span>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次好機會,可惜偏偏在那一年,主持科考的是妒賢忌才的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匯報“野無遺賢”,于是那一年的科舉考試宣布無疾而終,沒有一個人被錄取,于是杜甫的“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宣布破滅。 不過,在唐朝,從政還有另外的一條路,即通過達官貴人的引薦。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間回了幾趟洛陽,他在長安已經(jīng)整整九年,也許是他上左丞相韋見素的詩發(fā)生了作用,被任河西縣尉,自此杜甫才走上了他的官宦生涯。這一年,他已經(jīng)43歲了。 然而,這位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早年即已嶄露頭角、中年時期名滿天下、日后更成為千古詩圣的大詩人,他的仕途卻那么蹭蹬,一生擔(dān)任過的最高實職不過是一個八品的左拾遺。這難免讓后世為杜詩圣郁郁不得志的命運而惋惜。而唐之后的宋朝為何那么多文人為何都可以位居高位?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等人都得以高舉宰相,就連堪稱赍志以歿文人典型的陸游,也做過地區(qū)級長官(知州)。文名最大、一生坎坷的蘇軾蘇東坡,做過好幾個地方的地區(qū)級長官之外,最高職位是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這首先與唐重武輕文,而宋代重文輕武有關(guān),大唐開疆拓土,帝王們大量使用勛臣后裔和武將擔(dān)任朝廷或地方軍政要職,對于文人并不特別眷顧,自然武人地位在文人之上。而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軍人出身,他的天子寶座是從后周幼兒寡母那里奪來的。他深知軍人對于皇帝寶座的危險性,因此,他登基不久便來了個“杯酒釋兵權(quán)”,將武將排除在最高統(tǒng)治集團之外。同時立下規(guī)矩,不準其繼任者隨意殺害文人。從此,趙宋王朝的政府基本上由文人組成,武將的地位、級別受到嚴格限制。宋朝文人不但生命有保障,整體身份也空前高貴。 其次,跟唐宋不同的科舉取士規(guī)模有相當(dāng)關(guān)系。唐朝雖然號稱科舉取士,其中最為顯赫的是進士科。但實際上,每科及第進士非常少,最少的一科只有三五個人,最多也不過四五十個人。宋朝的情況完全不同,每科取士規(guī)模多在二三百人,多的時候有五六百人。數(shù)量上的差異,對文人的命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唐代進士科,考中者固然占了入仕的先機,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基本上就是一種人生的搏擊過程,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種“跳龍門”的游戲。即使是非常優(yōu)秀的文人,也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進士考試上。孟郊《登科后》的“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傳趙嘏所作詩句“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唐李肇《國史補》曰:“進士科得之艱難,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詩云?!倍际翘瞥婆e弊病很好的寫照??紓€進士,要扒掉三層皮,花掉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哪里還有時間精力,去從政,去飛黃騰達?杜甫的考試、求官經(jīng)歷,就很有代表性。唐代進士科這座獨木橋,浪費了太多優(yōu)秀文人的才華和生命! 最重要的原因,是唐宋文人思想觀念不同。比起宋朝文人,唐朝文人思想更自由,價值觀念更多元化,人生理想追求上更加散漫隨性。這方面,李白是一個典型。青少年時代,除了讀書之外,他還學(xué)劍、學(xué)游俠、學(xué)道、期盼成仙,后來甚至成為正式加入道籍的道教信徒,“五岳尋仙不辭遠”。李白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也曾積極追求仕進。但是,李白同時也喜歡游歷名山大川,“一生好入名山游”,喜歡跟志趣相投的朋友結(jié)伴隱居,過寄情詩酒、放浪形骸的日子。 而“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杜甫,他的隨性散漫,不僅是一般宋朝文人所不可企及的,就連同時代的文人們也自嘆不如。而這種隨性散漫的個性才是他所謂人生悲劇產(chǎn)生的根源。 公元755年,杜甫被任命為河西縣尉,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765年他自己請求解除嚴武幕府中的職務(wù),十年間杜甫斷斷續(xù)續(xù)做過好幾次官,但每一次時間都很短,總時間加起來不到兩年。我們先不妨來梳理一下杜甫的為官經(jīng)歷:
757年,杜甫從長安逃出,歷經(jīng)千辛萬苦,到達當(dāng)時新皇帝唐肅宗所在地鳳翔(今陜西鳳翔縣)。當(dāng)他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出現(xiàn)在唐肅宗面前時,唐肅宗為了表彰他的忠心,在這年的5月,任命他為左拾遺,這是一個正八品下的諫官,經(jīng)常可以見到皇帝。杜甫在這個職位上做了約一年的官,由于替打了敗仗的房琯辯護,被唐肅宗貶到了華州(今陜西華縣);
首先,杜甫沒有做官的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在這一點上,很多美化杜甫的人愛拿他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詩句來說事,仿佛只要給杜甫一個平臺,他就能做出一番偉業(yè)。但理想歸理想,辦事歸辦事,在做官期間,杜甫并沒有做出像樣的成績,反倒是連基本的工作素養(yǎng)都很欠缺。由于性格懶散,杜甫往往不愿做實事,朝廷任命他為河西縣尉,按理說這是他造福一方百姓的好機會,也和他的理想相符合,但他嫌那里離京城遠,工作條件艱苦,拒不上任,而寧愿在京城當(dāng)一個管倉庫的小官,不僅可以留在京城,而且工作清閑,有大量的時間和朋友們一起喝酒聊天。后來有人替杜甫辯護,說他不去河西就職,是因為不想當(dāng)一個魚肉百姓的官吏,這實在是扯淡。在這一點上,杜甫自己倒是坦率,他在詩里說了就是不想去那里“受罪”。即便是后來擔(dān)任了管倉庫的官吏,沒干幾天,他就覺得枯燥膩味了起來,寫了一些發(fā)牢騷的詩,意思是怎么能做這么無聊的事情呢?!所以剛上任沒幾天,他就到奉先探親去了。
其次,杜甫在工作中沒有起碼的原則。杜甫任左拾遺期間,朝廷發(fā)生過一起著名的“房琯事件”。房琯祖上世代為官,他自己在肅宗朝也官至宰相,但他是一個善于慷慨陳詞而不務(wù)實際的人,并且終日稱病請假,不理政務(wù),沉醉于談?wù)摲鸺业囊蚬偷兰业奶摕o。安史之亂中的756年冬天,他率領(lǐng)一支軍隊與叛軍交戰(zhàn),由于不懂軍事又固執(zhí)己見,在咸陽東陳陶一戰(zhàn)中一天之內(nèi)全軍覆沒。肅宗罷了房琯的官,而且還要治房琯的罪,按理說這處罰是沒有錯的。但杜甫不這么認為,他是房琯的朋友,很欣賞房琯,覺得是個“醇儒”,現(xiàn)在房琯有難了,他應(yīng)該挺身而出。于是,他作為諫官,上書為房琯辯護,說房琯“罪小功大”,不應(yīng)罷免,那些攻擊房琯的人都是一些人格卑劣的小人。杜甫這封措辭激烈的諫書,引起了肅宗的憤怒,他下令審訊杜甫,虧得有朋友相救,杜甫才免于一難。就此以后,肅宗一看見杜甫就煩,準了他的探親假,將他從自己身邊打發(fā)走了,后來又干脆把他貶到了華州。
以杜甫這樣的自由散漫之人,即使生在宋朝,大約也是很難把官一步步做大的。以杜甫為代表的唐代文人顯然普遍缺乏混官場的耐心,他們向往的是風(fēng)云際會、君臣遇合,是“立登要路津”,相當(dāng)不切實際。 故而,若論詩名,杜甫的偉大毋庸置疑,他的詩歌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若談及政治,切不可高估了這位才高低能的詩圣。 尊敬的讀者: |
|
來自: 昵稱rOGCjoK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