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讀《道德經(jīng)》第八章 上,至也。上善者,至善也。 何為“善”?膚淺的解釋是“好的意念或行為”。此處,應(yīng)理解為“利萬物”、“利他”、“處眾人之所惡”、“善與不爭”等行為,凡符合“道”的一切行為和精神,皆謂之“上善”。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善”基本吻合“道”的特性,故老子曰“幾于道”。老子認(rèn)為:天人合一,天道自然,人道應(yīng)效法天道,利萬物才能天長地久。然而,人出生以后受到世俗的影響,純凈的心靈受到了污染,私欲膨脹,喜歡占有,人喜歡向上爭名奪利,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只有水往低處流,處卑不爭,潤物細(xì)無聲,所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崩献釉谶@里實際上是借水喻道,還是在向人們講述“道”。 天下萬事萬物,老子為何借水喻道呢?因為水有七大“善”性,老子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痹谔幪幐偁?、人人趨利、事事求成、人心浮躁的今天,老子給了我們?nèi)羲粯拥奶幨乐腔?、做人的?zhǔn)則、做事的原則。 1.至柔至堅,勇毅前行 俗話說“滴水穿石”,老子在《道德經(jīng)》四十三章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碧煜伦钊崛醯乃?,能夠攻克天下最堅硬的東西。老子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謙卑處下,保持韌性,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終會“一覽眾山小”。與人相處,不爭名奪利,霸業(yè)功成,不居功自傲。司馬懿幾起幾落,十年磨一劍,終滅曹魏,可謂韌性十足;蘇武牧羊十九載,寧死不降,可謂心如磐石,終歸于漢;唐玄奘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獲取真經(jīng),可謂初衷不改,志堅篤行。 2.園中有方,方圓兼濟(jì) “方”是指做人要遵法則、守規(guī)矩;“圓”則是指寬厚、通融、溫潤如玉、也就是大智若愚、與人為善,心智高度健全和成熟。就像古代的車輪,內(nèi)方外圓,無圓不行,無方不止。必須外圓而內(nèi)方,方圓兼濟(jì)。失去了靈活性,做事處處碰壁,或事倍功半,或無功而返。失去了原則性,丟掉了底線規(guī)則,很容易被職場小人利用,最后集體受損,個人受辱。所以,為人處事,尤其在職場,必須掌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jié)合,關(guān)鍵是如何把握“度”。這就要因人而異,因事不同。 3.善心善念,善行善果 善心者,必生善行,善行者,必有善果。人只有該融于萬物,順應(yīng)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才符合“上善”的要求,也最終得到善果。人起心動念,保持正心、德心,是一切善行的基礎(chǔ),有了善行才符合老子“道”的至善境界。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即遇見善者或不善者,我都表現(xiàn)出善的行為,就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才是上善。心存惡念,人將表現(xiàn)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做人做事,處處表現(xiàn)為“我的地盤我做主”,以我為中心畫圓,悖道忤德,最后會導(dǎo)致私欲橫行,天下紛爭,社會混亂。 謝明德 2022.10.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