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書評 2022-73 《打開心智》

 蔚藍8yvdz1pss8 2022-10-25 發(fā)布于內(nèi)蒙古

知識類寫作博主李睿秋的《打開心智:人生破局的關鍵思維》是一本心理學、個人成長與效率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閱讀了大量的心理學文獻與資料,匯報了學界最新的理論觀點,同時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因此他的指南非常契合當代年輕人的需要。書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點,例如理性用來捍衛(wèi)既已獲得的立場而非得出立場、多巴胺的獎賞路徑、自律實際上是自驅(qū)、消費主義與創(chuàng)造主義的對立、動力與阻力的思維框架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沒有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讀者,而是提出了不同選項的適用范圍,例如早上和下午那個時間段效率最高等很多“科學發(fā)現(xiàn)”其實因人而異,最熟悉一個人如何工作的其實只有自己,這就需要我們?nèi)ゲ粩嘣囼?、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好。對于需要精進而苦于找不到門路的人,這本書的信息能讓你省去很多彎路,非常值得一看。

以下是本書摘錄:

|自序| 打開心智,重塑自我

情緒化是一種偶然的現(xiàn)象嗎?不是的,它是一整套心智模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這種心智模式,可能是對穩(wěn)定和可控的渴望,可能是對威脅的過度敏感,可能是對不確定性的排斥……如果不去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只是強行去改變行為,那一定是難以持續(xù)和奏效的。因為它相當于要和心智的慣性做斗爭,會天然地被大腦排斥,讓我們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與心理學結(jié)緣,主要原因是,我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我發(fā)現(xiàn),生活和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其實歸根結(jié)底都與心理學密切相關。能否更透徹地理解大腦和心智,決定了你如何看待外部世界,也決定了你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我開始大量閱讀心理學相關的教材、專著和論文,從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再到神經(jīng)科學。我試圖把生活和工作中的許多總結(jié)和思考,納入一個更嚴謹、更科學的框架里面。2016年我開始運營自己的公眾號“ L先生說”,至今已經(jīng)寫了 6年,數(shù)百篇文章,這些都是我學習、思考和實踐總結(jié)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最令我驚喜的,是結(jié)識一群志同道合的讀者。畢竟,在這個略顯浮躁的時代里,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幾千字的長文,愿意一起深度思考、關注內(nèi)心、探索心智背后種種底層規(guī)則和原理的人,也許并不是很多。

我希望,讀完這本書,你能夠獲得三個層面的收獲。第一個層面:理解構(gòu)成我們心智的各種原理和機制,明白種種現(xiàn)象背后的模式和邏輯;第二個層面:理解日常生活中各種常見的、低效的誤區(qū),建立更有效的思維模式;第三個層面:掌握一套行而有效的方法,能夠運用它們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第一章 大腦的底層原理:心智模式四大支柱

節(jié)能:為了不思考,人類什么都做得出來

那么,一個問題就相伴而生了。我們顯然不可能對所有的事情都不去思考,都按照最小成本原則去行動,那么大腦是如何判斷,什么事情需要盡可能省力,什么事情需要集中資源去處理呢?答案是:通過預測。試想,如果讓你去處理一個新的問題,你會怎么入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它跟我們已知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對比一下,看看它們有哪些共同點,哪些差異,從而大致預測它是什么樣的,可以如何處理,對不對?大腦就是這樣做的。大腦僅占我們體重的 2%,但它消耗的能量達到了我們?nèi)旌哪艿?20%。這些能量都用來完善我們的預測模型。每一分每一秒,大腦都在兢兢業(yè)業(yè)地接收著外界的信息,用這些信息在大腦內(nèi)部構(gòu)建起一個模型,并努力修補這個模型,使得它更加接近真實世界,更好地模擬真實世界。然后再基于這個建構(gòu)出來的模型,對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場景進行預測,分析它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需要節(jié)省資源還是集中資源。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本質(zhì)上就是一個貝葉斯機器。因此,這個原理也被稱為“貝葉斯大腦”。

心理學家埃琳·紐曼( Eryn J. Newman)等人的一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當我們接收一個觀點時,如果配上一張無關的圖片,或者作者的名字非常簡單好記,又或者字體非常清晰、舒適,這些看起來完全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都能有效提高我們對這個觀點的接受程度和信任程度。原因只在于它們提高了這個觀點的認知流暢性,使它加工起來更省力。這也正是謠言的魔力所在。為什么謠言總是很容易傳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謠言往往都非常簡潔、武斷、斬釘截鐵,因此會天然地受到大腦的青睞。反之,比較可靠的科普內(nèi)容往往較為復雜、克制,很難提煉出一個簡單的論斷,從而更不容易被大腦記住和接受。同樣,許多人閱讀的時候喜歡所謂的“金句”,而這些“金句”之所以會得到青睞,很可能是因為它們足夠簡單且朗朗上口,從而具備極高的認知流暢性。

2004年,蘇珊·菲斯克和謝利·泰勒對認知吝嗇鬼模型作了一個修正,提出了一個 2. 0版本,叫作“動機策略者”( Motivated Tactician)。這個模型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強烈的動機,來克服天性中對捷徑的傾向,使用更加深思熟慮的方式思考問題。這與雙系統(tǒng)模型更加契合。在當下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動機策略者已經(jīng)替代了認知吝嗇鬼,成為更受支持和認可的模型。

預測:喂給大腦什么,它就會變成什么

預測加工是一個很新的理論,大約從 2010年才開始建立起來,但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理論,是認知科學界“大一統(tǒng)”理論的有力候選者。通過這個理論可以解釋一些很有趣的現(xiàn)象。我們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此時此刻”的樣子嗎?其實不是的。光反射進入我們的眼睛,轉(zhuǎn)變?yōu)殡娦盘?,再?jīng)過視神經(jīng)進入初級視覺皮質(zhì),最終被我們所認知,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大約是 100毫秒。也就是說,我們實際看到的世界,其實是它在 100毫秒之前的狀態(tài)。但為什么我們?nèi)粘I钪胁粫械街車氖澜纭把舆t”了 100毫秒呢?因為大腦每分每秒都在根據(jù)過往的心智模型,不斷預測我們周圍的世界在 100毫秒之后是什么樣子的,然后,給我們呈現(xiàn)這個預測的結(jié)果,幫我們補足這 100毫秒。更進一步, 2022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預測的素材,來自大約前 15秒內(nèi)我們所看到的信息的整合。也就是說,大腦每一瞬間,都在不斷分析我們在 15秒內(nèi)看到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預測我們在第 16秒會看到什么,并把這個預測的結(jié)果呈現(xiàn)給我們,讓我們以為這是我們實際所看到的。這說明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實際上并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大腦所預測出來的結(jié)果,是大腦“播放”給我們看的一個幻象。只不過這個幻象,跟真實的世界幾乎毫無差別,所以我們平時覺察不到罷了。

大腦就是一個借由過往經(jīng)驗來預測未來的機器。你喂給它過于簡單、無須動腦的信息,大腦就會變得懶惰、懈怠,因為它發(fā)現(xiàn)這樣就足以應對每一天的生活;你喂給它高度復雜、需要反復咀嚼的信息,大腦就會努力改變自己、調(diào)整自己,來適應信息的難度,直到得心應手為止。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大腦稍微遇到一些問題就容易“宕機”,碰到一些復雜的信息就讀不進去,那很可能意味著你在“簡單模式”里生活得太久,大腦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毫不費力的情況,因此對“費力”這件事非常排斥。

我常常說:“當你產(chǎn)生情緒時,先退一步,緩一緩,再行動,這是最有效的控制情緒的方法?!币驗榍榫w本質(zhì)上也是大腦按照預測加工模式向我們發(fā)出的一個信號。當你按照情緒反應不假思索去行動時,你就相當于告訴大腦:這個預測是正確的,請幫我強化這個預測。于是,大腦就會讓你更容易產(chǎn)生情緒,更容易陷入情緒的困擾中。對大腦來說,產(chǎn)生沖動與冷靜的比例,假定是 9 ∶ 1,那么,你每沖動一次,每被情緒裹挾著去行動一次,大腦就會把沖動的比重調(diào)高,變成 9. 1 ∶ 0. 9、 9. 2 ∶ 0. 8……反過來,當你先退一步,冷靜下來再去行動時,就給了大腦一個“不符合預測”的緩沖機會。你每冷靜一次,大腦就會把權(quán)重往冷靜的方向調(diào)整,變成 8. 9 ∶ 1. 1、 8. 8 ∶ 1. 2……久而久之,你就會感覺能夠更加控制好你的情緒,不那么容易沖動了。

因此,大腦在心智模型里面,會建立起一條非常重要的規(guī)則:我們不能局限在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里,必須時不時有一些新的刺激,有一些陌生的探索和反饋。換言之,大腦對環(huán)境的預測是生活的環(huán)境不會完全符合預測,這其中必須有一部分是不符合預測的。因此,如果一切符合預測,大腦反而會覺得不舒服,因為這違背了更高層級的預測。

反饋:讓你停不下來的甜蜜陷阱

具體而言,多巴胺是一種神經(jīng)遞質(zhì),用來在神經(jīng)元之間傳遞信息。在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和信息傳遞有多條不同的路徑,每條路徑叫作一種“通路”,把不同的腦區(qū)連接起來,起到不同的作用。通路主要有四條。第一條叫作“黑質(zhì)-紋狀體通路”,主要涉及運動的控制和調(diào)節(jié);第二條叫作“中腦-皮質(zhì)通路”,主要涉及決策功能;第三條叫作“結(jié)節(jié)-漏斗通路”,主要涉及生殖。重點是第四條通路:“中腦-邊緣通路”,主要涉及決策功能;第三條叫作“結(jié)節(jié)——漏斗通路”,主要涉及生殖。重點是第四條通路:“中腦——邊緣通路”。它有一個更為人知的名字:獎賞回路。為什么叫獎賞回路呢?因為,當這條通路被多巴胺激活時,它就會帶給我們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充滿激情,特別想立刻行動。這也是多巴胺最核心的作用:為我們提供動機,激勵我們行動。我們平時所說的“多巴胺”,比如:熱戀促進多巴胺分泌,喝奶茶促進多巴胺分泌,刷短視頻促進多巴胺分泌……指的都是這條通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這幾條結(jié)論。1.多巴胺調(diào)控的是動機,而非快樂。2.當我們獲得正反饋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從而激活獎賞回路,激發(fā)我們的動機。3.在獎賞回路中,多巴胺的濃度越高,我們的動機也就越強。4.快樂由享樂熱點調(diào)控,受另一套機制影響,跟多巴胺無關。

本章復盤在這一章中,我們討論了大腦的四種基本原理。第一種:節(jié)能。它是大腦運作的最基本原理。大腦總會傾向于走捷徑、抄近道,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行動,以節(jié)省更多的能量和資源,確保我們能更好地趨利避害。第二種:穩(wěn)定。它是大腦的定位系統(tǒng)。大腦總會傾向于維持現(xiàn)狀,希望一切是確定的、已知的、可控的,這樣才能獲得安全感,維護現(xiàn)有的心智秩序。第三種:預測。它是大腦的導航系統(tǒng)。大腦每時每刻都在完善自己,我們的一切信息輸入和行動輸出,都是對它的一種訓練,把它往對應的方向一步步推動。第四種:反饋。它是大腦的動力系統(tǒng)。大腦以完成任務、獲得獎勵的方式來強化我們的行動,為我們提供動力,讓我們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應當做的。這四條基本原理,彼此組合,可以演繹出非常復雜的規(guī)則。生活中的種種現(xiàn)象,大腦的種種規(guī)律,都可以歸結(jié)到這四點。

第二章 掌控情緒:如何與情緒做朋友

情緒的本質(zhì):大腦預裝的報警器

另一種觀點則是把情緒原料分解到兩個維度。一個維度表示它對我們是否有益,另一個維度表示它是否符合我們的預測、是否可控,通過兩條坐標軸形成四個象限,所有的情緒都可以表示在這四個象限上。這種觀點就叫作“情緒維度理論”。比如:“厭惡”就是負面且可控,而“恐懼”就是負面且不可控;“有趣”是輕度正面且可控,“快樂”是高度正面且可控;“遺憾”是輕度負面且不可控,“如釋重負”是正面且不可控……

憤怒、恐懼、焦慮,它們來自哪里

因此,有些人特別容易受負面情緒的侵擾,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杏仁核太強大、太活躍,而前額葉又比較弱,鍛煉得比較少,從而無法徹底“鎮(zhèn)住”杏仁核。對應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鍛煉我們的前額葉,讓它具備更高的優(yōu)先級,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優(yōu)先被激活,進而抑制杏仁核的活動,讓我們從情緒主導切換成理性主導,為大腦騰出思考的空間。第一章講過,大腦是用進廢退的。要鍛煉前額葉,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使用它。多去面對新的場景,思考新的問題,充分調(diào)動前額葉的功能,去計算、籌劃、分析,讓大腦養(yǎng)成習慣,遇到問題首先激活前額葉,讓前額葉主導判斷和行為。對此,一個方法是不要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多走出去,獲取更豐富的經(jīng)歷。新鮮的場景和經(jīng)歷是激活前額葉的有效方式,可以強化大腦做出判斷和計劃的能力;另一個方法是多去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這同樣可以激活前額葉,鍛煉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個日常練習,提高情緒免疫力

如果你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侵擾,那最需要避免的就是熬夜。一方面,人在晚上往往更容易情緒化。因為夜晚會關閉外界的信息通道,這時,我們更容易采用內(nèi)在的信息通道,于是白天被抑制和忽略的雜念更容易涌上心頭,不斷襲擊我們的神經(jīng)。在這個情況下,你內(nèi)心深處的焦慮、擔心、無力、傷感……特別容易被放大,在心上投下一片巨大的陰影,將你吞噬其中。另一方面,如果睡眠不足,大腦的供血和供氧會受影響,前額葉的活動進一步受到抑制,杏仁核就會更加活躍。結(jié)果就是,我們更容易沖動、憤怒、情緒失控,讓情緒主宰我們的大腦,做出種種不理智的事情和反應。

本章復盤這一章,我們探討了情緒的本質(zhì)和起源。情緒是大腦預裝的“報警器”,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應對各種各樣的情境,更好地生存下來。這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憤怒、恐懼和焦慮三種情緒,都與“杏仁核-前額葉”通路密切相關。正是因為杏仁核的“威脅識別”功能過于敏感,才導致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受到情緒的侵擾。應對的方法就是通過鍛煉自己的前額葉,來抑制杏仁核的過度活躍。這可以通過對情緒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來實現(xiàn),包括情緒分析、認知重構(gòu)、表達性寫作,以及通過強化內(nèi)隱自我來提高對情緒的抵抗力。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多有用的習慣,可以提高我們對負面情緒的抵抗力,改善身心健康。通過日積月累,它們就能成為我們掌控情緒的支撐力量。

第三章 自我驅(qū)動:如何長期堅持做一件事

系統(tǒng)優(yōu)化法:把自律變成自驅(qū)

所以,好的習慣一定不是憑空生成、刻意堅持的。而是先采取最小的必要性步驟,整體地改善自己的行為模式,等到大腦適應了,再推動一步,進一步改善,再適應……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接近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而一旦你的生活模式發(fā)生了改變,新的習慣也就不需要“堅持”了——它就會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

避免“計數(shù)器陷阱” 

本章復盤許多人認為,自律就是要用意志力去約束自己,堅持良好的習慣。如果做不到,就需要鍛煉意志力,讓它變得更加堅毅。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但這一做法其實是低效的?;谝庵玖Φ膬纱蠹僬f“延遲滿足”和“自我損耗理論”,已經(jīng)被證明是無效的。并沒有一種“意志力”在控制著我們。只要我們認為意志力是無限的,它就可以是無限的。在這個基礎上,要實現(xiàn)有效的改變,需要用主動的“自驅(qū)”來代替被迫的“自律”。也就是建立一個最簡單的系統(tǒng),將它融入我們的生活中,讓它慢慢朝我們想要的方向去演化,通過日積月累的漸變來實現(xiàn)真正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不妨把關注的焦點從結(jié)果轉(zhuǎn)移到過程上。體會你在這個過程里內(nèi)心的想法和感受,用正向反饋和自驅(qū)力來推動我們采取行動。基于“自驅(qū)”,讓改變發(fā)生,這才是有效的、真正的“自律”。

第四章 果斷行動:如何擺脫懶惰、拖延和畏難

反饋缺失:如何戰(zhàn)勝短期誘惑

所以我一直強調(diào)一個觀點:快樂是有層級之分的,創(chuàng)造的快樂要比消費的快樂更高一層。因為創(chuàng)造需要你主動思考,你的快樂來源于“動腦”這個過程;而消費不需要動腦,你的快樂來源于消費對象本身。一方面,動腦的過程除了帶來短期反饋的愉悅感,還可以收獲“做成了一件事情”的成就感和激情。但消費不會,消費就像加了糖的飲料,喝的時候覺得好喝,喝完卻不會有任何余味和感受。另一方面,依賴于外物提供的對象所帶給你的愉悅感,始終是不穩(wěn)定的,你不可能保證一直都能體驗到同樣質(zhì)量的產(chǎn)品。并且,由于消費會不斷拉高你的快樂閾值,那些曾經(jīng)讓你覺得有趣的東西慢慢都會變得無聊,需要“加大劑量”。那么久而久之,你終將對一切都感到無聊。而依賴于內(nèi)在動腦過程的愉悅感是可以遷移應用到其他事務中的。當你養(yǎng)成了“通過動腦獲得樂趣”的習慣,那么無論你面對的是什么,是讀小說、玩游戲、看影視劇,還是處理生活中實際的問題,乃至于學習新領域、新技能……都可以獲得快樂。

狀態(tài)導向:別等準備好了才行動

1994年,心理學家托馬斯·吉洛維奇( Thomas Gilovich)和梅德韋克( Victoria Medvec)提出了一個“后悔的時間模型”。他們發(fā)現(xiàn)從短期來看,人們更容易為“做錯”的事情感到后悔,并會想辦法去補救、糾正;但一旦把時間拉長,不論程度上還是數(shù)量上,“沒做”的后悔程度,都會遠遠超過“做錯”?!白鲥e”的后悔可能持續(xù)幾周、幾個月,但“沒做”的后悔,可能持續(xù)許多年,乃至于成為記憶里一個永久的遺憾。這背后的原因很簡單。一件事情做完了,它所帶來的影響就終止了,哪怕結(jié)果不夠好,你也可以不斷去調(diào)整它、優(yōu)化它。但一件事情沒有做,并且也沒機會再去做,我們就會對它存在“不確定的損失厭惡”。也就是說,我們知道自己損失了,但又不確定損失了什么,于是我們會不斷地給這種損失加碼,不斷地把各種可能的后果往這個“籃子”里裝。

本章復盤拖延和懶惰的本質(zhì)原因是什么?我們可以按照“內(nèi)因-外因”“動力-阻力”這兩個維度把它分成四類,分別是:穩(wěn)定需求,威脅敏感,反饋缺失,狀態(tài)導向。穩(wěn)定需求是指大腦出于穩(wěn)定性的需求,會傾向于維持現(xiàn)狀,做操作路徑最短、最省力的事情。改變它的方法是因勢利導,先設計一個最小化的系統(tǒng),再逐步演化。威脅敏感是指大腦常常會放大外部世界的威脅,向 DMN輸送負面想法,使得我們被恐懼嚇倒。改變它的方法是掌控 DMN,避免陷入精神內(nèi)耗之中。反饋缺失是指大腦會被短期的誘惑吸引,從而無暇去做長期的事情。改變它的方法是把長期耕耘的事情變得好玩,從思考和成長中獲得樂趣。狀態(tài)導向是指出于較弱的內(nèi)隱自我和負面信念,我們常常會對問題采取回避策略。改變它的方法是主動強化內(nèi)隱自我,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動上,而非問題本身。

第五章 高效學習:如何打造終身受用的學習系統(tǒng)

別走捷徑:記憶是思考的痕跡

不難發(fā)現(xiàn),在測試和反復閱讀之中,前者比后者更麻煩、更費腦子;同樣,自由回憶、線索回憶和再認,它們的麻煩程度也是依次遞減的。也就是說:最省力的做法,效果最差;最麻煩的做法,效果最好。原因在于,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取決于大腦認為“它是否重要”。如何才能讓大腦覺得一個知識重要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想”,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想”,去圍攻它,把它拆散了,再重新組裝起來。正是這個“拆散了再組裝”的過程,把我們學到的知識點,牢牢地“嵌入”大腦里。但這個過程是需要消耗大量腦力的,它一點也不輕松,甚至非常辛苦??梢哉f,正是你投入腦力的程度,決定了你透徹理解、掌握和內(nèi)化一個知識點的程度。所以,讀再多的干貨,看再多的筆記,不動腦,也是沒有用的。各種知識產(chǎn)品,為了讓你更好吸收,會降低其中的信息密度,簡化里面的邏輯、結(jié)構(gòu),讓你覺得“更好理解”了。但這種“更好理解”其實只是一種幻覺,真相是你真正能夠從中得到的更少了。記憶是思考的痕跡。我們不是因為強行讓自己去記住一個知識點而把它記住,而是因為對它進行了思考,通過這種思考的過程,才能夠真正把它牢牢記在腦海中。

心理學把對信息的加工儲存分為兩種,分別是精細加工和機械加工。精細加工,指的是經(jīng)過思考和咀嚼;機械加工,指的是把信息不假思索、不加處理地復制進去。后者的效率是遠遠低于前者的,甚至可能會產(chǎn)生副作用。為什么會有副作用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摘抄和重復會在短時間內(nèi)造成一種“熟悉的幻覺”,這會給大腦釋放一個信號“我知道它”,那么對大腦而言,它就是一個不那么重要的東西。出于節(jié)能的考慮,大腦可能就會減少對它的投入來節(jié)省認知資源。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前面講過的“精細加工”。不要只是復制粘貼,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盡量用自己的話去表述,在心里把它講出來,假設你面前有一個受眾,講給他聽。不要小看這個做法,單單這樣一個改變,就能顯著地提高學習效率。

很多朋友可能會有一種認知:讀書是不是就要記住里面的信息?如果記不住,是不是就表明沒有效果?實際上,完全不是。在信息檢索和互聯(lián)網(wǎng)如此發(fā)達的當下,“記住”大量信息,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再者,大腦天生也不適合記憶,它的儲存能力雖然非常強,但提取能力和工作記憶空間極其有限。那么,我們要去“記憶”的是什么呢?是關于知識的框架和位置。也就是說:對于一個知識點,我們要記住的是它的含義是什么;它的原理和機制大致是什么;它跟其他知識點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這些就足夠了。至于具體的細節(jié)、數(shù)據(jù)、詳情,沒有必要記住,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電腦、搜索引擎,以及我們的筆記。重點在于:你的腦子里要有一張網(wǎng)絡,每個知識點有明確的位置??吹剿隳苎杆僦浪谀膬?、跟哪些其他節(jié)點有聯(lián)系,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閱讀、學習,最終都要歸結(jié)到這張網(wǎng)絡里面,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如同我經(jīng)常說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要拿來記憶。

不妨把讀書當作與作者的平等對話。最有價值的是在對話中理順自己的想法,得到啟發(fā)和靈感。

重塑知識:在腦海里畫一張知識地圖

許多人認為:能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是一種能力,也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因此,他們會很排斥復雜和陌生,會認為:既然能夠簡單化,那為什么還要用陌生、復雜的語言和概念去描述呢?他們通常喜歡故事多于說理,喜歡實例多于論述,喜歡類比多于描述……因為這些更具可讀性的方式,能夠把一個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表述出來。

但這里其實存在一個問題:復雜的事物本質(zhì)上是無法被“簡單化”的。簡單化意味著信息的丟失,也就意味著不準確。前面講過,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取決于腦海中已有的圖式,也就是一個人已有的經(jīng)驗、知識和想法。它是你理解一個新知識的原材料。

假設你向一個四歲的小孩解釋微積分,他有可能真正理解嗎?不太可能。因為他不具備前置知識,不知道什么叫函數(shù)、什么叫極限、什么叫導數(shù)……當然,你可以用積木告訴他,積分就是把這許許多多個小積木合在一起,但這是一個非常淺層的理解,與積分真正的內(nèi)涵并不一致。

也就是說:面對一個新知識,如果你的腦海中不存在與之相關的圖式,是不可能理解它的。你可以很接近它,也許還可能“碰巧”全對,但無法真的“理解”它——因為“理解”一個事物,本身就意味著用相關的圖式去把它拆解。但我們是不具備這個原材料的。

所以,簡單化的做法本質(zhì)上是什么呢?就是把它降維,用與之相似的概念來大致地把它模擬和描述出來,避開那些我們不具備的圖式,用我們熟悉的圖式來替代。圖式就像材料。需要某種特定的材料,才能搭起某種房子。如果不具備這種材料,你也可以用別的材料去模擬,但搭出來的結(jié)果最多就只是“看起來像”,兩棟房子的性能一定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

簡單化的方式一般就是這么幾種:舉例子,打比方,做類比,講故事……也就是用你所熟悉的事物去描述你不熟悉的新知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存在信息的丟失——畢竟它們本質(zhì)上就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過度攝入簡單化的信息會導致一個結(jié)果:對于許多知識,我們只是“認識”,并不能真正地“理解”。

比如相對論,可能許多人都知道它的一些重要結(jié)論,像尺縮效應( Length Contraction)、鐘慢效應( Time Dilation)……但我們真的“理解”嗎?能夠講清楚愛因斯坦是如何推導出這些結(jié)論的嗎?能夠明白它如何與物理學上的其他理論聯(lián)系起來嗎?如果不能,那我們就沒有真正懂得它,只是“認識”這個詞,知道它代表什么而已。我把這種現(xiàn)象叫作“字典式認知”。面對一個個五花八門的術(shù)語和概念,我們也許“知道”它代表什么含義,但并不真正理解它的內(nèi)在邏輯、來龍去脈、運用方法……那么,它對我們而言,最多只是一個“信息”,而不是“知識”。

如果我們的學習只是停留在收集各種各樣的“字典式認知”,那么它是無法為實踐運用提供任何指導和幫助的。除了給我們提供一點談資之外,沒有任何作用。我給自己制訂了一個原則,就是在寫作的時候,永遠都不去追求簡單化,而是“講清楚”。也就是說,我如果需要用到一個陌生的概念,會想辦法去向你講述它的來龍去脈、內(nèi)在邏輯、原理和場景,讓你盡可能增進對它的理解。我不會為了方便閱讀而把這個概念簡單化,用你更加熟悉的日常語言去替代。因為這樣做,實際上是一種不尊重讀者的表現(xiàn),它預設了讀者沒有能力和興趣去理解這個復雜的概念。

同樣,我也希望你在學習一個新知識的時候,不要只是追求簡單化,追求用日常的、簡便的方式去理解它。因為這樣做知識量是沒有任何增長的,只會帶來“熟悉的幻覺”。我們要追求的,是想辦法拆解它的邏輯,把它進一步分解成更加基礎的概念,然后把它與我們腦海中已有的圖式建立聯(lián)系,繪制出一張知識地圖。

核心方法:INKP知識管理法

本章復盤應試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邏輯是不同的?;趹嚱逃乃季S方式,很容易出現(xiàn)下列幾個誤區(qū)。第一個誤區(qū):把學習當成做題。生活不是考試,不需要尋找標準答案。我們要做的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把知識匯聚成“我的看法”。第二個誤區(qū):追求省力和方便。實際上,學習的效果恰恰取決于你所投入的思考。你所獲取到的東西,只有經(jīng)過自己的咀嚼,才能成為你的知識。第三個誤區(qū):追求簡化和收集。這只會導向“字典式認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去對知識刨根問底,弄清楚來龍去脈,才能延展你的知識網(wǎng)絡。那么,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學到的內(nèi)容呢?可以參考我原創(chuàng)的 INKP知識管理法。它可以幫你手把手地構(gòu)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知識“流動”起來,真正實現(xiàn)為你所用。

第六章 深度思考: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

心智擬合度:人是如何成長的

(1)當你接觸到一個不認可的信息時,不要急于擺脫它,先讓它在腦子里轉(zhuǎn)一轉(zhuǎn),思考它的合理性,問一問自己:“它有沒有可能是對的?我對它的看法是否可能不夠全面?”。(2)當你關注到一個事物的某一面時,試一試去想象它的另一面,試著考慮:“有什么東西是我沒有看到的?有什么要素、觀點、立場是我的盲區(qū)?”。(3)不要依賴于舊的規(guī)則和框架,時刻做好“我可能是錯的”的心理準備,來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有助于你擺脫大腦對穩(wěn)定的需求,讓思維保持生命力。

變“任務心態(tài)”為“實驗心態(tài)”

那么,更好的思維模式是什么呢?是讓大腦從習慣穩(wěn)定變成習慣變化,讓大腦接受一個事實:生活是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的。你的任務不是偏安一隅、得過且過,而是通過一切的機會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樣,當以后面對新的場景和挑戰(zhàn)時,才能讓自己快速適應過來。我把它叫作“實驗心態(tài)”。它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就是以“讓自己變強”為目的,把生活中一切問題和挑戰(zhàn),都視為一個實驗的機會,從中獲得經(jīng)驗,作為大腦成長的養(yǎng)料,不斷充實大腦。

四個思維模型,看透事物本質(zhì)

舉個例子。做設計,如何能做出好作品?除了要懂設計,你可能還要懂心理、品牌、市場營銷,甚至包括一定的溝通技巧,這樣才能向客戶交付滿意的結(jié)果。做產(chǎn)品,除了要懂產(chǎn)品本身,還要懂交互、審美、心理、行業(yè)和公司戰(zhàn)略,包括項目管理能力,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務。事實上,無論你做何種工作,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一定是更加往整體化靠攏。從分工、細化的時代,走向多面、立體的時代。你必須把自己的工作與團隊、項目、業(yè)務連接起來,從整體的維度去思考,重新審視過往的經(jīng)驗,重新優(yōu)化、組合,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新點。

當然,隨著信息不對稱被打破,觸達成本會大大降低,這個系統(tǒng)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相反,維持它存在的成本居高不下。那么,公司將逐步轉(zhuǎn)向小型化、晶體化,每個人將更多地為自己工作,這是一個可預見的未來。

群體偏見:警惕這個思維的陷阱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的理論,它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依賴理性思考去得出一個更好的結(jié)果,而是把理性當成工具,去為我們早就得出的結(jié)果辯護,維護我們的立場而已。簡而言之,我們總會有一種傾向,那就是“我沒有錯”。如果你跟我不一樣,那肯定是你錯了,我要想辦法反駁你、擊敗你,證明“我是對的”,這樣才能維持我內(nèi)在的認知一致性。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所有人都是“立場先行”的。我們所謂的理性,只不過是我們的立場自我維護、自我說服的工具而已。

為什么說絕大多數(shù)的爭論都沒有意義?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想著“我要接近真理”,而是拼命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到最后,雙方都變成自說自話,只是看誰聲音大或誰先受不了而已。因此,我經(jīng)常說,思考的最困難的是什么?就是對自我的顛覆。那意味著,你要否定你自己的一部分。

群體極化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它最早是在管理學中用于描述決策和風險的。1961年,麻省理工學院的詹姆斯·斯托納( James A. F. Stoner)發(fā)現(xiàn):當人們進行小組討論之后,比起單獨思考,他們的態(tài)度往往會變得更極端,傾向于采取風險更大的選擇。這被他稱為“風險轉(zhuǎn)移”。后來,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風險偏好,幾乎在任何一個領域,一群意見相似的人聚在一起之后,所形成的群體態(tài)度和決策,往往都會顯得更極端、更強烈。

但是,盡管“我們”跟“他們”的對立是刻在我們基因里面的印記。但我想跟大家說的是:不要放棄對理性的追求。當然,追求理性,不是說凡事都要客觀中立,不是說要讓自己變成機器人,不是說要把一切事物冷冰冰地量化、權(quán)衡利弊,而是讓我們的心智,成長得更完善、更全面,能夠抵抗我們本能里面對現(xiàn)實的扭曲。我們的祖先用了這么多年去創(chuàng)造文明,不是為了讓我們活得跟他們一樣的。多閱讀,多主動探索,多深度思考,不要滿足于外界推送給我們、挑撥情緒的淺薄內(nèi)容和浮夸資訊。多思考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滿足于給事物貼標簽,二元對立、非黑即白地看待問題。常常審視和思考自己的局限性,抱持“我不可能一直都是對的”的心態(tài),讓自己有一個警醒。不要單純用立場去看問題、看別人,就事論事,盡量抽離自己的觀點和情緒。

實際上,關于群體極化,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結(jié)果:意見相似的人彼此交流,很可能催生群體極化——那如果是意見不同的人放在一起呢?答案是,如果一群人并沒有達成一致,有著不同的立場,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溝通后,結(jié)果往往是每個人會更傾向于從雙面考慮自己的觀點,整體會呈現(xiàn)出更中立、更溫和的趨勢——這被稱為“去極化”。因此,不妨試著打破自己熟悉的圈子,不要只和認同自己、肯定自己的人溝通,多跟不同的人交流,把自己的觀點放到一個公共場域中去討論,讓它去接受檢驗,接受沖擊,接受融合。我們可能無法決定環(huán)境,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一步步完善自身,再去影響身邊的人。

把思考變成樂趣

實際上,批判的意思絕不是判斷二元對立的對和錯、真和假,而是像這樣, 1是完全不信, 5是完全相信,我對這個觀點和結(jié)論打幾分,可以抱持多少的信任度?絕對的相信和否定都是危險的。能夠容納更多的信念,讓自己逐一去厘清和審查它們,有針對性地去蕪存菁,同時不排斥被推翻的可能性,才是一個人腦力的表現(xiàn)。

當你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積累,建構(gòu)起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那么不妨想一想:我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一些什么東西,來更好地幫助別人,影響這個世界?最簡單的方式也許就是寫作。分享你的心得、經(jīng)驗、思考和方法論,給予別人啟發(fā),幫助別人少走彎路。也可以是指導,咨詢,培訓,抑或是分享,提議,交流……都可以。一個簡單的做法是“ 5分鐘給予”:哪怕你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你也不妨每天抽出 5分鐘,在你熟悉和擅長的領域,去幫別人一把,給別人一點指點或反饋。去創(chuàng)造,它是你跟這個世界,真正產(chǎn)生聯(lián)系,真正去干預世界、影響世界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實現(xiàn)生命意義、獲取幸福感的最好方式。

本章復盤這一章,我們探討了如何提高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讓自己不斷成長、變得更加優(yōu)秀。最基本的邏輯,就是要保持心智世界的活力,不斷地“喂”給它新鮮信息,讓它能夠不斷成長,更好地拓展和擬合現(xiàn)實世界。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一個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實驗心態(tài)”。把自己的每一天、每一次經(jīng)歷、每一次挑戰(zhàn),都視為一個實驗,有意識地去探索,“榨取”每一分經(jīng)驗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有四種思維模型能起到極大的助益?!皞€體-整體”模型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底層邏輯;“輸入-輸出”模型幫助我們分析外界事物的模式和行為;“供給-需求”模型幫助我們理解萬事萬物之間的聯(lián)系;“動力-阻力”模型幫助我們做出行動和改變。同樣,在這個過程中,要繞開一個陷阱,那就是“我們-他們”的對立。這是阻礙我們更好地去思考、讓心智世界擬合現(xiàn)實世界最大的阻力。最后,我分享了一套思維工具箱,幫助你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把“思考”落到實處,把經(jīng)歷的一切事物作為材料,利用碎片時間去培養(yǎng)思考的習慣,讓思考成為本能。聰慧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它自有一套邏輯。保持思考的習慣,不斷從外界事物中獲取養(yǎng)分、化為己用。慢慢地,世界在你眼中,會變得全然不同。

第七章 積極創(chuàng)造:如何找到立身之本

意義和興趣:怎樣找到喜歡的事情

我們學習時間管理,最本質(zhì)的目的,是為了盡量減少自己在各種日常事務上的消耗,盡量不去做不必要的事情,從而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陪伴我們的家人,追求自己的夢想,享受生命的美好,體驗不同的景致,去做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一部小說里的角色能夠理解“我為什么會存在”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只有小說之外的作者和讀者才能回答。因此,這個問題在以前是如何解決的呢?答案很簡單。用一個小集體,把個體與它綁定,讓這個小集體成為個體存在的根基和目的,比如家族、社區(qū)和宗教。但到了現(xiàn)代,個體意識開始蓬勃發(fā)展。我們不再認為一個人必須依附于家族、社區(qū)或宗教,而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因此,存在性焦慮才真正成為一個問題:失去了對這些系統(tǒng)的依附,我們?nèi)绾握业阶约荷囊饬x呢?對此,我的回答其實也是一致的,你必須找到一件高于個體的事情,把自己融入進去,讓自己成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夠為你的存在提供意義。

這個世界上,從出生到死亡,并沒有哪個人向你下達命令,要求你必須去完成什么事情——你是完全自由的。正是因為你自由地選擇了某件高于個體的事業(yè),愿意為之投入時間和精力,甚至犧牲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其他可能性,這些事業(yè),才構(gòu)成了你生命的意義。反過來,如果你只是出于功利和收益而去追求某件事物的話,那么最終一定會面臨存在性焦慮:我如此拼搏,就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擁有更多的資源,獲得別人的認可、肯定和羨慕……然后呢?沒有然后了。你很難回答。因為一切處于“生活”之內(nèi)的目的,都無法繞開一個問題:既然一切都是為了生活,那么生活又是為了什么?因而,你會很容易陷入叔本華所謂的“鐘擺”狀態(tài)之中。亦即,生命就是在兩種悲劇之間來回搖擺,一種是追逐欲望過程中的痛苦,另一種是達到欲望之后的空虛與無聊。

換句話說,你要先投入去行動,才能從行動中獲得反饋,把這種反饋轉(zhuǎn)化為動力和激情;而不是要先有了激情,再去行動。同樣,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興趣是天生的。這世界上存在著成千上萬種活動,我要做的是從里面找到“我感興趣的事情”,然后再去做。其實不是的。興趣不是找到的,而是在接觸和深入的過程中,慢慢習得和生成的。就像感情一樣。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如同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所描述的“靈魂的另一半”嗎?很遺憾,并沒有這回事。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是找到一個令自己心動的人,然后在相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種種不足、抵牾和摩擦,再慢慢為了對方而改變、調(diào)整、適應,磨去彼此相對的棱角,最終達到完美的契合。

消費和創(chuàng)造:實現(xiàn)更高層級的快樂

舉個例子。你原本的需求可能是“我需要一套能上班穿的衣服”,但消費主義不會滿足于此,它會給你劃出一套復雜的體系:什么樣的人適合什么樣的衣服,用什么樣的護膚品,拎什么樣的包,打造什么樣的形象……你無需費心,按照你的購買力從里面挑就是了——總有一套適合你。于是,一樣東西就應運而生了:品牌。品牌會帶來溢價。而為宣傳品牌而制作的廣告會告訴你:你是誰,就用什么樣的產(chǎn)品;用什么樣的產(chǎn)品,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所以,品牌是什么?它固然是一種信譽和保障,但更重要的是品牌本質(zhì)上是一種“區(qū)隔”。它是一張入場券。你付出相應的代價,就擁有了與“別人”所區(qū)別開來的資格。

最高層級的快樂,是給你意義、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它不但會使你的幸福曲線平穩(wěn)上升,更會不斷“堆高”你的高度,幫你找到使命和方向,讓你聯(lián)系更多的個體,乃至于世界,為你的生命賦予更崇高的意義。創(chuàng)造,給予,幫助,連接,就屬于這一級。為什么說創(chuàng)造是最高級的快樂呢?因為,只有當你投入行動去創(chuàng)造一樣東西,去通過你創(chuàng)造的東西連接、影響、幫助到其他人,你才會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你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你在這世界上,是有一個明確的、可感知的“位置”的。

所以,為什么說“去創(chuàng)造,不要停留在消費”?因為,創(chuàng)造是最能夠體現(xiàn)和產(chǎn)生價值的活動。它跟消費恰好是對立的。它的本質(zhì),就是讓我們把定義價值的權(quán)利,從消費主義的手里,重新奪回來。

當你不滿足于最外層呈現(xiàn)給接收者的表象,試著開始從它的結(jié)構(gòu)和底層原理去思考問題時,創(chuàng)造,便誕生了。因為,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者的視角。它的本質(zhì),是你腦海中的知識網(wǎng)絡更加復雜的加工和構(gòu)建,從而喚起你對這件事物更豐富、更細膩的審美感知和體驗。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能夠通過輸出,把你所看到的獨特事物,傳遞給別人,點亮別人的盲區(qū),那就是一種更有價值的創(chuàng)造產(chǎn)物了。

甚至,層次可以更高一點:如果你喜歡某種愛好,試著不要只是“玩”,而是真的去接觸這個行業(yè),問一問:我是否能夠加入進來,做一些事情?有哪個位置需要我的資源和能力?這是一種更好玩、更有趣、更高級的“游戲”。試著去親手感受一樣事物,從構(gòu)思、概念、加工,到落地的過程,讓自己去經(jīng)歷這么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不確定到確定、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給予的過程。你會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

三個問題,幫你安排好每一天

許多追求“高效”的人,恰恰很容易犯這個毛病。他們追求的是把更多的事情打散,安排在每一天的行程里,見縫插針去做。但這樣一來,很容易導致對所有事情都草草了事,只能勉強做到及格,很難真正做出成果。更好的做法是有意識地舍棄和推遲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擠出時間,再把這些時間匯總起來,形成一段完全屬于自己的“整段時間”。再在這段“整段時間”里,去做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這可能是最重要的項目,可能是學習和成長,可能是對未來規(guī)劃的思考……

覺察和接受:不去強迫自己保持注意力,而是順其自然。控制不住時就讓它走神。等覺察到自己似乎走神了,再順其自然地把它拉回來。分解和挑戰(zhàn):把要做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小的挑戰(zhàn)。挑戰(zhàn)自己,讓自己在設定的時間內(nèi)把它完成。休息和轉(zhuǎn)移:做完一個小挑戰(zhàn)之后,也不要讓自己過于懈怠。避免讓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被動的擔憂上面,而是進行“主動休息”,比如讀一點需要動腦子的資料,寫一點工作復盤和記錄,看一點需要動腦子的知識類視頻或紀錄片……通過這些方式,慢慢鍛煉自己的注意力,強化自己主動掌控、管理注意力的能力,讓自己更容易進入和維持心流,保持更好的狀態(tài)。

實驗表明:重復簡單的日常儀式,可以幫助我們更清醒地思考問題,提高對任務的表現(xiàn)。比如在一項為期 5天的實驗中,僅僅要求參與者在進食前閉上眼睛、數(shù)到 10,就能促使他們選擇更加健康的零食。什么樣的儀式才能起到作用呢?答案非常簡單:只要它足夠精確,經(jīng)常重復,并且遵循嚴格的順序就可以了。你可以自由設定一套動作或行為,給它編上順序,等觸發(fā)的時候按部就班去做就好。關鍵是把它內(nèi)化到每一天的生活軌跡里。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五個技巧,讓你效率爆表

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心流,也知道,要做到高效,實際上就是要不斷地追求心流。那么問題來了:心流是可以持久的嗎?或者說,我們有必要追求長時間、專注不停地工作,讓自己沉浸在心流之中嗎?這其實也是不可行的。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我們的注意力會時刻不斷地進行“掃描”,這種掃描包括對周圍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也包括對內(nèi)在念頭的激活。一旦激活到一些比較重要的念頭,我們就會從 CEN模式進入 DMN模式,即進入分心的狀態(tài)。心流狀態(tài)雖然可以抑制這種效應,但并不能做到 100%抑制。所以,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內(nèi)在的某些雜念,被留意到、放大、關注、覺察到的概率,就會不斷上升。

一旦發(fā)生這種情況,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會感到:突然間有一個想法不受控制地“闖入”腦海,可能是某件還沒完成的事情,可能是對未來的某個擔憂,可能是某種不由自主地胡思亂想……它會帶來一系列的浮想聯(lián)翩和情緒起伏,讓你從心流狀態(tài)里面退出。

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正念”。的確,正念是一種鍛煉注意力的方式,可以加強我們對注意力的掌控,抑制 DMN的活躍。不過,現(xiàn)代神經(jīng)科學里面,對于正念的效果還有一些爭議,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實際上,更直接、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是鍛煉我們快速進入心流狀態(tài)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休息

睡眠:保持每天晚上至少 7. 5小時( 5個周期)高質(zhì)量的睡眠。充分的睡眠,是讓我們的大腦保持敏銳、活躍性價比最高的辦法。

鍛煉: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 150至 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 75至 150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再不濟,也盡量每天保持行走 7000步的活動強度,這對我們身體和大腦的運轉(zhuǎn)都極其有益。

飲食:保持飲食均衡,盡量使飲食多樣化,兼顧肉、蛋、奶、豆類、蔬果、粗糧、海產(chǎn)品等食物的攝入,避免過于單一或極端的飲食方式。

本章復盤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你要找到一件“高于個體”的事情,主動地投身進去,創(chuàng)造價值。你為你所選擇的事業(yè)而投入進去的時間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果,就是個體價值所在。如何找到這樣的事情?你需要調(diào)整思路:并不是先有一件事情、再被我們找到,而是我們先去行動,從行動中獲得反饋,再把它升級成為我們的興趣和事業(yè)。在這個過程中,試著把消費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通過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在的傾向,以及愿意為之奮斗和能力的方向。通過創(chuàng)造,連接更廣闊的世界和更多的人,為自己“定位”。但是,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不妨通過三個問題和五個技巧,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不必要、不重要的事情對我們的牽絆,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最后,張弛有度,正確的休息至關重要。不妨通過五條休息的原則,讓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這樣才能走得更久。

評分:?????

(2022年第73本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91日韩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国内午夜福利直播| 日本乱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乱码毛片| 中文字幕日韩无套内射|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尤物| 中文字幕高清不卡一区| 高清国产日韩欧美熟女|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在线播放| 三级理论午夜福利在线看| 成人午夜激情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精品|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国产| 欧美高潮喷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 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少妇特黄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福利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国产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日韩| 夜色福利久久精品福利| 日韩1区二区三区麻豆|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午夜资源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欧美老太太性生活大片|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懂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洲| 邻居人妻人公侵犯人妻视频| 欧美黑人暴力猛交精品| 久久热在线免费视频精品| 国产又粗又长又爽又猛的视频| 免费高清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免费无遮挡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