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白釉印花龜鶴齊齡圖百褶盤 北宋~金,直徑14.5cm 此種折沿盤以十個褶曲為飾,故稱百褶盤。
北宋~金,直徑21.3cm 南宋吉州窯黑釉木葉盞 黑釉木葉盞是吉州窯中的特色,是把天然樹葉貼在胎上,上釉后再入窯燒成,樹葉經(jīng)高溫揮發(fā)后,留下之痕跡便成了木葉紋,是運用天然紋理成裝飾的工藝。
直徑10.7cm
直徑11.7cm 此茶碗同時使用剪紙貼花及窯變兩種裝飾技法燒制,且能達到如此完美及清晰的紋飾實為難得。剪紙貼花需要使用兩種不同顏色釉料才能形成,而釉玳瑁釉為窯變釉,其原理是在胎體上使用兩種氧化鐵含量不同的釉,燃燒時產(chǎn)生交融及流淌的效應,如同玳瑁紋理。而如此碗能同時達到雙重裝飾效果則很不一般。
直徑12.3cm 南宋吉州窯仿剔犀如意云紋梅瓶 高22.5cm 剔犀本為中國漆器中的一種裝飾工藝,因其層層環(huán)繞之紋飾酷似犀牛角斷面層肌理而得名。這種工藝多見于宋代漆器上,銀器裝飾中也見有模仿。而能在陶瓷裝飾上得到模仿,更顯出吉州窯陶匠獨具慧心的創(chuàng)意及工藝技巧,先施一種含鐵量較高的釉料,再以含鐵量不同的淺色釉料仿飾剔犀紋飾,可謂吉州窯黑釉瓷中獨樹一幟的裝飾工藝。
直徑13cm 北宋磁州窯黑釉油滴白沿碗 直徑13cm 此種以白釉裝飾口沿的方法在日本被稱為“白覆輪”,曾在宋代北方地區(qū)比較盛行,打破了單一釉色的裝飾,別具一格。在磁州窯器的傳世品中,以白釉裝飾口沿并的油滴紋碗極為少見。
高28cm 此玉壺春瓶采用難度極高的白地黑釉剔花技法,即在胎體上先涂白色化妝土,再涂黑色化妝土,施兩層化妝土后再以刀在器身表面小心剔除花紋周圍的黑色化妝土,產(chǎn)生白地黑化的效果,最后在施一層透明釉。此技法多出現(xiàn)于十一至十二世紀的磁州窯上,并在之后對鄰近的瓷窯造成了廣泛的影響。
高14.5cm 此類采用深刀雕刻法的大畫面花朵及卷葉紋裝飾多見于北宋風格的磁州窯系器物上,如河北磁州觀臺窯出土的白釉剔花枕,其雕刻技法與此蓋罐類似。
直徑13cm 在十世紀晚期的磁州窯產(chǎn)品中,這種以深峻刀法在白色化妝土上剔花并露出較深顏色胎骨的裝飾手法尤為突出,而因為其白色化妝土中的高嶺土成分,使得剔刻后的花紋對比更加強烈。
高20.5cm 南宋~元青白釉刻花花卉臥獅壺 高17cm 南宋青白釉瓜棱壺 高20.5cm 北宋青白釉花口菊瓣碗 直徑11cm
直徑11.5cm 杯內有一立柱式蓮蓬頭,蓮蓬頭中空,中間置小觀音,當注入酒時,利用吸虹原理,小觀音便會隨隨升起,是結合科學與藝術之作。
高26.5cm 青白釉是景德鎮(zhèn)在宋代的主要產(chǎn)物,因釉色白中帶青,故稱青白釉、影青或隱青。其形式或受北宋御用定窯白瓷影響,之后因元代祟白,更成為宮廷及民間重要產(chǎn)物之一。
高12.5cm 此類蓋盒又作粉盒,南宋時期的沉船多有發(fā)現(xiàn)各式蓋盒,可以此為對照。
直徑10.3cm
壺高20cm 唐~五代長沙窯褐彩鳳首壺 高37cm 六朝至唐代,我國與西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波斯的一種鳥首壺傳到我國,影響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現(xiàn)了鳳首壺。此壺既吸取了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我國傳統(tǒng)的龍鳳裝飾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