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血管病 以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多見 多發(fā)性大動脈炎(Multiple Arteritis)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大分支 包括高安動脈炎和巨細胞性動脈炎 一、高安動脈炎(Takayasu arteritis,TA)或高安血管炎、無脈癥(pulseless disease)、特發(fā)性主動脈炎(idiopathic aortitis) 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大分支,由Takayasu于1908年首次描述 多發(fā)于青年女性 肉眼觀,受累動脈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 鏡下,動脈中膜黏液變性,彈性纖維斷裂崩解,其間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伴少量巨噬細胞;晚期,中膜平滑肌細胞增生,動力壁全層纖維組織增生伴瘢痕形成 二、巨細胞性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 主要累及顳動脈、腦動脈及全身的中等大動脈和小動脈,肉芽腫性炎 主要累及中、老年人,多見女性 HLA-DR陽性表達,CD4+T細胞活化 病變的動脈呈節(jié)段性血管壁增厚,伴血栓形成 鏡下,動脈中膜平滑肌細胞變性、壞死,內(nèi)彈性膜周圍可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可見CD4+、CD8+T細胞和巨噬細胞 可致內(nèi)彈性膜斷裂和肉芽腫性炎癥反應 三、結(jié)節(jié)性多動脈炎(polyarteritis nodosa) 主要侵犯中、小動脈,自身免疫性疾病 累及多個器官和組織,最常累及的器官為腎、心、肝和胃腸道 受累動脈壁全層炎細胞浸潤,動脈中膜纖維素樣壞死-->肉芽組織形成,致動脈壁增厚,管腔狹窄 四、Wegener肉芽腫(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 1936年首次由Wegener報道 主要是上、下呼吸道壞死性肉芽腫性血管炎,局灶性節(jié)段性壞死性腎小球腎炎和其他部位(眼、皮膚)壞死性小血管炎 見于各年齡段 病變:動脈和小靜脈壁纖維素樣壞死,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多核巨細胞浸潤; 晚期,局灶性壞死性腎小球腎炎可伴新月體形成 多核巨細胞體積很大,直徑達40~50μm.胞核形態(tài)與類上皮細胞相似,數(shù)目可達幾十個,甚至百余個,排列在細胞周邊部呈馬蹄形或環(huán)形,胞漿豐富。結(jié)核結(jié)節(jié)中的多核巨細胞稱為Langhans巨細胞,由類上皮細胞融合而成。 新月體(Crescents)是腎小球囊壁層 上皮細胞 顯著增生,堆積成層,在毛細血管叢周圍形成的新月形小體。 主要由增生的壁層上皮細胞和滲出的 單核細胞 構(gòu)成,還可有 嗜中性粒細胞 和 淋巴細胞 浸潤,以上成分附著于球囊壁層,在毛細血管球外側(cè)呈新月狀或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分布。 五、動脈瘤(abeurysum) 動脈壁因局部病變(壁薄或結(jié)構(gòu)破壞)向外膨出,亞急性永久性局限性擴張。后天性動脈瘤多繼發(fā)于動脈粥樣硬化(AS)、細菌感染和梅毒等,其并發(fā)癥為破裂出血 分類:見下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