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歷史悠久,自成體系,看病講究四診合參(望、聞、問、切),辨證論治。即在收集了基本的證據(jù)(癥狀、體征)后,審癥求因,依證選方,加減用藥。正如《論衡》所言:“醫(yī)之治病也,方施而藥行”。好的中醫(yī)就像一個私家偵探,而疾病就像一樁樁案件,需要在收集有效證據(jù)(病情)的基礎上,合情演繹,抽絲剝繭,找到罪魁禍首(病根),然后才能更快地將元兇緝拿歸案(治好疾?。?nbsp; 中醫(yī)的學習并不難,難在堅持,難在入門,為了幫助大家打好中醫(yī)基本功,練就一身治病本領,本公眾號特推出“跟我學中醫(yī)”板塊,前方的道路雖然漫長,但功在當下,每天堅持十分鐘的學習,打牢基本功。 由一個案例說起 某男,3歲。其母代訴:患兒腹瀉1周,1 周前受涼咳嗽、發(fā)熱,在當?shù)刂委熀螅人晕从衷龈篂a,復經(jīng)住院輸液3日,仍無好轉。診見:日瀉10余次,狀如清水,無臭穢,小便清而量少,仍有咳嗽,流涕。舌質淡,苔薄白。證屬寒邪犯肺,久客不去,下迫大腸所致。 治當溫肺散寒,遂擬小青龍湯加味: 麻黃、干姜、五味子各5g,桂枝、法半夏各6g,白芍8g,細辛3g,炙甘草6g,茯苓9g,車前子6g。2劑。 二診:2劑后,微微汗岀,風寒去小便利,泄瀉止。 按語:《傷寒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小 青龍湯主之?!?/span>蓋肺為水之上源,感受風寒,宣降失常,不能通調水道,以致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注大腸,則為泄瀉。治療用小青龍湯重在溫肺散寒,風寒解除,肺氣宣暢,則 大腸傳導功能即恢復正常,不治瀉而瀉自止。 沒錯,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可以治療治療外寒內飲證的小青龍湯。 外寒內飲證都有什么表現(xiàn)呢? “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伏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span> 其中,寒熱無汗,喘咳痰稀,是本方主癥,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是此證病機,其余脈證,是辨證依據(jù)。 《素問·咳論》謂:“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小靑龍湯證與咳論所述恰好相符,其病理涉及外感內傷兩個方面。 外感風寒:肺主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故見惡寒 發(fā)熱,無汗,身體疼痛。 內傷水飲:素有水飲之入,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動內飲,《難經(jīng)·四十九難》說:“形寒飲冷則傷肺”。 水寒相搏,內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肺失肅降,通調失常,津液敷布障礙,則又可加重飲停。水停心下,阻滯氣機,故胸痞;水留胃中,胃氣上逆,故干嘔;水飲溢于肌膚,故浮腫身重。 最后,舌苔白滑,脈浮,都是外寒內飲的佐證。 治療時,仲景也針對外感內傷兩個方面用藥。 針對外感:麻黃、桂枝、白芍、甘草。(可以看作是麻黃湯于桂枝湯的合方) 針對內飲:干姜、細辛、五味子、法半夏。(姜辛味夏可以看作是仲景溫陽化飲的常用團隊) 本方現(xiàn)代多用于急慢咳嗽、支氣管哮喘、肺炎、肺心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眼炎、中耳炎等屬于外寒內飲證者。 最后,我們以周揚俊以《傷寒論三汩》卷3做個結尾:小青龍湯原為滌飲收陰,散結分邪之妙用也。惟于麻黃桂枝方中,倍加半夏、五味,以滌飲收陰,加干姜、細辛以散結分邪,合而用之,令藥力適在痰邪緡結之處。攻擊片時,則無形之寒從肌膚出,有形之痰從水道出,頃刻分解無余……素常有飲之人,一感外邪,傷皮毛,蔽肺氣,停于心下,而上下之氣不利焉。喘滿咳嘔, 相因而見于是以五味子收金,干姜散陰,半夏去飲。而尤妙在用細辛,為少陰經(jīng)表藥,且能定水。人之水氣,大抵發(fā)源于腎,故少腹?jié)M,小便不利,因而作喘,安知少陰不為遺害,乃以細辛搜豁伏邪,走而不留,而后已上主散之藥皆靈動也?!?/span> 小青龍湯 (《傷寒論》) 【組成】麻黃去節(jié)三兩(9g),芍藥三兩(9g),細辛三兩(6g),干姜三兩(6g),甘草三兩炙(6g),桂枝去皮三兩(9g),半夏半升洗(9g),五味于半升(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
|
來自: 音圓 > 《中醫(yī)病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