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是湘菜的重頭戲,然而我在湖南卻沒吃過這道菜。 上大學時,有半個月的寫生課,老師帶著全班同學去了湘西鳳凰,那是我第一次去湖南。學生都很窮,沒機會去大酒樓吃飯,基本都是在街邊吃小吃,最多就是幾個同學去小餐館炒幾個菜,就已經(jīng)很奢侈了。當時與剁椒魚頭失之交臂。 湖南的小餐館,鍋都是辣的。一幫很能吃辣的年青人,到最后硬是投了降,點個炒青菜都要叮囑老板別再放辣椒。哪知吃到嘴里還是辣,然而老板卻很肯定地說:“沒放辣椒?!?br> 第一次吃剁椒魚頭,是在深圳一家湘菜館。 一個碩大的湯盆,一破兩開的胖頭魚魚頭服服帖帖地趴在那兒,半個魚頭上各覆蓋著不同顏色的辣椒,一紅一黃,盤里配了面條。 想起在湘西被辣的經(jīng)歷,心有余悸,遂小心問同桌朋友:這么多辣椒......很辣吧。 “不辣!這是泡椒,腌過的那種,吃過吧。” 泡椒自然吃過,媽媽腌豆角都會放,微辣,很起味。 于是試探著嘗了一口。唔,好吃!魚肉被泡椒浸潤后,鮮中帶辣,很有風味。這種辣作為一個安徽人來說,完全可以接受,甚至還有空間。剁椒魚頭里的面條,真是最佳搭檔,如果沒有面條,這樣的魚湯,小時候我肯定是要泡飯的。 自此之后,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湘菜新世界的大門。九十年代的深圳,四川人與湖南人在外來人口中,占比很大,川菜館與湘菜館也相對多。那時很少見到徽菜館,有時想吃辣,便去吃川菜或湘菜。而去湘菜館,除了點經(jīng)常吃的攸縣香干,剁椒魚頭便成了必點之項。 曾在一位湖南朋友家做客,她做了一道啤酒剁椒魚頭,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魚頭切開,洗凈瀝水,兩邊撒少量鹽抹勻,淋一匙料酒腌制數(shù)分鐘。姜、蒜末加一湯匙油攪拌均勻,鋪在魚頭上,再將泡椒與剁辣椒末均勻涂在魚頭,加一湯匙蒸魚豉油,倒入三分之一瓶啤酒。 水沸后將魚頭放入蒸鍋,蒸15分鐘關(guān)火,開蓋撒點蔥花即可。這道啤酒剁椒魚頭有淡淡的酒香,魚肉味道層次遞進,獨特而美味。 剁椒魚頭是湘菜的傳統(tǒng)菜式。 據(jù)說清朝雍正年間,黃宗憲為了躲避文字獄,逃到湖南一個小村子,借住農(nóng)戶家。這家人很窮,買不起菜,幸好晚上吃飯前,農(nóng)戶的兒子撈了一條河魚回家。于是,女主人就在魚肉里面放鹽煮湯,再將辣椒剁碎后與魚頭同蒸。黃宗憲覺得非常鮮美,從此對魚頭情有獨鐘。避難結(jié)束后,他讓家里廚師加以改良,就成了今天的湖南名菜剁椒魚頭。 幾乎所有介紹剁椒魚頭來歷的文章,都是這樣千篇一律。然而仔細一算,便經(jīng)不住推敲。 黃宗憲是近代著名數(shù)學家,他在數(shù)學領(lǐng)域最大的成就是對“孫子定理”的發(fā)展?!皩O子定理”在國外稱為“中國剩余定理”,因最早見于公元四百年出版的《孫子算經(jīng)》而得名。 黃宗憲是湖南新化人不假,但他卻是清同治時人。1871年(清同治十年),他離家來到長沙拜讀于算學大師丁取忠門下。1876年,以供事身份隨駐外公使郭嵩燾一同赴西歐,在西歐學習工作五年多之后回國。 黃宗憲與左宗棠之侄左潛,及曾國藩次子曾紀鴻都很交好。因而再怎么拉扯,也扯不到相差一百多年前的雍正年間,也不會因躲避文字獄逃到湖南小村莊吃魚頭。 想來可能是黃宗憲在當時的湖南太有名望,恰好他的家廚也會做這道菜,于是民間便進行了藝術(shù)再加工。 民間流傳時有錯漏可以理解,但寫文章卻不能人云亦云。否則何來“獨立之精神”。 讀書、求知均當秉承此道方可久長。 您若喜歡此文,請點贊與“在看”,讓我知道。 上篇推薦:年年有魚(十二):紅糟魚 視頻推薦:重陽·羊臺疊翠 跬步之行:00: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