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寧語 從小顛沛流離,青年喪母、中年喪女、晚年喪夫,這個女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和愛的人告別。 但她,卻依然保持著最優(yōu)雅的姿態(tài),面對這世間五常。 她并非冷血、也不是無情。 而是在她的心里,永遠有著自己的一根精神支柱,那便是——詩歌。 她就是中國偉大的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 董卿說,她是白發(fā)的先生,詩詞的女兒,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 一生與苦難抗衡,面對粗糲嚴酷的現(xiàn)實,她用溫柔的靈魂,書寫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啟發(fā)著人們,在厄運面前,你永遠可以有另一條路…… 與詩戀愛,化解人生苦難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平。 父親就讀于北京大學英文系,其母曾在女子學校任教。 書香門第里成長,她自小就對古典詩詞展現(xiàn)出熱愛。這種熱愛,貫穿她的一生。 1937年, 盧溝橋事變,她親耳聽到了炮火聲,看到了凍死餓死的人。 南京淪陷。此后,葉父隨國民政府后遷,音信全無。 母親帶著孩子們艱難度日。從此她的詩歌多了幾分悲涼: “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p> 更不幸的是,18歲時,葉母患病,去天津動手術(shù),卻因手術(shù)感染,在火車上去世。 “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p> 沒能陪伴母親去天津治病,成為葉嘉瑩一生的遺憾。 24歲,經(jīng)人介紹與丈夫趙鐘蓀結(jié)婚,隨丈夫去了臺灣。 好景不長,丈夫因為迫害入獄,她和女兒也受到牽連入獄。 此時的她,異常孤獨。 “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p> 就這樣過了三年,終于等到丈夫出獄,葉嘉瑩本以為苦盡甘來,但萬萬沒想到丈夫性情大變,甚至家暴她。 也許是因為兩個女兒等待她撫養(yǎng),也許她在工作中找到了價值感。 她沒有垮掉,繼續(xù)教書為生,并堅持學習古典詩詞和英文。 她的課非常受歡迎,很快便有了名氣,20世紀60年代之后,葉嘉瑩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后來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當生活的面目漸漸變得溫和,她也開始專心研究的時候,沒曾想正應了那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54歲那年,她的大女兒和女婿不幸在車禍中喪生了。 沒人知道她多痛,她把自己關(guān)在房內(nèi),不希望有人安慰。因為有人問,就會打開傷口。 幾天后,她走了出來,重新登上講臺。 事后來看,眾人眼中的堅強,很難說是不是一個悲傷母親的倔強和硬抗。 然而,因為有詩歌,有熱愛,有表達空間,她連寫十首《哭女詩》,將一切思念與悲痛化作文字,表達給了女兒,也消解著自己的痛苦。 經(jīng)歷這么多人生苦難,旁人為之噓唏的時候,葉嘉瑩回憶時就像是在敘述他人的故事,平靜、自然。 那些曾經(jīng)造成她痛苦的過往,就如奔流不息的水一樣,匆匆過去,成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或許,正因為在詩歌中得到表達和釋放,這一切變得松弛,平和,允許。 她這一生,如同是在和詩歌戀愛,跨越時空對話,在詩中釋放著自己在生活中難以言說的情緒。 以詩為媒,跳出“我”之局限 盡管葉先生在國外非常受器重,生活也很安穩(wěn),但是,用其他語言來講述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她始終覺得有缺憾。 女兒驟逝后,葉嘉瑩醒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 她渴望把自己的才華發(fā)揮到更大的空間,她渴望回到她熟悉的土地上,讓更多的人體會詩歌之美。 1978年的一個春夜,她主動寫信申請回國——這是她為數(shù)不多的主動爭取的事。 當她回國的事情定下來之后,她難掩喜悅之情,寫下了2700多字的長詩《祖國行》。 這一刻,她期盼太久了。 她說:“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選擇,我去美國、去加拿大都是迫不得已。我一生中做過的唯一一次主動選擇,就是回國教書。” 她的老師顧隨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yè),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 一個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狹隘與無常以后,才真正會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一種人生境界。 此后,以南開大學為根基地,她的身影,活躍在祖國大地。 她對詩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人。她憑借自己的熱情和專業(yè),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 她還把自己畢生積累的超過3000萬的資金,無償捐獻給了南開大學,當做教育基金。 以詩為師,成就弱德之美 回觀葉嘉瑩先生的人生故事,是令人唏噓和震撼的。 她看起來的確很傳統(tǒng),在個人生活上甚至有些隱忍,但她同時,又是充滿力量的,有一種內(nèi)斂含蓄之下的堅韌美。 或許,這就是外人評價的,葉嘉瑩先生的人生,在踐行她提出的“弱德之美”。 “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它有一種操守,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 葉先生口中的“弱德之美”,解釋了她的選擇和人生態(tài)度。 她那么平靜地面對悲歡離合,充滿著對生命的接納和臣服。然而,她的堅韌和個人操守,又讓人極其佩服,那種看起來弱的韌勁,穿透力和影響力極強。 弱德之美外在看來是隱忍的,卻有自己或許無法述說、無法被承認的堅持,它有自己的操守。 對葉先生而言,雖然她并不滿意自己的婚姻,丈夫甚至多年沒有工作,對此,她一邊到處講課,扛起家庭重任,一邊浸淫在古典詩詞的世界里,安撫著自己的靈魂。 她一邊接受國外的邀請出去講學,以解決生計,一邊不忘記將年事已高的父親接到身邊,悉心照料。 一邊化解著忽然失去女兒的悲苦,一邊主動請纓回到她魂牽夢繞的祖國。 面對命運的曲折、痛苦,不會表現(xiàn)為強烈的反抗,不會想著拋棄過往去逆襲。 她不卑不亢地接受了,臣服了,但在內(nèi)心,只是清楚不做無意義的消耗。 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品質(zhì)狀態(tài),是人生一條嶄新的通道。 “弱德之美”,一條新的通道 葉嘉瑩在這條新的通道上,走的深重,值得所有人借鑒。 19歲的她曾寫道: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p> 在那個同齡人都在做夢的年紀,她已經(jīng)開始看清人生。 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精華,讓她跳出了個人的喜怒哀樂,把一切都化掉,退掉,消融掉了。 她的朋友劉老師說:“……她把悲痛和快樂都一樣處理,能夠感知,但不沉溺其中。” 葉先生身上的那個“我”很小,因而也就很淡。 是的,向內(nèi)求,追求精神通達的人,“我”確實就很小。 這個境界,一方面是家庭和古典詩詞滋養(yǎng)出來的,另一方面,就是她所秉持的弱德之美。 無所依傍,有所持守。 有了這樣的境界,再來面對人生中小我所遇到的起伏的時候,就顯得非常之淡然了。 人世間一切悲苦,在她面前,也被一一化解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自始至終都優(yōu)雅、恬靜卻又充滿生機的葉嘉瑩。驚嘆于她對詩歌的解讀欣賞能力,更佩服她面對人生起伏時消解于無形的能力。 不難發(fā)現(xiàn),“弱德之美”身后指引的路,其實是一條承擔責任,同時尋求自我的路。 人生總是起伏,與其自我局限,不如先接進手里來,敢退讓。或許不被承認,但那份屬于自己的堅守,是我們面對世態(tài)無常最內(nèi)核的力量。 這,或許是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人生之路。 共勉。 策劃 | 魚甜編輯 | 魚甜主播 | 寧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