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半夏,干姜,人參,黃芩,黃連,炙甘草,大棗
方解:半夏辛、溫,有毒,入脾、胃、肺經(jīng),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寬中散結(jié)的功能。方以半夏為君,且以之名方,可見半夏瀉心湯所治之證有痰阻的病機(jī)。回過頭來看,痰阻中焦可致胃脘痞悶和惡心嘔吐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干姜辛熱,主要功能是溫中散寒,所以半夏瀉心湯證有寒,寒在脾。黃連、黃芩苦寒清熱,主要是清心胃之熱,所以半夏瀉心湯證有熱,熱在胃。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和中,補(bǔ)脾胃之虛,虛在中焦。
原文:
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俱,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謂:“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p>
以上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關(guān)于半夏瀉心湯證的原文。原文中提出的半夏瀉心湯證是:嘔、腸鳴(下利)、心下痞。見到嘔吐、腸鳴下利、心下痞,就用半夏瀉心湯,就有效。也就是說心下痞硬、嘔吐惡心、腸鳴下利,認(rèn)為是半夏瀉心湯類方證。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現(xiàn),即上嘔、中痞、下腸鳴,病變是在整個胃腸道。
其實各位關(guān)心的還是想說怎么用?如何用?
在這里用起來也是見到癥狀就用。
首先心下痞,心下脹滿堵塞不通的自覺癥狀,或有兼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想吃卻吃不下,感覺肚子撐不消化,又或者是胃脘漲滿。
再者就是有嘔吐或者容易打嗝以及出先腸鳴?拉肚子(這里平時如果是大便稀或者不成型比較常見)
一般就是出現(xiàn)心下痞?大便稀我用之;心下痞?惡心或者打嗝我用之。(僅代表個人觀點(diǎn))
每次用起來也是屢試不爽,也是我們抓主證的一個方法。
但是這里也是我做想討論的,就是痞證也有寒熱虛實之分,半夏瀉心湯很好我們使用頻率也很高,但是臨床上我們還是要辯清寒熱虛實才可以達(dá)到我們說的效果非常。
半夏瀉心湯的痞證屬于寒熱相結(jié)而成,這里還是偏寒一些,我們說的脾陽虛明顯,也就是正虛而邪明顯一些,所以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分辯清楚。
當(dāng)然要用好這個方子還有就是臨床上兼見其他癥狀可酌情合用如旋覆代赭湯、小陷胸湯等,以擴(kuò)大臨床治療范圍;然后就是注重煎服法,強(qiáng)調(diào)去滓再煎,大棗要擘開,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