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大儒顧亭林在《日知錄》中說:“古人每事必祭其始之人,耕之祭先農也,桑之祭先蠶也,學之祭先師也,一也?!敝赋隽丝讖R祭祀所體現(xiàn)的文化根據。但其說也僅僅道出了部分內涵。綿延兩千余年的孔廟祭祀,作為中國文化史上非常獨特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中所蘊涵的文化信息,除了顧氏所言之外,還有更多內涵值得挖掘。這對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政治、宗教、信仰與文化史具有極大的價值。 一、孔廟始立的“擬血緣性” 盡管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確切了解闕里孔廟的創(chuàng)建時間,但是,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以及魯人對其紀念一直延續(xù)不絕,其中所體現(xiàn)的文化意義非比尋常??鬃拥茏訉τ诳鬃拥募o念和祭祀,前無成例可尋,后有影響至深。 我國古代非常重視祭祀。古時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說,可見古人對此之強調。前于孔子百年的魯國賢人柳下惠就曾經說:“夫祀,國之大節(jié)也;而節(jié),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又說:“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薄凹又陨琊⑸酱ㄖ?,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島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薄坝泄α矣诿瘛薄ⅰ扒罢芰畹轮恕钡鹊榷紤诩漓氲姆秶畠取?/p> 儒家重視祭祀,這只消翻開《儀禮》和《禮記》,就可以明白,那長篇累牘的關于喪、葬、祭的禮儀和禮義的論述,說明儒家對于祭祀所持的觀點??鬃釉浽u價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特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睆纳檀街艽?,中國的原始宗教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殷人的尊神之風在周代有所稍歇。但是周代禮樂文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祭祀。只不過,在儒家看來,周代禮樂文明秩序下的祭祀活動充滿了理性的味道。儒家重視祭祀,更多地是著眼于血緣宗法社會的社會需要。祭祀祖先,乃出于對親情的維護與延續(xù),而源自于血緣的親情乃是維系宗法社會和諧秩序的一個重要紐帶。經過連續(xù)不斷的莊嚴的儀式,追思前人的恩德,使自己的內心得到升華。因此儒家提倡祭祀鬼神的意圖就是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要實現(xiàn)的還是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和諧,這也是一種“神道設教”的教化之道。不過,對于祭祀的對象或性質,大體可以分為血緣性祭祀與非血緣性祭祀兩種。血緣性祭祀更多地乃出于親情,而非血緣性祭祀則更多的具有社會的文化的意義。如果根據這兩種祭祀性質的劃分,我們以之探討孔子弟子于孔子祭祀的性質,便會發(fā)現(xiàn)其性質的特殊性所在。 自漢唐之后,闕里孔廟具有了家廟與國廟的雙重性質。所謂家廟,其祭祀當然是孔子后裔對祖先的祭祀,屬于血緣性祭祀。不過,我們考察孔廟形成的原初過程,這種血緣性祭祀卻若隱若現(xiàn)??鬃尤ナ乐?,“祭孔”首先應當出現(xiàn)于其家庭之中,但當時孔子之子孔鯉先孔子而逝,其裔孫子思恐怕尚未成人,所謂家族祭祀之事,也只是依理推測,并無明文可據。故探討孔廟祭祀的原初意義,其家廟祭祀并不在我們的論述范圍之內。我們以為,真正意義的祭孔活動,首先發(fā)生在孔子弟子依孔宅立廟之后,其體現(xiàn)應當是孔子弟子對于孔子的祭祀活動。 顯然,孔子弟子對于孔子的祭祀不屬于血緣性祭祀,然而產生于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的這種祭祀關系,也非柳下惠所謂“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的祀典范圍,而與其所謂“前哲令德之人”看去有些聯(lián)系,但仔細辨析,便可知這也并非孔子弟子祭祀孔子的本意所在。因此,一個新的概念需要引入,即“擬血緣性祭祀”,或稱之為“仿血緣性祭祀”。 盡管孔子與弟子之間不具有血緣關系,然而其師弟之間的關系,已經非比尋常??鬃右云鋫ゴ蟮娜烁聍攘?、淵博的學識加之以慈父般的關懷,贏得了弟子們衷心的擁戴和尊敬??鬃雍偷茏又g的關系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孝”這個原本屬于血緣-宗法范疇的倫理,已經超越了狹隘的親情,可以適用于孔門師生之間。《論語·為政》記載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盡管孔子以為“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尚未真正達到“孝”,但將“弟子”、“先生”納入到“孝”的領域進行討論,便暗示了當時“先生”、“弟子”之間的“擬血緣”關系。如果說,本句所謂“先生”、“弟子”還有不同的理解,難以論證孔門師生之間的這種超越血緣的“擬血緣”關系的存在的話,那么典籍所記載的幾則事例,則完全可以彰顯這一點。 孔子弟子顏回去世,孔子表現(xiàn)了超乎尋常的悲痛。弟子子路去世,孔子也有類似的表現(xiàn)?!墩撜Z·先進》記孔子說:“回也視予猶父也?!边@自是實情。這種感情從孔子去世后更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據史料記載,孔子去世后,“門人疑所以服夫子者”。因為過去的喪服禮,并無為“師”服喪這一項,這屬于前無成例可循的。這時子貢說:“昔夫子之喪顏回也,若喪其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今請喪夫子如喪父而無服?!彪S后將夫子“葬于魯城北泗水上”,殯葬“兼用三王禮,所以尊師,且備古也”。此處“喪夫子如喪父而無服”之“如”,便真切反映了當時孔子弟子對于孔子的深厚感情,已比擬之于父親了。 雖然此處所涉及的還僅僅處于“喪”、“葬”階段而未及“祭”的階段,但闕里孔廟之祭祀,卻正是從此而立。我們以為,闕里孔廟之設,乃出于孔子弟子紀念、懷念老師,從而將孔子所居舊宅改造為廟,成為后世孔廟的雛形,開啟了孔廟祭祀的歷史,上文已有說明。此不贅述。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發(fā)生在孔門師生之間的這種“祭祀”活動,乃是模仿祭祖活動而來,但又超越了一般的親情,開創(chuàng)了祭祀史上的一大變革,為其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祭祀老師。這種祭祀老師的模式,因為儒家的推揚而延續(xù)下來成為傳統(tǒng)。 局限于孔門弟子之間的“祭孔”,因之具有了“血緣性”與“非血緣性”并行的特征,其中文化傳承的意味與親情延續(xù),二者同時存在,并行不悖。將“師”納入祭祀對象,成為中國文化尊師重教的重要標志。正如李紀祥先生所云:祭孔成為具有流傳與傳承的文化大事,成為師生關系中的神圣性象征。而司馬遷所謂,漢代之前,魯國人對于孔廟的持續(xù)祭祀,便是由孔門師生之間的“擬血緣性”到“非血緣性”的過渡。隨著后世孔廟被逐漸納入官方祀典,其“擬血緣性”轉移到了民間的“生”祭“師”中去,而“祭孔”則成為“非血緣性”祭祀活動的一種,即所謂對于“前哲令德之人”的祭祀之典,其中的“親情”、“血緣性”完全消解,而“文化意義”、“政治意義”凸顯。 二、漢唐之后:祭孔所以重教 自闕里始立孔廟,至明清時代,遍布全國的孔廟已有一千五百六十余座,尚不計海外為數眾多的孔廟。歷代之所以十分重視孔廟祭祀,其意義當然首先在于尊重作為偉大思想家的孔子本人,尊重以孔子為代表的歷代圣哲,尊重以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學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恐怕還是孔子祭祀的本質意義所在。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決定了后人對他的尊崇。元朝武宗即位時,曾贊譽孔子:“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其中對孔子的評價,與后世學者的認識是一致的?,F(xiàn)代史學家柳詒征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绷菏橄壬舱f:“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孔子那里出來?!笨鬃由砩铣休d了上古三代的歷史文化,凝結著孔子以前中國先人的智慧創(chuàng)造,更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影響后世既深且遠。 尊其人乃重其道,此即《禮記·學記》所謂:“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笨鬃佑写蠊τ谥袊幕讖R之設,即是為了尊崇孔子之道。宋末元初的學者熊鉌說:“尊道有祠,為道統(tǒng)設也。”這里的所謂“祠”,當然指的就是孔廟。明洪武二年,明太祖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于是,有儒者錢唐上疏說:“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笔汤沙绦煲嗌鲜枵f:“古今祀典,獨社稷三皇與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則無以生;非孔子之道,則無以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發(fā)揮三綱五常之道,載之于經儀,范百王,師表萬世,使世愈降而人極不墜者,孔子力也??鬃右缘涝O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笨讖R中除了祭祀孔子,還祭祀儒家后學,關于這一點,前人也說得十分明白。如明儒王世貞說:“太廟之有從祀者,謂能佐其主,衍斯世之治統(tǒng)也,以報功也。文廟之有從祀者,謂能佐其師,衍斯世之道統(tǒng)也?!笨讖R祭祀孔子,乃為尊祀其教、尊祀其道??讖R以后儒配享、從祀,乃為衍續(xù)儒學道統(tǒng)。先儒之言,可謂中的! 三、孔廟祭祀與儒學嬗變 黃進興先生對于孔廟祭祀有著如下的精到見解:“歷代孔廟從祀制無疑均是一部欽定官修儒學史,十足體現(xiàn)歷史上儒學的正統(tǒng)觀?!彪m然此處僅以從祀制立論,但以之縱觀整個孔廟祭祀制度的嬗變,無疑也是十分貼切的。 孔子在歷史上地位的起伏、儒學在歷史上地位的升降,均可以在這一部孔廟祭祀史上得以展現(xiàn)。尤其可以從孔廟的從祀制的變革中,發(fā)現(xiàn)儒學本身的學術、信仰變化??v觀整個孔廟祭祀史,我們發(fā)現(xiàn),其規(guī)格和禮制基本上呈上升趨勢,但其間多有起伏變化。而歷朝歷代的祭孔變革都彰顯了其時的世風與時勢變化。 以孔子的封號為例。歷代統(tǒng)治者對孔子的封號基本上是逐步提高的。唐開元二十七年追謚為“文宣王”,宋真宗則加謚為“至圣文宣王”,元代武宗時期,對于孔子的封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大成至圣文宣王”,如《至大四年祭告玄圣廟碑》所云:“褒崇侈典,享祀縟儀,自漢唐以下未有若皇元之盛也?!濒斞赶壬f這是“一個闊的可怕的頭銜”。然而真的如此嗎?如果僅從孔子封號的歷史演變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但若橫向比較,便可窺其中奧妙。王葆玹先生說:“李唐奉老子為祖先,兼行三教而以道教為第一,尊崇孔老而以老子居首,如唐玄宗等追號老子為帝而僅封孔子為王,加號老子為'大圣’、而孔子只稱為'圣’?!彼未嗍侨绱?。宋真宗雖然封孔子為“至圣文宣王”,但老子卻是“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趙文坦先生曾撰文指出,元武宗之尊孔,乃出于儒臣閻復之推動,而皇帝本人則是儒學修養(yǎng)最差的。而且當時政治的一大特點即是封爵過濫,此“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尊號便無太多的實質意義了。尤其是蒙古貴族寵信喇嘛教,因此將之與同時的佛教、道教相比,更可見此尊號之輕。 明代立國之初,朱元璋曾罷祀孟子。其原因就是孟子曾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話,被視為“大逆不道”,非臣子所應言。這恰是明代專制統(tǒng)治加強的一個顯著信號。而嘉靖九年的改革孔廟祭祀,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其乃藩王入嗣大統(tǒng),因追崇生父而與當時的士大夫集團矛盾升級,其借改革孔廟祀典,目的即是借機打壓士大夫集團的勢力。 而孔廟從祀制的確立與變化,更直接地體現(xiàn)著儒學內部正統(tǒng)觀的相互爭奪。唐代貞觀年間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配享孔廟,其中多數為漢唐注疏專家。這表明當時所推崇的便是所謂“傳經之儒”。這與當時頒布《五經正義》、崇尚漢唐經學的風氣有天然的聯(lián)系。而宋代,隨著道學的興起,孟子、子思地位升格,顏、曾、思、孟四配開始定型,這無疑是道學道統(tǒng)觀的直接實現(xiàn),說明當時道學大盛,成為了時代風氣,影響到了國家對于孔廟祀典的安排。以至到了明代末葉,崇禎十五年將周敦頤、二程、張載、邵雍、朱熹等六人尊為“先賢”,凌駕于漢唐諸儒之上,使“明道之儒”地位上升。雍正二年及其后的增祀,出現(xiàn)了另一種儒者形象:“經世之儒”。其中的重要人物以諸葛亮、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為代表。 當然,不管是傳經之儒、明道之儒還是經世之儒的進退升降,除了最終由帝王決定之外,還要得到多數儒者的認可。正如清儒胡承諾所云:“從祀之賢,七十子無得而議焉,其余則歷代所損益也。是以進而俎豆,退而黜奪,莫不經眾賢所論,以求眾心所同,而后躋于先圣、先師之側。”而進退的標準在于:是否“有益于天下后世者”。凡“尊王道、傳經義、師法后人,為書佐人主,黜邪說以衛(wèi)道”者,“皆有益于天下后世者也,天下后世所欲得而師之也”。因此,這些儒家要“進而祀之”,目的“非有私于其人”,而以“其道無日不在人心”??梢?,在儒者看來,對于孔子學說和正道經典有所發(fā)明,有所維護,可以教化人心,所謂“扶綱常,淑人心”者,就應當被升入孔廟從祀。 孔廟祭祀制度對于中國精英階層來說,具有較之普通民眾更加重要的意義??讖R,可以說是古代士人的精神家園。歷代王朝對于孔子的褒封和祭祀,切實起到了引導士子、推動文化、弘揚教化等方面的作用??讖R祭祀,之所以能夠存在并延續(xù)兩千年,并非偶然。一方面是孔子及其思想之偉大,對于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具有極大的魅力,成為中國古代士人所普遍推崇的圣人??鬃于A得了精英階層的公認,成為了中國讀書人的宗師和楷模。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孔子成為了讀書人的宗師與楷模,統(tǒng)治者為了取得政治合法性,得到精英階層的廣泛支持,必然要重視和推崇孔子及其孔子之道,而孔廟祭祀則是古代中國尊崇孔子的最為物化和最為直接的方式。 通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淀,孔廟祭祀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 【來源:中國孔廟網;作者:劉續(xù)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