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蜀漢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jīng)濟措施,蜀漢已從夷陵(今湖北宜都)戰(zhàn)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呈現(xiàn)興旺景象。 當時諸葛亮已經(jīng)為出師伐魏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包括派鄧芝出使吳國,勸其與曹魏斷交,再次與蜀國結(jié)盟,取得一個外交上的大勝利;深入南方,七擒孟獲,穩(wěn)定了大后方,為出師伐魏掃除了后顧之憂;制定律法,賞罰嚴明,使蜀國政治清明,統(tǒng)治穩(wěn)定;休養(yǎng)生息,為出師準備了充分的戰(zhàn)略物資。 在這前一年,魏主曹丕病故,曹睿即位,派司馬懿守西涼。諸葛亮巧施反間計,使曹睿罷免了司馬懿的官職。 伐魏時機臻于成熟。諸葛亮決定伐魏,以攻為守。 時年劉禪20歲,諸葛亮46歲。 正文
為什么益州疲弊? 說“益州疲弊”,則是因為: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是聯(lián)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zhàn)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qū),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tǒng)治者也乘機發(fā)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jīng)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主觀方面的有利條件,因此,只有出師伐魏,才能利用有利條件改變不利的處境.。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 讓劉禪意識認清自己的地位,即“主公現(xiàn)在年輕沒有作為,大家忠心輔佐與你并不是承認 誠宜開張圣聽 作為一名管理者非常重要的素質(zhì),即廣泛聽取意見。好的管理者在心理上不可能是極度內(nèi)向的人或極度自負的人,忽視與下屬的意見交流絕對會導致失敗。 恢弘志士之氣 如何帶動團隊士氣,堅強有力的團隊,高昂的士氣是企業(yè)活力的體現(xiàn),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只有士氣高昂,朝氣蓬勃的團隊才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團隊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團隊經(jīng)理人要有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特別是那些負面的情緒的能力。失落、憤怒、大喜、大悲等、這些負面情緒是影響自身能力發(fā)揮、擊倒團隊士氣的殺傷性武器。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 應該如何管理下屬,諸葛亮給劉禪的意見是一視同仁,賞罰分明。關(guān)于賞罰分明的故事。 晉文公打下了衛(wèi)國和曹國,以前逃難時候所受到的那口氣總算出了。大家伙兒全挺痛快。趙衰提醒晉文公,說:“大丈夫有怨報怨,可別忘了有恩報恩哪?!睍x文公可不是忘恩負義的人,雖說他把仇人比恩人記得更清楚些。這會兒聽到趙衰的話,就說:“當然,當然,請問報誰的恩?”趙衰說:“當初主公不是說過嗎,要是您能夠回到晉國的話,必定報答僖大夫的情義。”晉文公急著說:“哎呀,真的,他在哪兒啊,怎么曹國大夫的名單上沒有他呢?”細一追究,才知道僖負羈革了職,這會兒住在北門,做了老百姓了。晉文公立刻下令保護北門。他要報恩,就得像個樣兒。跟著又下了一道挺厲害的命令,說:“不論誰,要是碰了僖家的一根草,就有死罪!”城里留下一部分人馬,他自己回到城外大營里去了。 魏犨和顛頡兩個人聽到了 這道命令,心里挺不服氣。于是,想把僖負羈捉出來殺了。魏犨和顛頡偷偷地跳上屋去,不料屋瓦一塌,人便翻下來,跟著一根大梁壓住魏犨的胸膛。幸好顛頡趕到,才將他救了出去。晉文公知道這件事,認為兩人不聽他的號令,擅自行動,要殺魏犨和顛頡的頭。大臣趙衰覺得不要,便對晉文公說:“他們都立了功,殺了太可惜吧?!?/span> 晉文公說:“功是功,過是過,賞罰必須分明?!彼终f:“魏犨看來是殘廢了,就殺了他吧?!?/span> 趙衰說:“讓我去看看,如果沒有殘廢,還是讓他戴罪立功吧?!壁w衰走后,晉文公便下令殺了顛頡。 魏犨聽說趙衰來看他,便忍著痛楚,爬起來裝著沒什么事的樣子迎接趙衰。趙衰問他覺得怎么樣,魏輩一口咬定說沒什么,說著還施展功夫,跳上屋去又跳下來。趙衰回去報告了晉文公。晉文公說:“他沒殘廢是好事,但他犯法卻不能不辦?!北阆铝罡锶ニ能娐殻兴髯锪⒐?。上下三軍全知道了國君賞罰分明,誰也不敢擅自行動了。
首先,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這些人,正如其所說,都是“志慮忠純,性行淑均”之輩,這些人不見得有多大的天賦,多大的才干,也達不到國士無雙的高度,但是他們非常忠心且性格溫順,顯然對于劉禪這位新晉且天資笨拙的三流管理者來說,這樣的下屬是再好不過的了,倘若劉禪能好好珍惜這些元老忠臣,想必也會有些許作為的。 其次,是諸葛亮給劉禪的關(guān)于和這些他推薦的大臣交流的方式“悉以咨之”,“悉以咨之”也就是什么都去問的意思,雖說管理者應該和下屬多溝通,多交流,多聽取意見,但是如果所有事的處理意見都去詢問下屬的話,身為管理者,何來的威信與尊嚴,沒有絲毫主見,萬事依賴他人的管理者,又怎么能夠帶領團隊成功呢?何況劉禪還是一國之主,皇權(quán)的穩(wěn)固就更顯重要了。 這些諸葛亮想必也是知道的,但是他既然能看清那么多大臣的特點,當然也很清楚劉禪的能力。他可能認為劉禪憑自己的能力肯定什么事都做不成,于是為了防止劉禪犯錯誤,干脆讓他事無巨細都去請教好了,這無疑耽誤了劉禪管理能力的鍛煉。
千叮嚀萬囑咐,要劉禪親賢遠佞。當諸葛亮死后,此時大權(quán)在握的劉禪卻聽信于宦官黃皓。董允死后,與侍中陳祗互為表里,開始參與朝政。陳祗死后,黃皓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quán),并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而自己卻不思進取,“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當然前提是親賢臣,親了佞臣的結(jié)局可就截然相反了。本就根基不穩(wěn)的蜀漢霸業(yè)就這樣在魏國的攻勢下傾覆,而劉禪本人也背了個“樂不思蜀”的罵名,千秋萬世都“扶不起”。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諸葛亮出山前,東漢天下已經(jīng)被各路群雄瓜分殆盡。大的集團有曹操、孫權(quán)、劉表,小的集團有馬騰、韓遂、張魯。以諸葛亮的能力,到其中任何一家打工都會被錄用,但想得到重用卻是不容易。因為才能這東西不能光靠水鏡先生一張嘴,還得看過去的業(yè)績。諸葛亮此前一直隱居隆中,沒做出過任何成績,所以如果他選擇投奔到某家大中型集團,那頂多也就躋身于中下層干部的圈子。這與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的心境還是存在很大距離的。 諸葛亮心系天下,志向高遠。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必然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當時曹操勢力最龐大,但他的陣營中人才濟濟,群英薈萃。諸葛亮如果選擇投奔曹操集團,那么大概率是被埋沒到眾謀士之中,很難得到表現(xiàn)機會,自然也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和荊州集團的老大劉表還是親戚,而且他一直生活在劉表地盤上。即便如此,諸葛亮都沒有到劉表集團打工。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要的不是簡單出仕,而是要直接進入核心圈子,能充分施展自己平生所學,否則他寧愿“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也不會選擇去當一個默默無聞的謀士。
臨崩寄臣以大事,北伐、興復漢室。 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 1、繼承劉備遺志 北伐這幾次戰(zhàn)爭都是在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掌握了兵權(quán),可以這么說,沒有當時的劉備就沒有現(xiàn)在的諸葛亮。諸葛亮做的一切其實就是圍繞劉備前期的一些指導思想來做的。 劉備的理念就是恢復漢朝的統(tǒng)治,關(guān)羽這些大將都是因為劉備的這些口號才跟在了他身邊,當劉備死后,那邊諸葛亮掌握大權(quán)后也必須跟著這個思想一直做下去,這是諸葛亮堅持北化的第一個動機。 2、調(diào)和蜀漢內(nèi)部的矛盾 蜀漢這些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是劉備自己帶的軍隊,稱外來人,客人。一部分是本地人,諸葛亮就利用北伐戰(zhàn)爭慢慢的提升外部人的地位,這樣下來外來人實力就會慢慢壓倒本地人。 3、充分利用現(xiàn)有人才 當諸葛亮接收蜀漢的時候算個爛攤子,人才呢也在慢慢的流失,現(xiàn)在大將要不老去,要不死去,要不走了,如果在等過幾年或者十多年,那個時候拿什么戰(zhàn)爭,連大將都沒有了?,F(xiàn)在魏國已經(jīng)占領了大半個江山了,在不北伐就來不及了。 4、政治正確 在劉備稱帝之前,實際上整個中國還是在漢朝民意之下維持的這么一個統(tǒng)治,但是自從曹丕篡漢之后,這個漢朝整個中原地區(qū)實際上分劃成兩派的,一派忠心曹魏,另一派還是向著大漢朝的子民,所以諸葛亮北伐還是向著民心的。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么十年二十年以后,那么這部分向著大漢朝的子民都老去死去后,再去北伐,就沒有民意支持了,也不能打著當初劉備的口號匡扶漢室。這樣諸葛亮的戰(zhàn)爭就不叫討伐戰(zhàn)爭了,應該叫侵略戰(zhàn)爭了。 5、現(xiàn)實所迫 不攻曹魏,蜀漢必亡。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采取據(jù)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jīng)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fā)展國力,那么漢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占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zhàn)之時有迂回空間,發(fā)動大規(guī)模作戰(zhàn)、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
北伐結(jié)果--不效此次北伐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損失11位大將 話說馬稷失街亭功虧一簣之后,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稷”,除了馬稷,與他一同守街亭的張休和李盛也紛紛被諸葛亮斬首,以正軍法。畢竟他們對于北伐的全盤皆輸,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至于戰(zhàn)神級別的趙云,也因為這場戰(zhàn)役積勞成疾,病死在了回去的路上。要知道,這次帶兵聲東擊西,算得上是趙云戰(zhàn)史上帶兵帶得最多的一次,更何況此時的趙云已經(jīng)垂垂老矣,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進行如此高強度的戰(zhàn)爭活動,所以,在堅持打完人生中的最后一場仗之后,趙云便溘然長逝了。 白壽、劉達、鄧郃、馬玉、丁立、閻芝、陽群這七位大將,則是戰(zhàn)死在第一次北伐的戰(zhàn)場上,他們的死,也都或多或少與馬稷失街亭的大失敗離不開關(guān)系??v觀第一次北伐共折損的十一員大將,幾乎占了整個蜀國當時可用大將的半數(shù)之多,可謂是人才盡失,讓上一次夷陵之戰(zhàn)所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困境雪上加霜。
后續(xù)第一次北伐后,諸葛亮上疏曰:
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tǒng)如前。 諸葛亮雖感可惜,但為嚴肅法度,便斬殺了馬謖、張休及李盛,還奪取了黃襲等人之兵權(quán);陳壽之父是馬謖的參軍,因不勸導馬謖被處以髡刑;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為馬謖求情,被調(diào)回成都。 王平卻因有作進諫而被提拔。 諸葛亮自己仍上書自貶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評,劉禪接納,但仍命諸葛亮以右將軍行丞相事。 趙云亦貶為鎮(zhèn)軍將軍,但被諸葛亮大嘉贊賞他守衛(wèi)之功。 后來,有人曾勸諸葛亮再北伐,但諸葛亮認為要更訓練士卒,令他們忘了失敗之事,才可再行。 孔明第一次北伐,本有望拿下隴右地區(qū),進而威脅關(guān)中;可惜用人不明,乃至街亭失守。倘若街亭未失,孔明全吞隴右,再行屯田,訓練騎兵,同魏國大打拉鋸戰(zhàn),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