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今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有“濕氣”,在長期吃薏米來除濕,其實,除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向下”祛濕,一種是“向上”散濕,薏米具有一定“向下”降濕的效果,而散濕最有效的卻是生姜,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吃。生姜是日常一種食用品,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當今仍有多地百姓作為經(jīng)驗傳承,適用者口含生姜片,就能達到去臭氣的效果,也被古人稱之為“御濕之菜”。我們一起通過一篇文章學習生姜在中藥組方里的真正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干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川谷。《傷寒雜病論》:應用生姜的代表方如生姜半夏湯、半夏厚樸湯。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干姜和生姜一并記錄,是因為兩者同為一品,干姜為生姜曬干而成,生姜是干姜的鮮品,兩者性味相同,功效與治癥稍有差異。由于生姜和干姜均為經(jīng)方常用藥,因此本書分開講解。“干姜,味辛,溫”,生姜與干姜性味相同,辛味可升氣,溫性富含動氣的能量,生姜屬于“升類(陰盛)”,用于治療屬于“陰盛”的水飲證、實寒證、濕證。生姜是日常食用品,口嘗非常辛辣,過多食用就會導致氣血上涌的面紅耳赤,其升散功效很容易被切身感受。生姜的藥用部位是根部,且質(zhì)地重,除了可以升散在表(上焦)的邪氣,還可以將中焦、下焦的邪氣宣發(fā)出來。我們觀察自然界生姜的植株,其地上部分葉子較大,用于吸收太陽能量,而根部除塊根外,幾乎沒有多少根系用于吸收大地能量,其塊根實際上是將植株吸收的大量動氣的能量通過辛味和溫性存儲了起來。生姜的塊根很飽滿,有向周圍“伸展”的性狀,就像即將“爆裂”一樣,這提示其儲存的能量很多。生姜可以升散邪氣,從而治療“陰盛”的實寒證。當今很多地區(qū),還有日常用生姜紅糖水治療外感的習俗。生姜還有一個特性,擅長升散水氣,所以被古人稱之為“御濕之菜”,所以生姜常被古人用于治療屬于“陰盛”的水飲證、濕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錄的干姜治癥生姜均可治療,只是各有所長。水飲內(nèi)停于中焦,正氣向上、向外升散邪氣而出現(xiàn)“胸滿”,病機屬于中焦“陰盛”的水飲證,此時就可以用生姜助正散邪,從而治療胸滿。經(jīng)方中的吳茱萸湯就是重用生姜治療此癥。生姜辛溫升散,可以發(fā)汗解表,所以古人記錄生姜可以“出汗”。病機屬于外邪侵襲的“陰盛”。生姜擅長溫散水飲,所以水飲停于中焦、下焦導致的“腸澼下利”,用生姜可以助正散飲而止利。具有濕證、水飲證并應當治用升散者,病機屬于“陰盛”,此類患者表現(xiàn)為多有“臭汗”,生姜可以助正升散濕或水飲邪氣,所以古人記錄生姜可以“去臭氣”。生姜的這個治癥,當今仍有多地百姓作為經(jīng)驗傳承,適用者口含生姜片,就能達到去臭氣的效果。辛溫的生姜,具有較強的升散水濕邪氣的功效,因此對此類病機下導致的精神、情志類疾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古人認為其可以“通神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錄的其他治癥,符合病機者,應用生姜亦可取效,但更適合用干姜治療。生姜半夏湯由生姜與半夏兩味藥組成。其中生姜辛溫、半夏辛平,均為擅長治療中焦水飲證的藥物,兩藥合用屬于辛溫升法,可以治療“陰盛”的水飲證。水飲停于中焦,正氣欲向上、向外驅(qū)散之,所以出現(xiàn)了“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的癥狀,此時用辛溫升散的生姜與半夏配伍,助正祛邪,則邪去癥已。半夏厚樸湯為重用生姜的一張經(jīng)方,方中生姜用量為五兩,全方由生姜、半夏、厚樸、紫蘇葉、茯苓組成。此方中厚樸苦溫,屬于降中有升,其他藥物均為升法,全方屬于辛溫升法,用于治療陰盛證,包含了實寒證與水飲證。表有外邪,兼以中焦有水飲,正氣均欲升散祛除之,就容易出現(xiàn)“咽中如有炙臠”的癥狀,還容易出現(xiàn)咳喘等常見癥狀,治用紫蘇葉、生姜升散外邪,半夏、生姜、厚樸、茯苓配伍,辛溫升散中焦水飲,則邪去正安癥已。半夏厚樸湯的脈證以左手寸部、關(guān)部出現(xiàn)太過脈為特征。 文章轉(zhuǎn)自:古真書院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