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曾是與中國毗鄰的一個王國,它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北部和東部分別與中國西藏崗巴、亞東地區(qū)接壤,西與尼泊爾為鄰,東南與不丹為界,南為印度。錫金境內(nèi)東、北、西高山環(huán)繞猶如馬蹄形,境內(nèi)多山少川,提斯塔河(藏曲大河、蒂斯達河)貫穿北南是錫金的母親河,水力資源豐富,擁有大小水電站巧個。山中谷地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適應(yīng)農(nóng)業(yè)種植,南部曾以“米之鄉(xiāng)"著稱。工國面積7096平方公里,首都甘托克,人口60余萬,主要以尼泊爾、錫金、雷布查人為主。國人主要信仰紅教、印度教和喇嘛教,國旗為白色鑲紅色寬邊,旗面中間鑲有佛教法輪,象征世間萬物輪轉(zhuǎn)相傳繁榮。 處在大國中間的尼泊爾、錫金、不丹,錫金最小,僅是尼泊爾、不丹一個省的面積。自古以來就曾不斷地遭受尼泊爾、不丹、英印政府的欺凌。對于印度來說,錫金是通往西藏腹地最便捷的戰(zhàn)略要地。印度東部與中國藏南為鄰,西部則與西藏的阿里地區(qū)為界,東西兩側(cè)進入西藏腹地繞遠不便,只有中間錫金工國是進入西藏腹地的便捷通道。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錫金曾兩次侵入西藏腹地,給西藏造成了重大破壞。印度獨立后始終覬覦錫金王國。 錫金并不是在世界地圖上難以找到的王國,它比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島國要大得多,比亞洲的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還要大,但錫金王國一夜間消失了。1975年4月14日,錫金宣布王國解體,成為印度的一個邦。錫金王國的消失是那樣的平靜,西方媒體竟然啞然無聲,似乎錫金王國從來沒有存在過,豈不知該王國已有330余年的歷史。1982年,錫金第13 世國王旺楚克在美國登基,譴責印度吞并錫金是非法的,但他的呼聲沒人理睬。錫金王國這個地緣政治的產(chǎn)物,是怎樣興盛,又是如何衰亡的呢? 一、 雷布查人 早期的藏族移民稱錫金為“哲孟雄''(藏文譯音),意為“產(chǎn)米地" 或“稻米之谷",尼泊爾人移居此地后稱“新地方"。最早居住在錫金這塊土地上的是雷布查人,他們自稱絨巴人,亦稱隆人,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該族無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早期崇拜多神薩滿教,后因菩提亞人的影響信仰“紅教"?,F(xiàn)在生活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雷布查人,主要分布在錫金和不丹的西部、尼泊爾的東部及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地區(qū),約有 4.6萬人。雷布查人主張一夫一妻制,盛行買賣婚姻,但有的家庭已婚男子可以邀請年輕的未婚兄弟與他同住,普遍存在一妻多夫的現(xiàn)象,個別家庭一夫多妻。雷布查人過去以狩獵和采集為主,現(xiàn)在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和牧業(yè),家庭財產(chǎn)按父系繼承,動產(chǎn)由諸子平分,不動產(chǎn)歸長子,有些偏僻地區(qū)還處于原始氏族中。 7世紀,松贊干布統(tǒng)一了西藏建立起吐蕃王朝,將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錫金納于吐蕃王朝的領(lǐng)地。此后,在1200年中,錫金始終是西藏的一部分。 二、西藏移民的王國 大約在10世紀以前,藏傳佛教康巴地域產(chǎn)生了寧瑪派,該派的僧侶喜歡戴小紅帽,人們習慣稱其為“紅教"。寧瑪派的僧侶一般分為兩類,類是“阿巴"(念咒的人),另一類是重視學(xué)習佛教經(jīng)典的人。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許多教派看不起寧瑪派,尤其是寧瑪派念咒的人。他們認為“阿巴"不學(xué)佛教經(jīng)典理論,只會作法念咒混跡社會。也許是寧瑪派受到了歧視,西藏康巴地域信仰“紅教"的菩提亞人陸續(xù)遷移到錫金。由此,“紅教”隨著菩提亞人的遷入在錫金落戶。 遷移到錫金的菩提亞人與原居民雷布查人能夠相融合,是因為他們有許多相同之處,都屬于蒙古人種南亞類,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他們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的買賣婚姻觀也相同,此時的錫金已形成了原始部落。 1642年,在遷入錫金的菩提亞人中有一位貴族叫古魯.塔希。數(shù)十年后,古魯,塔希的重孫蓬楚格,納姆加爾,在錫金建立了納姆加爾王國,蓬楚格、納姆加爾成為哲孟雄的第一代國王。菩提亞人主宰錫金后,“紅教" 也就成為錫金的國教,并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將首都建在甘托克,把全國劃分若干沙古(相當于縣)加強統(tǒng)治。 錫金納姆加爾王國建立時,中國的明王朝已走向了末路,但明王朝在建立之初,就承接了元王朝的疆域,將西藏包括錫金納人中國版圖。明王朝曾在西藏設(shè)立“烏思藏都司" 管轄西藏的所有行政事務(wù)。清朝統(tǒng)一中國后,西藏成為清王朝的一個區(qū)。清王朝雖然承認西藏南邊的錫金、不丹是獨立的王國,但他們都是在西藏直接呵護下,屬于清王朝的藩屬國。尤其在宗教方面,錫金和不丹的藏傳佛教徒自古以來就把西藏某些寺廟當作宗主。他們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都始終依賴于西藏,并認可大清王朝為宗主國。 18世紀初,錫金第三代國王查多爾.納姆加爾建造了佩瑪揚策寺(現(xiàn)今的大寺),為“紅教"的傳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如此,錫金宗教只是寧瑪派的一個分支,錫金境內(nèi)的寺廟,都受西藏寧瑪派多吉扎、敏珠林、白玉等寺廟的管轄。 因為寧瑪派僧人注重密宗,輕視顯宗,無正規(guī)的學(xué)經(jīng)制度,并可以娶妻生子從事生產(chǎn)勞動,實行師徒、父子傳承。所以其教派比較分散,沒有像其他教派那樣同地方勢力密切結(jié)合,形成強有力的教派集團勢力。山此,錫金納姆加爾王國缺乏強有力的領(lǐng)導(dǎo),經(jīng)常遭到鄰國的侵擾。 18世紀,七世達賴喇嘛時期,不丹從東邊侵入錫金。山于清王朝駐藏大臣的十涉,錫金納姆加爾王國才得以延續(xù)下來。1788年,也就是乾隆53年尼泊爾的廓爾喀人侵入錫金,占領(lǐng)泰萊、莫蘭西地區(qū)。錫金國王逃到錫金與不丹之間西藏熱日宗的春丕谷(今西藏亞東縣)避難,作為宗主的七世達賴喇嘛將春丕谷賜予錫金國王使用。廓爾喀大軍在侵占錫金的同時進犯西藏,奪取了后藏的濟嚨、聶拉木,隨后進攻宗喀直接威脅后藏首府扎什倫布寺。清廷派出的援藏大軍還沒有到達后藏時,后藏的高僧仲巴呼圖克圖便與廓爾喀人私下和談,每年給廓爾喀人300個元寶,合白銀1.5萬兩,廓爾喀人方可退兵。1790年,因后藏沒有兌現(xiàn)300個元寶的承諾,尼泊爾第二次派兵進犯后藏,迅速占領(lǐng)了聶拉木、定日、薩迦、濟嚨等地,并將扎什倫布寺洗劫一空。 同年1 1月,乾隆皇帝任命??蛋矠榇髮④?,海藍察為參贊大臣率1.7萬清廷大軍將廓爾喀侵略軍趕出后藏。隨后清軍勢如破竹般地攻入尼泊爾境內(nèi),尼泊爾國王拉特納巴都爾在兵臨城下的關(guān)鍵時刻向清軍投降。不僅退還了所侵奪的財物,還廢除了索要300個元寶的協(xié)議,并簽下了永不犯藏,定期向清廷納貢稱臣的和約,從而成為清王朝的藩屬。清廷在征服尼泊爾廓爾喀人的同時,錫金也獲得了解放。不過,錫金提斯塔河(藏曲大河、蒂斯達河)谷地以東的土地仍然被不丹侵占,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土地還被尼泊爾占據(jù)著。 三、中錫勘定邊界 清廷平定了尼泊爾廓爾喀人的侵擾后,于1793年勘定了中尼、中錫邊界,并于第二年設(shè)立了鄂博(界樁)。中、錫、尼邊界的擢拉山卡隘是三國的分界點,擢拉山卡隘以西為中尼邊界,以東為中錫邊界。擢拉山是藏文的譯音,意為橫山,位于北緯27度08 ',東經(jīng)87度03 ',海拔5700 多米。 當時,清廷與錫金勘定邊界是從擢拉山口由西往東開始的?!缎l(wèi)藏通志》卷二疆域西界中記載的具體走向是:“至波底山頂設(shè)立鄂博(界樁),此內(nèi)為西藏境,此外為哲孟雄境。又自定結(jié)至薩熱喀山頂、臥龍支達山頂(車不達拉山口)、羊馬山頂設(shè)立鄂博,此內(nèi)為西藏境,此外為哲孟雄境。又自干壩(縣名崗巴)至洛納山頂、丈結(jié)山頂、雅納山頂設(shè)立鄂博,此內(nèi)為西藏境,此外為哲孟雄境。又自帕克哩至支莫山頂、藏猛谷山頂(海拔1 7310英尺,亞東與錫金的交界處)、日納宗官寨設(shè)立鄂博,此內(nèi)為西藏境,此外為哲孟雄境、布魯克巴二部落境。 1788年,七世達賴喇嘛曾將春丕谷賜予錫金納姆加爾國王。在此次劃界時,清廷否定了七世達賴喇嘛的個人行為,將熱日宗春不谷又重新明確地劃在中國西藏境內(nèi),但允許納姆加爾工宮人員到春丕谷度假。由此表明,清工朝對西藏擁有絕對的管轄權(quán)。 乾隆時期所勘定的中錫邊界,在當時雙方是比較滿意的,以后也基本保持了邊境穩(wěn)定。1848年,錫金曾經(jīng)提出管理雅納山頂、支木山頂、順小河一帶藏猛谷、日納官寨迤北四處隘口,道光皇帝沒有同意。 四、英國侵占錫金 19世紀的中國,清王朝已走向袁落。對于南業(yè)的尼泊爾、錫金、不丹來說,他們雖然是清王朝的藩屬國,但清廷已鞭長莫及將其邊緣化。這時的南亞次大陸印度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在印度站穩(wěn)腳跟后,便把魔爪伸向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小國。 1814年1 1月,英國借口尼泊爾人殺死英國士兵為由,向尼泊爾宣戰(zhàn)。英國為了形成對尼泊爾的包圍,借道錫金進攻尼泊爾。錫金和英國達成同盟協(xié)議,英國除了為錫金提供軍援外,還要在英國征服了尼泊爾后,將尼泊爾侵占錫金提斯塔河(蒂斯達河)谷地西側(cè)的泰萊、莫蘭西還給錫金。英國和尼泊爾戰(zhàn)爭呈對峙狀態(tài)時,英國軍隊精疲力竭,尼泊爾工國無力再抵抗,雙方在加德滿都城外簽訂了英尼《塞哥里條約》。條約規(guī)定,尼泊爾將原錫金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泰萊、莫苧西的土地,割讓給英國東印度公司,尼泊爾和錫金的爭議山英國仲裁。錫金不僅沒有收回失去的土地,王國的主權(quán)反而被英國人剝奪。面對失信的英國人,錫金王國楚格普德國王極力向英國人索要土地。 1817年,英國和錫金簽訂了《梯塔業(yè)條約》。英國東印度公司雖然歸還了提斯塔河以西泰萊、莫蘭西的土地,但條件是錫金與尼泊爾發(fā)生矛盾時,必須由英國人裁決。經(jīng)過英、錫、尼三國的一番較量,英國基本達到了控制錫金制衡尼泊爾的目的,為將來侵入西藏鋪下了跳板巧取大吉嶺。 1826年,錫金王國的菩提亞人與雷布查人發(fā)生沖突,尼泊爾趁機插手錫金事務(wù),支持雷布查人反叛納姆加爾王國。1827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駐錫金專員坎貝爾便趁錫金危難之時,出爾反爾地否認歸還給錫金的土地。 1835年,錫金國工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向英國東印度公司求助。英國再次趁火打劫提出索要鴝金南部的大吉嶺。企圖控制大吉嶺打通孟加拉通往西藏春不谷(亞東縣)的通道,并以此連接尼泊爾和不丹。西藏春不谷早就是英國人覬覦的避暑勝地,當英國人獅子大開口地索要大吉嶺時,錫金國工楚格普德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 詭計多端的英國人故伎重演,欲擒故縱地說,如果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轄大吉嶺,那里的雷布查人就不會反叛騷擾王國。錫金國王提出,如果英印政府把盜竊錫金國庫的罪犯從印度抓住遣返,并歸還錫金以前的領(lǐng)土德巴岡,錫金可以轉(zhuǎn)讓大吉嶺。隨后,楚格普德國王特令部屬,只要英國人遣返了罪犯,歸還了德巴岡領(lǐng)土,就可以將國工的手諭交給英國人。而負責此項工作的英國外交官勞埃德,則從宮廷內(nèi)騙取了楚格普德國王的手諭,回到印度向總督謊報錫金國王無條件轉(zhuǎn)讓大吉嶺,閉口不談楚格普德國王所提的兩個條件。隨后英印軍隊開進大吉嶺,并宣稱大吉嶺是雷布查人的土地,與納姆加爾工國無關(guān)。英國人的欺詐行為遭到錫金王國的強烈反對,于是錫金便在大吉嶺設(shè)置各種關(guān)卡,阻止大吉嶺的對外貿(mào)易。英國人這才感到他們原本設(shè)想的貿(mào)易通道,沒有錫金的合作很難實施。 1841年,英國人以武力訛詐相威脅,以出資租借大吉嶺為誘惑,與錫金國王談判。經(jīng)過討價還價,錫金同意英國以3000盧比,逐年增至6000 盧比的年租金,將大吉嶺租給英國。 大吉嶺租給英國后,負責大吉嶺的英國人坎貝爾組織遷移了大量的尼泊爾人,同時還引誘錫金眾多的農(nóng)奴涌向大吉嶺,山此動搖了錫金傳統(tǒng)的農(nóng)奴制,打破了錫金貴族及寺院對貿(mào)易的壟斷,減少了錫金王國的稅收。為了控制錫金,英國減少了錫金王宮人員到春丕谷(今亞東縣)的活動,使錫金逐漸減少與西藏的聯(lián)系,以便切斷錫金與西藏乃至清王朝的藩屬關(guān)系。 名存實亡 英國在開發(fā)大吉嶺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石灰材料,錫金境內(nèi)則有豐富的石灰礦藏。英國隨意蠻橫地開采錫金境內(nèi)的石灰礦,引起錫金王國的不滿。另外,英國還拒絕了錫金王國要求遣返逃奴的事宜,致使英錫之間的矛盾逐漸惡化。 1849年,英國駐大吉嶺官員坎貝爾和植物學(xué)家霍克非法進入錫金境內(nèi),被錫金抓住后關(guān)押了一個半月。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此為借口,占領(lǐng)了錫金提斯塔河(蒂斯達河)以西泰萊、莫蘭西地區(qū),并拒絕支付大吉嶺的租金。錫金則以阻止英印商人進人錫金加以報復(fù)。此事使本來就惡化的英錫關(guān)系雪上加霜,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fā)。但此時英國在印度已危機四伏,印度的民族大起義幾乎把英國人趕出印度,英國已無暇顧及與錫金之間的矛盾。英國平息了印度民族大起義后,不等恢復(fù)元氣,便把魔掌迅速伸向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小國,實施其北進戰(zhàn)略。 1860年,錫金總理大臣別墅卓尼爾逮捕了大吉嶺的親英分子。同年1 1月,一小股英印軍侵入錫金,被錫金擊敗。1861年2月,英軍2600人再次侵入錫金并占領(lǐng)了首府托姆龍,別墅卓尼爾流亡到西藏定結(jié)縣。此時,清王朝己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錫金國王派人向清廷駐藏大臣求救時,駐藏大臣己無能為力,放棄了宗主國應(yīng)盡的責任。致使英軍輕易地占領(lǐng)了錫金,逼迫錫金國王簽訂了《英錫條約》。 該條約規(guī)定泰萊、莫蘭西正式劃歸英國;不準別墅卓尼爾及其嫡系親屬在錫金王國中任職;英國的貨物進入錫金不準征稅;錫金的對外事務(wù)由英國處理;英國軍隊可自由地進出錫金;限制錫金王宮人員在西藏春不谷(今亞東縣)居??;允許英印政府修筑一條經(jīng)過錫金到春不谷的公路等等。英軍占領(lǐng)錫金后還扶持了言聽計從的親英首相柴布喇嘛,為以后錫金亡國埋下了隱患。遺憾的是《英錫條約》的簽訂,清王朝的駐藏大臣竟然一無所知,致使清王朝悄然地失去了宗主國的地位。 英國的殖民政策,逐漸地激怒了不甘做亡國奴的錫金國王圖托布。 1886年,圖托布在春丕谷(今亞東縣)與清廷官員會晤時表示愿脫離英印殖民統(tǒng)治,回到清王朝西藏的懷抱中。春丕谷會晤后,清廷才感到失去藩屬國錫金的重要性為了防止英軍入侵,同年藏軍第二團在錫金通往春不谷之間的隆吐山處設(shè)立了軍事關(guān)卡,開始對英軍設(shè)防。西藏宗教界還特制了一尊護法神像,山乃窮寺活佛和八名法師護送到隆吐山藏軍營內(nèi)安放,以提高士氣。 英國得知圖托布在春不谷與清廷官員會晤的消息后惱羞成怒,派兵逮捕了國王圖托布及有關(guān)王室成員并將其軟禁流放。隨后,英國成立了以英國人克勞德干為主席,柴布喇嘛、康薩迪萬等親英分子為成員的傀儡政府機構(gòu)。克勞德干的新政府瓜分了國工和反對英殖民統(tǒng)治者的土地和財產(chǎn),并從尼泊爾向錫金大量遷移廓爾喀人,從而改變錫金的居民結(jié)構(gòu),清除錫金王國的影響。后來錫金國王圖托布被釋放回到工宮,但他幾乎一無所有,每月只能拿到1000盧比來維持生活,國王完全成了傀儡,王儲的選擇也得山英國人決定。英國完成了對錫金的殖民統(tǒng)治后,便準備入侵西藏。 五、英國改變中錫邊界 藏軍在隆吐山設(shè)防,被英國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886年12月,英國公使華爾身到清廷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指責藏軍設(shè)防影響了通商,并要求清廷將隆吐山的藏軍撤離。對此,清廷既沒有撤離藏軍又沒有加強防守。 1888年3月,英駐錫金統(tǒng)領(lǐng)克拉哈瑪率兩千余名英軍悍然進犯西藏與錫金邊境地帶的隆吐山。武器落后兵力薄弱的藏軍不堪一擊,敗退到帕里一線。清廷革除了駐藏大臣文碩的職務(wù),重新任命升泰為駐藏大臣。,1889年,昏庸無能的清廷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竟然讓英國人赫德,推薦其弟赫政以駐藏大翻譯的身份簽訂了中英藏錫邊界條約。7月10日,赫政從西藏亞東地區(qū)致電赫德說:“錫金與西藏交界仍照舊,即是西藏莫竹河與錫金梯斯塔河中間最高之一帶峰嶺,唥北之水向入莫竹等河,嶺南之水向入梯斯塔河,自分水一帶高嶺之中歧分處起始界限之。"赫政簽訂的邊界條約并不像他所說的那樣,錫金與西藏交界仍按照以前乾隆時期勘定的界限劃界,而是默許英國越過舊界以分水嶺為界,從而使中國西藏失去了一片土地。 1890年7月,中英在倫敦互換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該條約第一款按照英國人的要求,錫金與西藏的邊界從西藏的莫竹河與錫金的提斯塔河(藏曲大河、蒂斯達河)中間一帶的峰嶺分界。即“藏哲之界(西藏與錫金的邊界),以自布坦(不丹)交界之支莫摯山起,至廓爾喀邊界止;分哲屬(錫金)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諸小河,藏屬莫竹及近北流諸小河分水流之一帶山頂,為界"。。當時駐藏大臣升泰竟然向清廷匯報“奴才承辦邊務(wù),亦未希冀了事,稍將舊界退讓一步”。并大言不慚地說“仍與乾隆59年奏設(shè)各鄂博及光緒2年續(xù)設(shè)鄂博均屬相符"。升泰的謊言,被以后發(fā)生的邊界糾紛戳穿。英國人在寫以分水嶺為界時,為了掩蓋侵占中國西藏領(lǐng)土的事實,特別強調(diào)不要寫舊界的山名。1902年,英國駐錫金官員惠德帶領(lǐng)百余名英軍越過中錫邊境舊界,進入西藏崗巴宗占據(jù)了甲崗和納金隘卡。 1900年5月,惠德又帶200多名英軍越過舊界在崗巴宗地域占據(jù)了一塊土地。當時英軍越過舊界時,藏軍還在舊界某關(guān)隘守衛(wèi),認為英軍入侵了藏地曾將情況上報。此事說明英國通過《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割占了中國西藏領(lǐng)土,其目的就是為侵略西藏打好基礎(chǔ)。后來,英國人發(fā)現(xiàn)叢崗巴侵藏不如從春丕谷(今亞東縣)侵人西藏更便利,于是將崗巴宗邊境的英軍撤到則里拉山口,以便伺機隨時侵藏。 1903年12月,英國自食其言,拋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第三款“中英兩國互允以第一款所定之界線為準,由兩國遵守,并使兩邊各無犯越之事" 的約束。白萬余英軍在榮赫鵬的率領(lǐng)下再次從錫金越過則里拉山口侵人西藏,500多藏軍在抵抗中陣亡。英軍洗劫了江孜,攻人拉薩。腐敗沒落的清王朝與英國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拉薩條約》,致使英國在西藏獲得了某貿(mào)易特權(quán)。 六、印度的“錫金上邦" 20世紀30年代,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此起彼伏。為此,英印政府通過了《印度政府法草案》。這部《印度政府法草案》將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土邦,它為印度兼并錫金奠定了法理基礎(chǔ)。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世界人民反對殖民統(tǒng)治要求獨立的浪潮風起云涌,飽受殖民統(tǒng)治的印度和世界其他被殖民主義統(tǒng)治的國家一致要求獨立解放。面對世界大好的革命形勢,英國將結(jié)束在南亞次大陸的殖民統(tǒng)治。這期間,錫金國王塔西向英印政府國務(wù)秘書勞倫斯致函陳述。錫金雖然被《印度政府法草案》規(guī)定為印度的一個土邦,但錫金以前始終是一個獨立的工國無論從政治、經(jīng)濟還是宗教文化,錫金與印度比較疏遠,而與中國西藏聯(lián)系更為密切,希望英國聽取錫金的呼聲,使錫金獲得獨立。 然而,時任印度總督的蒙巴頓卻將錫金國王的要求置之不理。在英國行將撤出印度之前,錫金國王塔西再次向蒙巴頓遞交了一份信函要求英國在撤離印度之前將大吉嶺和泰萊、莫蘭西地區(qū)還給錫金。塔西國王的要求并不過分,既然英國人能把侵占印度的領(lǐng)土歸還給印度,為什么不能把侵占金的領(lǐng)土歸還錫金?急于脫身的英國人沒有把錫金的要求放在眼里,而是將錫金問題完全推給印度解決。對于印度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1947年7月,即將退出印度的蒙巴頓對錫金問題做出了決定。鑒于錫金與印度的政治關(guān)系,錫金的外交事宜山印度外交部控制,印度繼續(xù)在錫金派駐官員。為此錫金多次申明他們與印度無關(guān),希望脫離印度獲得獨立。但蒙巴頓始終堅持,這是對錫金特殊地位,特殊情況的特殊處理。因此,錫金未能獲得獨立。 剛剛獲得獨立的印度,始終覬覦南亞小國錫金。時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曾設(shè)想著在南亞建立大印度聯(lián)邦,他在《印度的發(fā)現(xiàn)》中寫道:“因為小的民族國家是注定要滅亡的。它可能作為文化上的自治地區(qū)而茍延殘喘,但是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單位。 尼赫魯?shù)拇笥《嚷?lián)邦無非是英國殖民主義擴張的翻版,這位從英國殖民時期成長起來的強人,具有比英國人更強的擴張理念和欲望。 尼赫魯曾設(shè)想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從西至東劃定印度的防務(wù)線,即所謂的約翰遜線、阿伊達線、麥克馬洪線,將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阿薩姆劃入印度的勢力范圍。將這些小國和地區(qū)變成印度的附屬,或?qū)⑵浼娌⒊蔀橛《鹊囊粋€土邦。然后唆使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把西藏作為中印之間的“緩沖國"。尼赫魯?shù)拇笥《嚷?lián)邦至今仍然是中印邊界談判的重大障礙。 英國人離開南亞次大陸后,印度匆忙地組織錫金的外來民族加入國大黨,開始反對錫金王國的封建統(tǒng)治。當錫金出現(xiàn)了所謂的民主運動時,印度便借口以防止動亂和流血為名趁機派兵進駐錫金,使錫金王國完全成為印度的附屬。 面對國際輿論,印度吞并錫金是循序漸進的,而且還制定了法理依據(jù)。 1950年12月5日,印度同錫金簽訂了《印度錫金和平條約》,從法理上將錫金變成印度的“保護國",印度完全控制了錫金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一切大權(quán)。1973年4月,印度唆使親印分子制造了動亂。于是,印度借口出兵對錫金實施了軍事占領(lǐng),軟禁了國王帕爾頓。1974年6月20日,印度控制下的錫金議會擬定了錫金憲法,憲法規(guī)定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是錫金的政府首腦、議會議長。 同年9月,印度《憲法修正案》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聯(lián)系邦”。1975年4月,印度解散了錫金王國的宮廷衛(wèi)隊并通過決議廢黜了國王,舉行了所謂的“全民投票",正式把錫金變成印度直轄的土邦??墒?,錫金第13世國王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仍在美國紐約,以他的“星星之滅",為錫金獨立竭盡全力地奔走呼號。值得一提的是,在錫金這塊戰(zhàn)略要地上,印度派駐了兩個整編山地師,這不僅割斷了尼泊爾與不丹的聯(lián)系,還切斷了中國與孟加拉國的交往,虎視眈眈地窺視著中國西藏。2003年,印度政府首次明確承認,西藏自治區(qū)是中國領(lǐng)土的一部分,我國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quán)。此后錫金流亡政府不被任何國家政府承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