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月餅 立秋過了,中秋就不遠了。到了中秋,月餅成了繞不開的話題。北宋蘇軾有《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代袁景瀾有《詠月餅》:“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到了近代施景琛有《中秋詞》:“餅兒圓與月兒如,更兆嘉祥食有余”。我更回味的是童年吃的月餅,仿佛童年的月餅香味還在故鄉(xiāng)的風(fēng)里彌散,肚子里的饞蟲勾起活躍的經(jīng)緯,記憶里的甜蜜織成溫馨的錦緞。 我的故鄉(xiāng)中秋節(jié)向長輩送月餅的習(xí)俗一直沿襲至今。在我童年的時候,每到中秋節(jié),爸爸讓我去給外婆送月餅。在中秋節(jié)前幾天,爸爸去村里的小店買兩包月餅,一包給奶奶,一包給外婆。 在我小的時侯媽媽請瞎先生為我算過命,瞎先生說我命里嘴饞。給奶奶的月餅,大多也是被我偷吃過。奶奶把爸爸孝敬的月餅放在竹籃子里,高高的吊在屋梁上。我經(jīng)不起那滿屋沁人心脾月餅香的誘惑,偷偷地挪來一張小桌子,在小桌子上再疊一張長凳,搖搖晃晃地站上去,我的手剛好能伸進籃子夠著月餅。每次只敢掰像指甲蓋那么大的一小塊,捏在手心迅速地下來,清理完“作案”現(xiàn)場,一溜煙地跑到屋后的竹林里躲著哥哥姐姐,把月餅含嘴里慢慢地吃下,再把手心里月餅碎片吸進嘴里。后來我離開家鄉(xiāng)在外地工作,有一年中秋節(jié)回鄉(xiāng),奶奶說我小時候偷月餅吃,奶奶一切都看在眼里,講著講著奶奶慈祥的笑容燦爛起來,問我還想吃嗎?“現(xiàn)在月餅不值錢了,你不用偷著吃了”。每每想到這兒,我的淚水就會在眼眶里打轉(zhuǎn),等我們走過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過上幸福生活的時候,奶奶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在中秋節(jié)看到奶奶。 我在中秋節(jié)上午去外婆家。我的故鄉(xiāng)是江南水鄉(xiāng),因到外婆家行船走水路最近,站在老屋的樓上可以遠遠地望見外婆家。小小的木船,一個成人可以把它背在肩上轉(zhuǎn)移到池塘里。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就學(xué)會了獨自撐船,常常是撐一葉小舟去外婆家。如白居易在《池上》描述那樣:“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外婆早早地就在屋后河邊的碼頭等我了,我使出吃奶的力將小船沖上碼頭邊岸灘擱住,拎著小竹籃,跳上岸,被外婆一把拽住,“小娃呀,怎么一個人撐船來”?!拔視斡荆也慌隆?,陪著外婆邊走邊說。我是外婆最小的外孫,特別寵我。在我午后回家的時候,外婆給我的小竹籃塞滿了菱角。對外婆的印象漸漸淡漠了,最后一次看見外婆是那年冬季的一個雨天,外婆把布鞋拿在手里,佝著腰赤腳走來的。 中秋節(jié)的晚上是全家一起吃月餅的時光。一家人圍坐在八仙桌旁,等著奶奶拿出月餅。奶奶的月餅,有爸爸買的,也有姑姑們買的。本地月餅,土的掉碴,鄉(xiāng)味最濃;外埠月餅,圓潤厚重,多分實惠,也有花樣,顯著洋派。奶奶謹慎地爬上木梯,從竹籃里摸出一包。打開包裝時,小心翼翼地捧著月餅,攤在桌子上。月餅上蓋有圓形的紅印戳,像是點綴的一朵花。那時根本舍不得一人一只月餅,媽媽先用菜刀將月餅按人數(shù)切成小塊,再分給我們吃。那一小塊有被我掰過的少了一角,奶奶留給自己。我拿著一小塊月餅,一點一點吃下去。那酥酥的、甜甜的味道需要閉目細細品嘗。童年時艱辛,家家戶戶為生計奔波,全無賞月那份閑情逸致。 童年時的月餅很樸素,生活也一樣樸素。它們和我的親人一起,靜靜地守護著那些平淡的日子?,F(xiàn)在的月餅品種繁多,只是在華麗的包裝下,我再也找不到那份原有的純真。 插圖/網(wǎng)絡(luò) 作者簡介 郭志松,1965年9月生于江蘇溧陽,1984年入伍,2003年轉(zhuǎn)地方工作。工作之余,常有即興之作,擅長于抒發(fā)生產(chǎn)一線勞動者的感情。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無 之 文學(xué)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北京盈理律師事務(wù)所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審校:嚴圣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