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師生成果選登丨肖愛民:《遼朝皇帝尊號的特點及遼人重視尊號原因探析》

 行者aw7sg93q3w 2022-09-08 發(fā)布于遼寧

圖片

肖愛民

作者簡介:歷史學博士,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遼金史、北方民族史研究。

摘要:遼朝皇帝從耶律阿保機建國伊始就有尊號,結合典籍和碑刻的記載發(fā)現(xiàn),遼朝早期諸帝是舉行柴冊禮后上尊號的,而景宗以后諸帝是依漢制即位時便上尊號的。諸帝上尊號的時間多數(shù)選擇在冬季,在上尊號的同時,基本上都進行改元,宣布大赦。相對于謚號和廟號,遼人較為重視尊號。圣宗以后的尊號中都有“孝”和“天”字,前者反映了遼中期以后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后者反映了“神道設教”、君權神授的政治內涵。遼人之所以重視尊號,是因為繼承了自匈奴以來古代北方草原行國君主可汗(單于)稱號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

關鍵詞:遼朝;皇帝尊號;特點;孝;天

自秦王嬴政稱“始皇帝”,“皇帝”便開始成為中原歷代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实鄣摹白鹛枴?,又稱“徽號”,是臣僚為皇帝所上的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一種特殊稱號,一般認為皇帝“上尊號,事始于開元元年”,即開始于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由契丹人于10世紀初在中國北方建立的遼朝,其皇帝也有尊號。目前學界對遼朝太祖、太宗、圣宗和興宗的尊號及諸帝尊號中帶有“天”字的政治內涵等已經進行過探討,但從整體上對遼朝諸帝的尊號及特點尚無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就此問題進行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一、遼朝皇帝尊號概況

遼朝從開國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至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共有9位皇帝在位,都擁有尊號。下面就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同時代宋人和遼代碑刻中的記載,按照在位的先后順序,分別對這9位皇帝的尊號進行概述,并對一些含糊不清或有歧義的皇帝尊號進行簡單考證。

1.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尊號:天皇帝(天皇王)、天圣大明天皇帝
“天皇帝”是阿保機在《遼史》中的第一個尊號,唐天祐四年(907年)正月,“燔柴告天”即位時,由群臣所上。此尊號在宋人的典籍《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契丹國志》《東都事略》中均作“天皇王”,《資治通鑒》引《漢高祖實錄》《唐余錄》亦作“天皇王”,《文獻通考》中也載:“乃僭稱皇帝,自號'天皇王'?!贝恕疤旎实邸被颉疤旎释酢睉撌瞧醯ふZ“天可汗”的漢語意譯。這說明在唐朝滅亡的同一年,阿保機按照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在北方松漠草原取代遙輦氏稱汗建國。
“大圣大明天皇帝”是阿保機于神冊元年(916年)二月,在龍化州(今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福巨古城)按照中原漢制建元稱帝時,由群臣所上的尊號。此尊號是在原來“天皇帝”的基礎上,再加“大圣大明”而成的。因此,從遼朝契丹、奚等游牧民族的角度來看,阿保機是他們的“大圣大明天可汗”;從遼朝漢族人等農耕民族的角度來看,阿保機是他們的“大圣大明天皇帝”。故契丹皇帝是遼朝境內番漢各族的“共主”。
在遼代碑刻中,以尊號“天皇帝”“大圣皇帝”“大圣天皇帝”稱阿保機最為常見,如《陳萬墓志》、《駙馬贈衛(wèi)國王沙姑墓志》、《耿崇美墓志》、《李內貞墓志》、《耶律琮神道碑》、《張正嵩墓志》、《耶律宗愿墓志》、《王敦裕墓志》、《蕭孝恭墓志》、《耶律智先墓志》、《高澤墓志》妙、《創(chuàng)建靜安寺碑銘》和《耶律慶嗣墓志》等。
這里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注意,即興宗于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九月,放棄阿保機原來的謚號中“升天”“圣元”詞不用,而在神冊元年(916年)尊號“大圣大明天皇帝”中加“神烈”組成新的謚號“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以至于同時代的宋人都把“大圣皇帝”妙作為其謚號,當然這也不排除是遼人在阿保機死后一直習慣上用尊號的略稱“大圣皇帝”,傳到北宋后,宋人便視之為謚號。但是,因阿保機的尊號和謚號中都有“大圣”一詞,故實際上我們已經很難確定宋人是指尊號還是謚號的略稱了。
2.太宗耶律德光的尊號:天皇王、嗣圣皇帝、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圣皇帝
太宗德光于天顯二年(927年)十一月即位時的尊號,在《遼史》中為“嗣圣皇帝”。與《遼史》的記載不同,《資治通鑒》中為“天皇王”,《契丹國志》中為“遂立為天皇王,稱帝,即位”。結合其父阿保機即位的情況,德光被擁立為“天皇王”,亦當是按照契丹舊制,繼承“可汗”之位,就是說他的契丹語尊號是“天可汗”,此即《遼史》中記載其于天顯二年十一月“丙寅,行柴冊禮”這套儀式上所獲的尊號。
“嗣圣皇帝”是德光在稱“天可汗”后,又按照中原漢制的儀式即皇帝位,群臣所上的漢語尊號。此即《遼史》中記載,德光在舉行柴冊禮之后,“壬申,御宣政殿,群臣上尊號”儀式上所獲的尊號。
“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圣皇帝”是會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后晉皇帝石敬瑞為感謝扶立之恩,特遣使者劉旳、盧重給德光所上的尊號,為在原來“嗣圣皇帝”的基礎上累加“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而成。在上尊號前,德光先行再生柴冊禮,然后御宣政殿接受尊號。
在遼代碑刻中,以尊號“嗣圣皇帝”和簡稱“嗣皇”稱德光最常見。
可是,在宋人的典籍中,卻記載德光死后的謚號為“嗣圣皇帝”,與其以漢制即皇帝位時的尊號相同。此現(xiàn)象當是在德光死后,世宗耶律阮沒有給其上謚號,遼人仍然用其生前的尊號或尊號的略稱來稱呼,傳到北宋,宋人就以為是謚號而記載下來了。
3.世宗耶律阮的尊號:天授皇帝
據(jù)《遼史》載,大同元年(947年)四月戊寅,耶律阮即位于鎮(zhèn)陽(又作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未見上尊號。九月丁卯,行柴冊禮,群臣上尊號“天授皇帝”,改元天祿。

宋人的典籍《五代會要》《資治通鑒》《新五代史》《契丹國志》《東都事略》《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等中的記載,與《遼史》相同。

遼代碑刻中,稱呼世宗也多數(shù)是尊號“天授皇帝”或簡稱“天授”。

4.穆宗耶律璟的尊號:天順皇帝

《遼史》記載,應歷元年(951年)九月,耶律璟即位,群臣上尊號“天順皇帝”。關于其尊號,宋人的記載與《遼史》略有不同?!段宕鷷贰稏|都事略》《新五代史》《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中均載其即位時的尊號為“天順皇帝”,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明(即耶律璟——引者注)立凡十九年,謚穆宗,號天順皇帝?!逼渲械闹u號“穆宗”應為“廟號穆宗”之誤,但其“號天順皇帝”是尊號還是謚號,尚難以確定。《契丹國志》中未載其即位時的尊號,只載“帝在位凡十九年,謚曰天順皇帝”,是把“天順皇帝”當作謚號??磥?,“天順皇帝”是尊號還是謚號,宋人的記載就不一。

在遼代碑刻中,《重修范陽白帶山云居寺碑》撰寫于穆宗耶律璟在位的應歷十五年(965年),其中稱其為“天順皇帝”,這證明“天順皇帝”是尊號,不是謚號。而在其死后的碑刻中,還有稱“天順皇帝”或簡稱“天順”的,如《劉承嗣墓志》、《李內貞墓志》、《耶律琮神道碑》、《王裕墓志》、《張正嵩墓志》和《陳公之銘》等,此乃遼人用尊號來稱呼已故皇帝的習慣表現(xiàn)。據(jù)《遼史》載,興宗于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九月稱追上“天順皇帝”的謚號“孝安敬正皇帝”,也是這一習慣的表現(xiàn)。

另外,面世的碑刻中無一例用重熙二十一年所上的謚號來稱呼耶律璟,也證明了遼人的這一習慣。那么,耶律璟死時,到底有沒有謚號呢?這一點應該與其父太宗耶律德光死時的情況相同,即后繼者景宗耶律賢沒有給其上謚號之舉。

5.景宗耶律賢的尊號:天贊皇帝

據(jù)《遼史》記載,應歷十九年(969年)二月,穆宗遇害,群臣擁立耶律賢即位,上尊號“天贊皇帝”,改元保寧。十一月,行柴冊禮。

關于耶律賢的尊號,宋人的記載與《遼史》相同。例如,《東都事略》載:“兀欲之子明記立,更名賢,改元曰保寧,自稱天贊皇帝?!薄镀醯尽份d:“景宗諱明記,更名賢,世宗兀欲子也?!T將迎立帝即位,號天贊?!薄段墨I通考》載:“述律為帳下所殺,國人立兀欲之子明記,號明照王子,稱天贊皇帝,改元保寧?!?/span>

遼代碑刻中也用尊號“天贊皇帝”來稱耶律賢,如《耶律宗政墓志》《耶律宗允墓志》等,證明《遼史》的記載無誤。

6.圣宗耶律隆緒的尊號:昭圣皇帶、天輔皇帝、至德廣孝昭圣皇帝、至滾廣孝昭圣天輔皇帝、弘文宣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圣神贊天輔皇帝、睿文英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啟元昭圣神贊天輔皇帝

在遼朝9位皇帝中,圣宗耶律隆緒是上尊號次數(shù)、用修飾性詞語最多的。據(jù)《遼史》載,乾亨四年(982年)九月,景宗病死于焦山,耶律隆緒奉遺詔即皇帝位于柩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十月,群臣上尊號“昭圣皇帝”。統(tǒng)和元年(983年)六月,群臣上尊號“天輔皇帝”,改元統(tǒng)和。統(tǒng)和五年(987年)四月,上尊號“至德廣孝昭圣天輔皇帝”。統(tǒng)和二十四年(1006年)十月,上尊號“至德廣孝昭圣天輔皇帝”。統(tǒng)和二十七年(1009年),行柴冊禮。開泰元年(1012年)十一月,上尊號“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圣神贊天輔皇帝”,改元開泰。太平元年(1021年)十一月,上尊號“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贊天輔皇帝”,改元太平。

上引《遼史》中,統(tǒng)和五年(987年)的尊號與統(tǒng)和二十四年(1006年)的相同,中華書局校勘記[一]認為:“知統(tǒng)和五年確有上尊號事,然前后所上尊號不應相同,疑兩處所記當有一誤。”向南對此的考證較為合理,他根據(jù)《重修云居寺碑記》認為:“今碑建于二十三年,尊號無天輔二字,是二十四年以前,圣宗尊號只云至德廣孝昭圣皇帝,如碑所記。至二十四年,則合元年尊號'天輔’二字以稱之,否則二十四年所上尊號與五年無異,何用群臣復上乎?竊疑《遼史》亦有誤?!币簿褪墙y(tǒng)和五年有上尊號之舉,尊號非“至德廣孝昭圣天輔皇帝”,而是“至德廣孝昭圣皇帝”。

根據(jù)《圣宗皇帝哀冊》,隆緒臨終前的尊號為“睿文英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啟元昭圣神贊天輔皇帝”,與《遼史》所記圣宗最后于太平元年所上的尊號不同,證明了《遼史》記載有誤。其中的“遵道”當為“宗道”,還漏掉了“啟元”二字。個中的內幕當是遼末在修實錄時,“宗道”的“宗”,因避諱興宗耶律宗真的名諱而改為“遵”;刪掉“啟元”或是因道宗清寧九年(1063年)皇太叔耶律宗元發(fā)動叛亂而惡其名。

關于圣宗的尊號,宋人的記載非常復雜、混亂。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隆緒封梁王,繼立,號天輔皇帝。”其中引《十朝綱要》:“契丹主隆緒殂……謚天輔皇帝?!薄镀醯尽份d:“謚曰天輔皇帝?!薄稏|都事略》記其尊號為“洪文宣武至德廣道孝皇帝”?!端螘嫺濉份d:“契丹改元統(tǒng)和……隆緒自號天輔皇帝?!本暗略辏?004年)稱隆緒為“昭圣皇帝”。《宋大詔令集》的詔書中稱耶律隆緒為“睿文英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啟元昭圣神贊天輔皇帝”,略稱“昭圣皇帝”?!段墨I通考》載:“隆緒卒……謚天輔皇帝?!笨磥硭稳苏J為耶律隆緒即位時,尊號是“天輔皇帝”,“昭圣皇帝”也是尊號,其間曾加尊號“洪文宣武至德廣道孝皇帝”和“睿文英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啟元昭圣神贊天輔皇帝”,死后的謚號亦是“天輔皇帝”。結合前引《遼史》和《圣宗皇帝哀冊》的記載可以確定,“天輔皇帝”是其尊號,而非謚號,宋人所記有誤?!端未笤t令集》中的尊號和略稱無誤。尊號“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圣神贊天輔皇帝”的略稱,其中的“洪”、《遼史》記載尊號中的“弘”,與遼道宗的名諱之間的關系很復雜?!妒プ跉J哀皇后哀冊》、《圣宗仁德皇后哀冊》和《興宗仁懿皇后哀冊》中,道宗的名諱均作“弘基”,而《遼史》中作“洪基”,看來道宗的名諱應該為“弘基”。那么,結合《圣宗皇帝哀冊》,圣宗開泰元年的尊號應該是“弘文宣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圣神贊天輔皇帝”。根據(jù)陳述的考證,《東都事略》的“洪”是宋人為了避諱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名諱而改,《遼史》中道宗的名諱“以洪代弘似是為宋避諱”,說明遼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道宗時期已經非常廣泛而深入了。

7.興宗耶律宗真的尊號:文武仁圣昭孝皇帝、聰文圣武英略神功睿哲仁孝皇帝、欽天奉道祐世興歷武定文成圣神仁孝皇帝

據(jù)《遼史》載,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圣宗崩,宗真即皇帝位于柩前?!盎侍舐犝?,帝不親庶務?!敝匚踉辏?032年)十一月,群臣上尊號“文武仁圣昭孝皇帝”。重熙三年五月,“皇太后還政于上”。四年十一月,行柴冊禮。十一年十一月,群臣上尊號“聰文圣武英略神功睿哲仁孝皇帝”。二十三年十一月,群臣上尊號“欽天奉道祐世興歷武定文成圣神仁孝皇帝”。

關于興宗的尊號,宋人也記載耶律宗真即位時由母后稱制,未見有尊號。此后曾兩次上尊號,死后謚號“文成皇帝”。與《遼史》相比,宋人所記不僅上尊號次數(shù)有缺略,所記尊號也略有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成皇帝”為謚號。關于“文成皇帝”,劉浦江認為“文成”乃“文武”之誤,是興宗重熙元年尊號“文武仁圣昭孝皇帝”的略稱。而撰寫于道宗大安元年(1085年)的《鄭頡墓志》中也有“文成皇帝”,向南等人認為是圣宗,為太平元年(1021年)尊號“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贊天輔皇帝”的略稱。綜合《鄭頡墓志》與《遼史》及宋人的記載,可以確定《鄭頡墓志》中和宋人記載的“文成皇帝”均不是圣宗,而是興宗,但不是興宗的謚號,而是重熙二十三年尊號的略稱。

興宗在位時的稱呼,在遼代碑刻中,《車軸山壽峰寺經幢記》由和《大掠馬莊石匣記》中為“昭孝皇帝”,《沈州卓望山無垢凈光塔石棺記》中為“仁圣昭孝皇帝”,《秦國太妃墓志》和《秦晉國大長公主墓志》中為“仁孝皇帝”。可以看出,“昭孝皇帝”“仁圣昭孝皇帝”乃是其重熙元年(1032年)尊號的略稱,“仁孝皇帝”乃是其重熙十一年(1042年)尊號的略稱。其死后,有稱廟號“興宗”的,如《蕭旻墓志》、《耶律宗政墓志》、《張績墓志》、《純慧大師塔幢記》、《耶律仁先墓志》、《耶律宗福墓志》、《興宗仁懿皇后哀冊》、《秦德昌墓志》、《蕭烏盧本娘子墓志》、《耶律智先墓志》、《添修縉陽寺功德碑記》、《悟空大德發(fā)塔銘》、《妙行大師行狀碑》、《耶律弘益妻蕭氏墓志》畫、《蕭孝資墓志》、《蕭德恭妻耶律氏墓志》和《云居寺續(xù)秘藏石經塔記》。有稱“興廟”的,如《劉祜墓志》。有稱“興皇”的,如《義和仁壽皇太叔祖哀冊》筆有略稱謚號“神圣孝章皇帝”為“孝章皇帝”的,如《耶律宗愿墓志》。還有略稱謚號為“孝章”的,如《圣宗欽哀皇后哀冊》有廟號“興宗”和謚號簡稱“孝章皇帝”連稱的,如《耶律慶嗣墓志》。總之,耶律宗真在世時稱其尊號的略稱,死后的稱謂以廟號“興宗”居多,無一例稱尊號或尊號略稱。

8.道宗耶律洪基的尊號:天祐皇帝、圣文神武全功大略神廣智聰仁睿孝天祐皇帝

據(jù)《遼史》記載,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興宗崩,洪基即皇帝位于柩前,未見上皇帝尊號,改元清寧。清寧二年(1056年)十一月,群臣上尊號曰“天祐皇帝”。清寧四年(1058年)十一月,行再生及柴冊禮,御清風殿受大冊禮。咸雍元年(1065年)正月,百僚上尊號“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廣智聰仁睿孝天祐皇帝”,改元咸雍。

在宋人的典籍中,《東都事略》載耶律洪基的尊號為“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孝惠天祐皇帝”?!端未笤t令集》中其尊號有“圣文神武睿孝皇帝”和“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睿孝天祐(亦有作'佑')皇帝”。宋人漏記了清寧二年(1056年)的尊號,咸雍元年的尊號是略稱,而且《東都事略》的尊號與《遼史》略有不同,當系抄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訛誤。

遼代的碑刻中,耶律洪基在世時,遼人以稱尊號“天祐皇帝”者居多,而《新贖大藏經建立香幢記》中的尊號為“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廣智聰仁睿孝天祐皇帝”,北京房山石經《造經題記》(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中的尊號略稱“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睿孝天祐皇帝”,也證明了《東都事略》的記載確有訛誤。洪基死后,稱其廟號“道宗”的碑刻多達11例,即《悟空大德發(fā)塔銘》、《妙行大師行狀碑》、《耶律弘益妻蕭氏墓志》、《蕭孝資墓志》、《寧鑒墓志》、《蕭德恭妻耶律氏墓志》、《義和仁壽皇太叔祖哀冊》、《王師儒墓志》、《孟初墓志》、《云居寺續(xù)秘藏石經塔記》和《重修覺山寺碑記》,而稱尊號或尊號略稱的只有2例,即《道宗皇帝哀冊》和《蕭德恭妻耶律氏墓志》,稱謚號或謚號略稱的有4例,其中3例還是廟號和謚號連稱,即《道宗皇帝哀冊》、《蕭義墓志》和《王師儒墓志》。這說明在道宗死后,遼人多以廟號來稱之。

9.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的尊號:天祚皇帝、仁文睿武元德大和神智圣孝天祚皇帝

據(jù)《遼史》記載,壽昌七年(1101年)正月,道宗崩于混同江行宮,耶律延禧奉遺詔即皇帝位于柩前,群臣上尊號曰“天祚皇帝”,改元“乾統(tǒng)”。乾統(tǒng)三年(1103年)十改元乾統(tǒng)。”《宋會要輯稿》載:“建中靖國元年耶律延禧即位,號天祚,改壽昌七年為乾統(tǒng)元年。”《文獻通考》載:“建中靖國元年,延禧即位,號天祚皇帝,改元乾統(tǒng)?!敝挥涊d了其即位時的尊號“天祚皇帝”。

遼代碑刻中,關于耶律延禧的尊號,有稱“天祚皇帝”的,如《妙行大師行狀碑》、《耶律弘益妻蕭氏墓志》、《蕭德恭妻耶律氏墓志》和《蕭義墓志》,《蕭德恭妻耶律氏墓志》中還把“天祚皇帝”簡稱為“天祚”。有把尊號“惠文智武圣孝天祚皇帝”略稱為“圣孝皇帝”的,如《梁國太妃墓志》和上引《妙行大師行狀碑》。還有略稱尊號為“天祚圣孝皇帝”的,如北京房山石經《造經題記》(四十七)。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梁國太妃墓志》中,還記有耶律延禧的尊號為“仁文睿武元德大和神智圣孝天祚皇帝”,與《遼史》中乾統(tǒng)三年(1103年)的尊號“惠文智武圣孝天祚皇帝”有異,向南等人認為“疑本紀所記有誤,應以本志所記為是”。這一推定是合理的,因為在遼朝諸帝中,作為末代皇帝的天祚帝一朝是沒有實錄的,加之亂世導致資料極為混亂匱乏,元代在修《遼史》時,《天祚帝本紀》是取《契丹國志》加以補充而成的。而墓志撰寫于天祚皇帝乾統(tǒng)七年,撰者楊丘文時任“乾文閣直學士、乾文閣待制”,無論是從官職還是從學識來看,其撰寫的墓志較為可信,《遼史》所記當有疏漏。

除上述9位皇帝外,遼朝末年,在南京(今北京)稱帝的耶律淳,也有尊號“天錫皇帝”。遼朝滅亡后,耶律大石率部西遷中亞,建立了“哈喇契丹”,史稱“西遼”,他有突厥語尊號“葛兒汗(古兒汗)”和漢文尊號“天祐皇帝”。

二、遼諸帝尊號的特點

第一,太祖、太宗、世宗等早期諸帝是舉行契丹舊制柴冊禮后上尊號的,而景宗以后諸帝是依漢制即位上尊號的,柴冊禮要在即位后多年才舉行,且不再上尊號?;实鄣募次粌x式有兩套:一是屬于契丹舊制的柴冊禮,在上述諸帝中只有穆宗在位期間,《遼史》沒有記載其舉行過柴冊禮,聯(lián)系后來諸帝的情況,可以肯定當是《遼史》疏略所導致的;二是中原漢制的皇位繼承儀式,阿保機神冊元年(916年)的即位儀式就是典型的漢制,太宗行完柴冊禮后“御宣政殿”也是漢制儀式。也就是說,遼朝有兩套上尊號的儀式:上契丹受冊儀(即柴冊禮)和皇帝受冊儀。

通過梳理《遼史》的記載,發(fā)現(xiàn)諸帝在行柴冊禮與上尊號之間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太祖之后的太宗、世宗、景宗等早期諸帝的柴冊禮都是在即位的同年舉行的,而圣宗、興宗、道宗和天祚帝等中后期諸帝是在即位多年后才舉行柴冊禮的,如圣宗在即位后的27年、興宗在即位后的4年、道宗在即位后的4年、天祚帝在即位后的6年。這一方面與當時的政局有關,如圣宗在行柴冊禮之后一個月承天皇太后蕭綽就病逝,可能表明他在之前一個月實際上開始完全主政了。而興宗舉行此禮是在前一年剛從母后手中奪權。道宗是在帝位得到鞏固后,才行再生禮和柴冊禮,并御清風殿受大冊禮。另一方面可能與隨著遼朝契丹人漢化,開始更加重視漢制有關。另一個是太祖、太宗、世宗在行柴冊禮后都上尊號,且太宗兩次行柴冊禮都上尊號,景宗以后諸帝則不見上尊號,他們是依漢制即位就上尊號。這可能與遼朝中期以后柴冊儀被漢制的皇帝受冊儀取代,柴冊儀改為“上契丹冊儀”有關。

第二,諸帝上尊號的時間多數(shù)選擇在冬季,以十一月為多。

如果因先皇去世的特殊原因,諸帝即位時上尊號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相對來說,遼朝皇帝在冬季上尊號的次數(shù)比較多。例如,太祖的兩次上尊號時間為正月和二月,太宗的兩次上尊號都是十一月,圣宗六次上尊號中十一月兩次、十月一次,興宗三次上尊號都在十一月,道宗兩次上尊號分別是十一月和正月,天祚帝兩次上尊號一次是正月、一次是十一月。總體來說,多是選在十一月上尊號。

為何會如此呢?這與契丹皇帝的四時捺缽慣例有關。遼朝皇帝一年之中按照季節(jié)的變化,四季各有捺缽之地,其與北、南臣僚商議處理政務的大政會議只在夏捺缽和冬捺缽期間召開,而十一月正是冬捺缽召開大政會議之時,這就是上尊號之舉多出現(xiàn)在此時的原因。

第三,諸帝在上尊號的同時,基本上都進行改元,宣布大赦。

中原王朝在明清以前,因皇帝上尊號是舉國慶賀的大事,所以多要改元,宣布大赦,以示吉祥和慶祝。遼太祖阿保機在神冊元年上尊號,改元,大赦。太宗德光在后晉遣使上尊號時也改元,大赦。世宗舉行柴冊禮,上尊號改元,大赦。景宗即位上尊號,改元,大赦。但也有沒有改元和大赦的,如太祖在公元907年取代遙輦氏稱“天皇帝”時,未見改元和大赦。太宗即位上尊號“嗣圣皇帝”時未見改元,但實行大赦。穆宗即位上尊號,改元,未見大赦。圣宗統(tǒng)和五年(987年)上尊號,未見大赦。太祖取代遙輦氏稱“天皇帝”時,完全按照契丹舊制進行,故不會實行屬于中原漢制的改元和大赦。太宗即位不改元、圣宗即位的次年才上尊號及改元等不合中原禮制的舉動,也都可能與契丹舊制有關。穆宗即位上尊號、改元,未見實行大赦,可能是《遼史》中資料缺略所致,也有可能是未遵循漢制實行大赦。

第四,遼人較為重視尊號,中期以后也開始重視廟號。

通過對《遼史》和遼代碑刻中相關記載的統(tǒng)計,總體來看,在諸帝的尊號、謚號和廟號中,遼人是較為重視尊號的,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皇帝在位期間,遼人都稱其尊號或者尊號的略稱。另一方面是皇帝死后,盡管遼人稱尊號或尊號略稱也很常見,尤其是對早期諸帝,但相對來說從景宗開始以后的諸帝則以稱廟號為多,說明遼朝從中期也開始重視廟號。另外,如果與同時代的宋朝相比,宋人因皇帝的尊號過多過濫,故多不重視尊號,不以尊號或尊號略稱來稱呼皇帝,也顯現(xiàn)了遼人對皇帝尊號的重視。

第五,相對于謚號和廟號,遼朝諸帝的尊號規(guī)范。

據(jù)《遼史》記載,太祖阿保機的謚號有三:“升天皇帝”、“圣元皇帝”和“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尤其是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追上的謚號,竟然是棄前兩個“升天皇帝”和“圣元皇帝”不用,而是在原神冊元年(916年)的尊號“大圣大明”和“天皇帝”之間加上“神烈”一詞作為新謚號。據(jù)研究,太宗和穆宗父子死時,均未上謚號,太宗是在耶律隆緒在位的統(tǒng)和二十六年(1008年)才上謚號的,距離其死已經長達61年。耶律璟是至耶律宗真在位的重熙二十一年才上謚號的,距離其死已經長達83年。而遼朝廟號制度的完善則是在圣宗統(tǒng)和二十六年,此年七月耶律隆緒下詔正式給耶律阿保機至耶律賢等諸帝上廟號。

綜合遼朝的尊號、謚號和廟號,可以發(fā)現(xiàn)尊號相對規(guī)范,早期諸帝的謚號和廟號不規(guī)范,似乎很難用中原的禮法來衡量,圣宗耶律隆緒以后諸帝的尊號也出現(xiàn)了字數(shù)過多過濫的現(xiàn)象,如圣宗和興宗的尊號。

第六,圣宗以后的尊號中都有“孝”字,反映了遼中期以后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借鑒。

圣宗“至德廣孝昭圣皇帝”(987年)、“至德廣孝昭圣天輔皇帝”(1006年)、“弘文宣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圣神贊天輔皇帝”(1012年)、“睿文英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啟元昭圣神贊天輔皇帝”(1021年)這4個尊號中有'孝”字;興宗“聰文圣武

英略神功睿哲仁孝皇帝”(1043年)、“欽天奉道祐世興歷武定文成圣神仁孝皇帝”(1054年)這2個尊號中有“孝”字,道宗“圣文神武全功大略神廣智聰仁睿孝天祐皇帝”(1065年)和天祚帝“仁文睿武元德大和神智圣孝天祚皇帝”的尊號有“孝”字?!靶ⅰ蹦耸侵性寮椅幕暮诵膬热葜?,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將孝與忠相結合,提倡“以孝治國”。遼朝從圣宗以后的皇帝尊號中都有“孝”字,反映了契丹人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借鑒,說明儒家的治國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遼朝的契丹統(tǒng)治者。

第七,諸帝的尊號中都帶有“天”字,反映了“神道設教”、君權神授的政治內涵。

遼朝皇帝的尊號中都帶有“天”字是又一個顯著特點,如太祖的“天皇王”和“大圣大明天皇帝”、太宗的“天皇王”和“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圣皇帝”、世宗的“天授皇帝”、穆宗的“天順皇帝”、景宗的“天贊皇帝”、圣宗的“天輔皇帝”和“弘文宣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圣神贊天輔皇帝”及“睿文英武宗道至德崇仁廣孝功成治定啟元昭圣神贊天輔皇帝”、興宗的“欽天奉道祐世興歷武定文成圣神仁孝皇帝”、道宗的“天祐皇帝”和“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廣智聰仁睿孝天祐皇帝”、耶律延禧的“天祚皇帝”和“仁文睿武元德大和神智圣孝天祚皇帝”,連北遼和西遼的皇帝尊號也帶有“天”字,如耶律淳的“天錫皇帝”、耶律大石的“天祐皇帝”等。

不僅皇帝的尊號如此,皇后的尊號中也有很多帶有“天”字,如太祖皇后述律平、景宗皇后蕭綽、圣宗皇后蕭菩薩哥、圣宗欽哀皇后蕭耨斤、興宗皇后蕭撻里,還有西遼耶律大石皇后蕭塔不煙稱制時的尊號。另外,遼朝還有很多帶“天”字的年號,如太祖和太宗時期的“天贊”和“天顯”,天祚帝的“天慶”,西遼末帝直魯古的“天禧”等。

遼朝皇帝尊號包括皇后尊號與年號中帶“天”字的詞,從構詞的方式來看,動詞加“天”所構成的詞語,如法天、欽天、應天、承天、齊天、儀天等,屬于中原式的,反映的是“天人感應”;“天”加動詞所構成的詞語,如天贊、天授、天順、天輔、天祐、天祚等,則屬于古代北方草原行國式的,反映了契丹人信仰薩滿教崇拜最高神祇天神。其政治內涵就是“神道設教”,表明君權神授,統(tǒng)治獲得了天神的護佑、輔佐,為皇位披上一層神圣的合法外衣。

三、遼人重視皇帝尊號的原因

元人所修《遼史》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疏略的,加之遼朝在圣宗以前并沒有完備的史官制度,早期諸帝的歷史和實錄都是后來追記和補修的,故與遼帝尊號相關的一些問題,如遼朝重視皇帝尊號的原因,仍有進一步探討的余地。

如前所述,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契丹人屬于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繼承了自匈奴以來古代北方草原行國君主可汗(單于)稱號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以柔然為例,

“蠕蠕之俗,君及大臣因其行能,即為稱號,若中國立謚。既死之后,不復追稱”。就是說可汗和大臣“因其行能”在生前擁有了自己的專屬稱號,如郁久閭社侖即位后號“丘豆伐(豆代)可汗”等,死后不再有中原王朝的那種謚號。羅新認為,“內亞民族可汗號的傳統(tǒng),綿力久遠”,“可汗與可汗號之間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是內亞草原游牧族群政治文化的重要傳統(tǒng)之一”。這一政治文化傳統(tǒng)使北方游牧民族習慣用專屬的可汗(單于)尊號來稱呼已故的君主可汗(單于),如匈奴政權的單于、柔然汗國的可汗、突厥汗國的可汗、回鶻汗國的可汗及大蒙古國的可汗等。

作為契丹舊制中的古代北方行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契丹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在即位后也有可汗稱號,并且死后亦不再更改。例如,契丹傳說的祖先稱“奇首可汗”,武周時發(fā)動“營州之亂”的李盡忠有“無上可汗”的稱號。遙輦氏部落聯(lián)盟的九位首領也都有可汗稱號。阿保機在取代遙輦氏痕德堇可汗成為契丹首領時,也繼承了這一政治文化傳統(tǒng),稱“天皇王”,即“天可汗”,其子德光也是如此。這一政治傳統(tǒng)到西遼時還有體現(xiàn),如西遼皇帝都有“葛兒汗”的稱號。阿保機的謚號用原來尊號的詞語及德光父子死時沒有上謚號,也是古代北方行國君主——可汗(單于)死后不再有謚號這一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

正是因為契丹人繼承了中國古代北方行國的這一政治文化傳統(tǒng),所以遼人也特別重視皇帝的尊號,無論是在皇帝生前,還是在其死后,都多以其尊號或尊號的略稱來稱呼,遼代碑刻中這一傳統(tǒng)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也正是遼朝契丹舊制和中原漢制并存,番漢禮法雜糅,導致皇帝的尊號頗有草原文化特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因為遼朝實行“因俗而治”的統(tǒng)治政策,“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故與契丹皇帝舊制的可汗稱號相對應,作為中原漢制的皇帝尊號制度也被吸收和借鑒。但是,由于契丹統(tǒng)治者仍然保持游獵畜牧的傳統(tǒng)生產生活方式,在草原上四時捺缽,遼朝在很多方面呈現(xiàn)出強烈的草原行國特色。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契丹統(tǒng)治者并不完全遵循中原的漢制禮法,草原舊制仍然大量存在。例如,關于新帝即位改元,耶律德光于天顯二年(927年)十一月即位,“有司請改元,不許”,仍沿用阿保機在位時的“天顯”年號。至耶律隆緒“親政后方一月,太后(即承天太后蕭燕燕——引者注)暴崩,帝哀毀骨立,哭必嘔血。番漢群臣上言山陵已畢,宜改元。帝曰:'改元吉禮也。居喪行吉禮,乃不孝子也。'群臣曰:'古之帝王,以日易月,宜法古制。'帝曰:'吾契丹主也,寧違古制,不為不孝之人。'終制三年”。正是這類與漢制明顯有別的契丹舊制的存在,使遼朝皇帝的尊號既有與中原漢制相同的一面,也有與之不同的草原舊制一面,呈現(xiàn)出番漢雜糅的特色。

圖片圖片

注:本文刊發(fā)在《宋史研究論叢》第30輯。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欧美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 日本深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久久精品一区| 在线观看视频日韩成人| 大尺度激情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激情一区=区三区| 婷婷激情五月天丁香社区| 欧美尤物在线视频91|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精品|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熟女第一页| 国内胖女人做爰视频有没有| 免费在线观看激情小视频|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色堂|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日韩精品免费观看| 少妇激情在线免费观看| 不卡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多毛| 免费黄片视频美女一区| 欧美日本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成人| 日韩av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高清不卡| 99久久婷婷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国产一级内射麻豆91| 日本不卡一本二本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又粗又长又爽| 国产又猛又大又长又粗|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毛片av久久| 美女极度色诱视频在线观看|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顽频| 空之色水之色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三级精品|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婷婷| 日本高清中文精品在线不卡| 国产亚州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不卡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