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順治元年),清軍入關(guān),定都北京。京城分內(nèi)城和外城,內(nèi)城有九門,外城有七門,皇城在內(nèi)城中。
一、午門
午門是是北京紫禁城的正門,因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名。午門的平面呈“U”字型,正面開三個門:中路的正門皇帝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走出一次;東西兩門供皇室成員及文武大臣按文東武西出入;東西兩個掖門,即側(cè)門,平時不開,唯有舉行皇家考試時才開放。
在明清兩朝,午門的地位非常重要,許多重大儀式都是在這里舉行的。
二、金水河、金水橋
北京紫禁城周圍有兩條金水河,一條外金水河,一條內(nèi)金水河;外金水河在天安門前,從外金水橋流過,內(nèi)金水河在皇宮里綿延2000多米。在午門和太和門之間,金水河由西向東蜿蜒穿過,金水河上面五座精致的漢白玉石橋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zhì)為一身的意思。
整條金水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就是箭,用來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三、外朝
外朝將明代皇極﹑中極﹑建極三殿更名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
1、太和門
太和門為外朝正門,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一座宮門,也是明朝“御門聽證”的地方。清朝雖然也有御門聽政的做法,但聽政處自康熙以后改到了乾清門;咸豐皇帝以后就再也沒有皇帝御門聽政;同治皇帝上臺后,又有了聽政,但變成兩宮皇太后的“垂簾聽政”。
2、太和殿及其廣場
是皇家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廣場可容納近7萬人,廣場中間有一條青白石鋪成的御道,當(dāng)年只有皇帝才能走。
3、太和殿
從太和門廣場北望,那高大、漂亮的漢白玉臺基上,一座雄偉的建筑叫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金鑾殿,是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殿,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木結(jié)構(gòu)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
大殿內(nèi)的陳設(shè)簡單而又富麗堂皇,皇帝的紫檀木金漆雕龍九龍寶座位(民間俗稱金鑾寶座)在二米高的朱漆楠木高臺上,寶座的寬度大大超過高度,給人一種非常穩(wěn)定的感覺,象征著皇權(quán)安穩(wěn)、江山永固。
在紫禁城所有宮殿中,以這座金鑾殿最受尊崇,只有皇帝舉行盛大典禮時才使用,象征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
4、中和殿
太和殿后面有一座四四方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象亭子一樣的建筑,叫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
每次大典前,皇帝從后宮出來,在中和殿稍作停留,當(dāng)太和殿所有的儀式都準(zhǔn)備好后,有專門的人來導(dǎo)引著皇帝,沿中間的御道,從太和殿的后門走進去,當(dāng)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樂、響鞭,整個大典便開始了。
5、保和殿
保和殿在明清兩朝是皇家的高級宴會廳。每逢重大節(jié)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這里宴請文武百官,以示慶賀。
保和殿在讀書人的心目中,地位是最高的,因為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保和殿擁有了一項更加重要的職能,成為中國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殿試的考場。老百姓所熟知的狀元,就是從這座大殿里考出來的。
四、內(nèi)廷
紫禁城的內(nèi)廷分為五大部分:中路、東路、西路、外東路及外西路。
1、中路
中路分布著最主要的建筑,依次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乾清宮皇帝住,交泰殿存放玉璽,坤寧宮皇后住,稱為后三宮;再往北是御花園。
(1)乾清門
是內(nèi)廷后三宮的正門,是清朝“御門聽證”的場所。清代的許多重大國事比如平定吳三桂等人的叛亂、抗擊沙皇俄國的侵略、出兵收復(fù)臺灣等,都是在這里討論決策的。
門內(nèi)是一個不大的院子,歷史上康熙智擒鰲拜的一幕,就發(fā)生在西側(cè)的一間叫南書房的屋子里。
(2)乾清宮
位于乾清門內(nèi),為內(nèi)廷第一座宮殿,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
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都曾在這里居住、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jié)。從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開始,將寢宮移到了養(yǎng)心殿。
乾清宮內(nèi)正中為寶座,寶座上方懸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臨摹順治皇帝的筆跡寫成的,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一塊匾;匾的后面是清朝自雍政皇帝后秘密藏儲的地方,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都是按密秘藏儲制度登上皇帝寶座的。
“正大光明”是清朝皇帝的祖訓(xùn),作為治國、修身、平天下的基本準(zhǔn)則。
(3)交泰殿
是一座四方的亭式建筑,是宮內(nèi)專門為皇后準(zhǔn)備的正殿。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權(quán)的二十五璽收存于此,遂成為儲印場所。
在皇宮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貴的。每年的一些重要節(jié)日,如元旦,還有千秋節(jié),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會端坐在交泰殿內(nèi)的寶座上,接受宮內(nèi)嬪妃以及一些高級官員夫人的朝拜。
(4)坤寧宮
又叫中宮,是后三宮的最后一宮。明朝,除了個別失寵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這座宮殿內(nèi);清朝,順治和康熙時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寧宮里。
自清朝雍正皇帝開始,皇帝從乾清宮搬到養(yǎng)心殿居住,皇后也從坤寧宮搬到了體順堂伴駕,于是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5)御花園
是紫禁城的后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是帝后們的休閑娛樂的場所。
花園中心的欽安殿是一所道教建筑,每年立春、立夏、立秋及立冬之日,皇帝都要來此上香以祈禱水神保佑。
御花園東北有一座假山,叫堆秀山,山上有一座小亭子“御景亭”,是御花園內(nèi)最高的建筑,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九重陽節(jié),皇帝會帶著后妃們在此登高遠(yuǎn)望,在亭內(nèi)賞月、飲酒作詩。
御花園西北角上有一個二層閣樓叫延輝閣,是清朝選秀女的地方。
清朝選秀女每三年一次,滿、蒙、漢八旗官員的女兒凡是13歲到17歲的都要參選,只有到17歲仍未被選上的才可以自由婚嫁。當(dāng)年的蘭兒就是在這里被選中入宮的,后來成為慈禧太后。
御花園的西南角有一座凹字形的兩層樓閣式建筑叫養(yǎng)性齋,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的書房兼臥室;當(dāng)然,溥儀學(xué)習(xí)英文也在這里。
2、西路
在內(nèi)廷西六宮內(nèi),儲秀宮與翊坤宮、體和殿組成一個院落,是明清兩代后妃們居住的地方。
在儲秀宮居住過的皇后和嬪妃中,最著名的就是慈禧太后。慈禧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儲秀宮正宮。正中的堂屋相當(dāng)于今天的客廳,最西邊的一間是慈禧睡覺的寢室,最東邊的一間是慈禧拜佛和靜思的地方,慈禧晚年很信佛,希望別人叫她“老佛爺”。
慈禧17歲被選中入宮,封為“蘭貴人”。
清朝后妃分為8個等級,第一級是皇后,皇后以下依次是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yīng)。貴人地位等級不高,不能住在儲秀宮的正宮,只能住在兩邊的配殿。
4年后,慈禧在儲秀宮的后殿麗景軒為咸豐皇帝生下了他唯一的兒子,也就是后來的同治皇帝。
母以子貴,從那時開始,慈禧地位迅速上升,很快升到懿貴妃。
1861年咸豐皇帝因病去世,年僅6歲的小皇帝同治繼位,慈禧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被尊稱為“圣母皇太后”。
這位中國歷史上不同凡響的女性,控制清朝政府長達48年之久。
每逢年節(jié),慈禧太后都要在翊坤宮正殿接受皇帝和后妃的朝拜。
最后一位在翊坤宮生活的女性,也是末代皇后婉容,她活潑好動,非常喜歡蕩秋千。在翊坤宮殿外的橫梁上,有一對銹跡斑斑的鐵環(huán),就是婉容當(dāng)年用來拴秋千架用的。
西六宮的長春宮南面有座叫“體元殿”的建筑,它的整體形狀為凸字形,突出的部分是一座小戲臺,叫長春宮戲臺。慈禧太后過五十大壽的時候,為了表示慶賀,在這里一連演了半個多月的戲。
在長春宮回廊的墻壁上有十幾幅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的內(nèi)容都是取材于古典文學(xué)名著《紅樓夢》,賈寶玉、林黛玉、史湘云等人物在畫中栩栩如生。據(jù)說,慈禧非常喜歡讀《紅樓夢》,有時還把自己比作書中的老祖宗賈母。這些壁畫正是在慈禧的旨意下,由光緒的妃子瑾妃、珍妃找人畫上去的。
3、外東路
在外東路的乾隆花園內(nèi)有一口小井,是故宮中最有名的水井——珍妃井。
珍妃13歲時和姐姐一起被選入宮,陪伴光緒在養(yǎng)心殿辦事。維新變法失敗后,慈禧把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瀛臺,將珍妃緊閉在這口井東側(cè)的一個小院內(nèi),再不準(zhǔn)與光緒皇帝見面。
1900年8月,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慈禧準(zhǔn)備帶光緒皇帝出逃西安以前,命令太監(jiān)把這口井的井蓋挪開,將當(dāng)時25歲的珍妃推到井里,活活淹死。從此,這口井也就被稱為“珍妃井”。
4、軍機處
在乾清門西的高墻邊,有一排又矮又小的房子,建筑雖不起眼,但地位顯赫,這幾間小房子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軍機處”,相當(dāng)于今天的國務(wù)院兼中央軍委。
為什么要把軍機處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gòu),放在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呢?因為這排房子的一墻之隔就是皇帝居住的養(yǎng)心殿。
雍正皇帝為了隨時召見,便將養(yǎng)心殿外這排平房作為大臣們休息和等候的地方。這樣一來,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有利于保密。于是,軍機處成為正式的國家機關(guān),國家的軍政大事都在這里決斷,而本來掌握朝政大權(quán)的內(nèi)閣變成空架子。
5、養(yǎng)心殿
明朝的皇帝及清初的皇帝都住在乾清宮,后來康熙大帝死后,雍正皇帝為了給他守孝就搬到了乾清宮墻外西南的養(yǎng)心殿,從此以后清代帝王都住在這里,成為皇帝居住和進行日常政務(wù)活動的地方。
養(yǎng)心殿分為前、后殿,前殿是處理朝政的地方,后殿為帝后休息的地方。
前殿又分為正廳,西套間及東暖閣。
正廳設(shè)有寶座、御案,屋頂上有蟠龍、藻井及軒轅鏡,是皇帝的辦公室。
最西邊的一間,是皇帝讀書和休息的書房,在書房的東墻上掛著一塊匾,寫著“三希堂”三個字。
清代自雍正皇帝至咸豐皇帝都在前殿正廳處理政事,同治、光緒小的時候就不在正廳辦公了,而是在養(yǎng)心殿最東邊的東暖閣。
這里的陳設(shè)有點特別,屋子的中部有個寶座,在它后面又有一張比較寬的坐騎,能坐下兩個人,兩個寶座上都鋪有黃墊子。兩個寶座之間掛著一面黃布簾子,這就是有名的慈禧垂簾聽政的地方。
養(yǎng)心殿后院的正殿為皇帝居住的地方。正殿東西又各設(shè)五間房,東側(cè)名為體順堂,是皇后居住的地方,西側(cè)為燕喜堂,是其它嬪妃陪伴皇帝的臨時住所。
最后一位在養(yǎng)心殿主持朝政的,是慈禧的侄女隆?;侍螅?912年2月12日,她代表年僅6歲的宣統(tǒng)皇帝溥儀下發(fā)了清朝最后一道詔書,宣布退位;統(tǒng)治中國近300年的清王朝結(jié)束了,中國長達二千余年的封建統(tǒng)治也就隨之結(jié)束了。
1917年張勛在此演出復(fù)辟丑劇。
辛亥革命后,根據(jù)民國政府的優(yōu)待政策,廢帝溥儀仍在此居住了13年,1924年馮玉祥將軍下令將其逐出紫禁城。
1925年10月10日北京紫禁城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