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城里人時尚出城去郊外溜達,正應了錢鐘書老先生《圍城》里說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說明不同境遇的人有著不同的想法和需求,正因如此,鄉(xiāng)里人也抓住商機,憑自家獨有的山清水秀優(yōu)勢,將庭院稍加打理,就在路邊掛出某某農家四個大字招攬城里人。大字下面往往還有一行小字:休閑、娛樂、農家飯。其中“農家飯”最是吸引城里人的,潛意識地認為農村吃的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農村人的烹飪才有久別的“泥土味”。 沖著這樣的想法,在農村生活了三十八年后遷入城市又二十六年的我,終于被小孩們說服,跟隨他們去到火爐山農莊吃飯。去了之后才知道,此農家飯非彼農家飯,是經過了改良的農家飯,美酒飲料替代了米湯飯,葷素菜肴也充滿現代刺激,不但色香味有異,就連環(huán)境、氣氛、人情世故都不同,全然沒有了那“土里土氣”的原汁原味。品嘗著眼前的“農家飯”,回憶著當年家在農村時的飯,不禁感慨頗多。感慨最深的是離開家鄉(xiāng)后,再也沒有呷過米湯飯。 老家長沙縣地區(qū),米湯飯是各家飯桌上少不了的,餐餐如此,是在吃干飯前喝的,地方語叫呷。米湯飯稀稠適中、香香的、色乳白中稍帶焦黃,喝后不但生津止渴,還有驅寒提神、暢腸舒胃等功效。比現在含碳酸成分的飲料強多了,用時髦話說是地道的綠色食品。清代名醫(yī)王士雄在他的《隨息居飲食譜》里說:“貧人患虛癥,以濃米飲代參湯,每收奇跡。”因為米湯中含有米油,“能補液填精,有裨羸老”之功效。這就是說,米湯飯還能當參湯,能強壯身體,延年益壽。所以,用辯證的眼光來看,不要誤解只有窮人家才會喝米湯飯,沒有什么營養(yǎng),倒可以說明家鄉(xiāng)祖輩善用天然材料調配出科學的保健食品來。 小孩們聽了我講米湯飯的色、香、味以及營養(yǎng)價值,食欲大增,馬上說回家讓我給他們做。我沒有答應他們,告訴他們城里沒有做米湯飯的條件。老家的米湯飯不是簡單的將米湯和飯混合在一起,或水多米少混煮而成類似的稀飯。 那是很有講究的。 做米湯飯一定要用鐵鍋和柴火。鐵鍋傳熱較現代的鋁合金之類的鍋溫和,燒出來的鍋巴才能焦脆而不糊焦發(fā)黑。更重要的是柴火,電爐、煤氣、沼氣等能源都難能煮出米湯飯來。 做米湯飯先要煮好飯。先用鐵鍋把適量的水燒開了,放米去煮。水的多少很有講究,少了就同現在城里人用電飯煲煮飯一樣沒有米湯,多了的話米湯又不會粘稠,影響下步米湯飯制作質量,這就要憑經驗了。煮飯的中途用鐵鍋鏟貼鍋底把米前后推幾次,防止貼鍋底的米燒焦。等米煮到要開花而又尚未開花的時候,就用簝箕瀝出米湯,把尚未熟的米飯放到鍋里團成一個圓丘形,用筷子插出幾個氣孔,順鍋淋上一圈水,蓋上杉木做的鍋蓋。這時,在灶膛里燒上三把大火,聽到鍋里傳出水剛燒干的吱吱聲音,旋即停止大火,改用小火燒約五分鐘后熄滅,然后用火鉗將灶膛里帶有余燼的柴火灰撥弄平鋪開,讓飯燜上一陣子,利用余熱使其鍋內的飯受熱均勻,收水后米飯膨松,出鍋的就是香噴噴的米飯還有焦脆的鍋巴了。因鍋蓋是杉木的,香味中捎帶杉木的清香,比現在餐館里叫賣的木桶飯正宗多了。 接下來,往捎帶香噴噴米飯的焦脆鍋巴上淋上米湯,焦脆的鍋巴遇上米湯發(fā)出“嗤嗤”的響聲,好像對主人說你成功了。這時用鍋鏟鏟離鍋巴,再用鍋鏟來回地擠壓,直至攪成粥狀,至此,稀稠適中、香香的、色乳白中稍帶焦黃的米湯飯就出鍋了。 這就是我喜歡喝的米湯飯。 (2011.7.9 寫于南苑,2011.8.15刊于《今日星沙》) 水青(筆名),現年82歲。生于貴陽,長于長沙縣,1978年起從事教育工作,1985年支教南粵。 南粵工作時段,除了教學之外,還從事過級輔導員 、校德育領導小組成員、心理咨詢老師和教育教學研究室副組長等工作。教學之余,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心得,不少篇章分別被《中學化學》期刊(1995年第10期刊首)、《中華優(yōu)秀科學論文選》(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刊物收編,也有些閑文躋身報端。 鳳 視 界 女性視角看世界 家國情懷待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