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薛漢國,男,1958年7月出生,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英語專業(yè)。現(xiàn)定居西安。1980年參加工作,退休前任綏德中學副校長。離崗后,先后任榆林市第九中學、榆林益友能源化工學校和西安臨潼華樂學校校長。曾獲“陜西省中小學優(yōu)秀班主任”、“陜西省教科研先進個人”和“全國讀書育人教育活動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等榮譽稱號。論文《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抓住機遇 注重引導》在省級刊物發(fā)表,翻譯作品《空間商業(yè) 前景無限》在國家級刊物《國際太空》發(fā)表。今年以來,多篇作品見諸網(wǎng)絡平臺。 回家 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間我已退休兩年了,退休后定居西安,偶爾去醫(yī)院看病,異地醫(yī)保報銷比較麻煩。于是前段時間回老家辦理了異地就醫(yī)轉(zhuǎn)移手續(xù)。 回到縣城,一家人去了岳母家,老岳母和我小舅子住在一起。夫人回到娘家,見到母親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溫暖。岳母喜歡吃零食,我們給她買了些核桃仁、餅干、面包、香蕉、糖果等零食和蜂蜜、杏仁露露等飲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老人家雖然心里很高興,但還是指責女兒又在浪費錢了。 在縣城辦理完異地就醫(yī)轉(zhuǎn)移手續(xù)后,又孝敬了岳母,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母,我的心里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回家愿望??墒亲屑毾肓艘幌拢丶胰ジ陕锬??父母親都已去世多年,其實想回家的原因就是無比的懷念他們,也懷念早年的記憶,割舍不掉對父母的感情。突然想起父親在世時說過的一句話,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就是最親的人了。是啊,今天父母雖然不在了,但是我們可以回去看看哥哥,明天再去看看大姐。 早餐后,我們驅(qū)車回家。父母去世,兄長為大,為哥哥帶了兩瓶酒。考慮到哥哥住在鄉(xiāng)下,平時不方便買肉,買了一大塊肉帶上,又買了些水果、飲料等。路程不遠,一會兒工夫就到家了。事先打過電話,哥嫂都在大門外迎接我們,嫂子已為我們準備了豐盛的飯菜。 進了大門,來到了熟悉的院子,哥嫂倆人把農(nóng)家小院保持得仍然干凈整潔,一線四眼石窯都是用我們村特有的青石砌成,挑石鋼管大石板窯檐,上面是青磚花欄,非常漂亮、美觀、壯麗。門前條石臺階,院子鋪的是青石板,平展、整齊。窯洞對面倒座著四個薄殼房子,對稱設計,整齊劃一,里邊也有灶臺,夏季天熱的時候可以用作廚房。也有石倉,可以存放各種糧食,還存放著各種家什和雜物。根據(jù)傳統(tǒng)習俗,左青龍右白虎。院子東邊,大門里安裝有一盤石碾子,平時碾米、壓豆錢錢,還能派上用場。本來在院子的西邊對稱的地方還安裝著一合石磨,現(xiàn)在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就被拆掉了。四眼窯的門窗統(tǒng)一油漆成白色,與窯里白灰墻面顏色一致,顯得清潔亮麗,窗格里外裝有雙層玻璃,冬暖夏涼的效果更加凸顯。 每次回來我都會在站在院子拍幾張照片,恨不得把老家的一切都拍在手機里,帶在身邊,隨時翻看。和以前回家一樣,我又急切地走進母親住過的窯里,佇立在父母親的照片前,陷入沉思。 記得在70年代初,一家?guī)卓谌俗≡诖逯械囊谎叟f窯里,沒有廚房,夏天都只能在住人的窯里燒火做飯,晚上一家人擠在熱炕上睡覺,又擠又熱,備受煎熬。 母親看著孩子們漸漸長大,心里謀劃著要砌幾眼石窯,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無奈在困難年代正常的生活都過得很緊張,哪里有錢砌石窯呢?母親向生產(chǎn)隊申請了高山上選好的宅基地,父親在西安國企上班,請假回家完成了砌窯的地基工程。 村里有人取笑我母親,說哪有那么簡單的事,以為修個地基就好了嗎?有錢打石頭嗎?誰來把石頭從溝里背到山上?有錢請匠人嗎?有錢做門窗嗎?想住新窯,事情多著呢。 母親并沒有氣餒,她每天在上工前從河灘撿一塊石頭背到山上的宅基地,收工后再背一塊送上去,天天堅持,并且有時帶著我們幾個孩子也去背。她說,砌窯需要各種石頭,不論大小都有用。堅持背了幾個月后我看見才攢了一小摞,就對母親說砌窯需要請人打石頭,雇人背石頭,只靠我們幾個累死累活才背了這么一點,遠遠不夠啊。母親告訴我每塊石頭都是錢,我們背一塊石頭就能省一塊的錢。 1976年,我還在西安上高中,哥哥還在部隊的時候,母親跟隨父親在家組織人完成了砌窯的工程。當我們回到家的時候,嶄新整齊的窯洞和院子坐落在新址上,母親為我們兄弟倆成家立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 凝視著母親的照片,那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似乎帶著疲憊,但卻綻放著滿足和喜悅。這些窯洞,每一塊石頭都凝結(jié)著母親的辛勞和汗水。整個院落,都承載著父母的心愿和寄托! 父親退休后回到老家又過上了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生活。父親雖然退休了,但是身體尚好,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氣,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年耕種各類農(nóng)作物和各樣蔬菜,家里吃的喝的,樣樣都有,沒有缺乏。黃豆是萬能的,可以換面粉,可以換大米,也可以換西瓜,還可以換化肥。父親種的黃豆裝滿了大石倉。 記得1986年年底,我們帶著四歲的孩子,回家和父母一起過年,父母像迎接貴客一樣的把我們迎到家。每天早晨父母很早就起床,當我們起床的時候父親已經(jīng)挑了幾趟水,把大水缸都裝滿了,母親也把屋里和院子都打掃得干干凈凈了。 家里豐衣足食,吃著自己家釀制的醬醋,炒著自己家種的芝麻,調(diào)的自己家種的蔥蒜。母親很會調(diào)劑伙食,為了讓我們在家吃得開心滿意,每頓飯都粗細相間,葷素搭配,樣樣都散發(fā)著母親的味道。然而我們當時卻未能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總覺得鄉(xiāng)下生活單調(diào)乏味不夠熱鬧。 晚上一家人圍坐在父母的炕上看電視,人聲鼎沸,其樂融融。忙碌了一天的父母雖然辛苦,但特別開心,更有一種成就感。一個院子,一大家人,團結(jié)和睦,興旺發(fā)達??赐觌娨暩骰馗魑菪菹?,睡在炕上我感覺特別溫馨、踏實、滿足和安全。 相框里有一張全家福,哥嫂和侄子、侄女,我們一家三口,還有我的妹妹,以及幾個外甥,圍繞著父母合影。照片上父母坐在中間的凳子上,我們幾個大人站在后排,孩子們尚小,有的蹲在前面,有的站在兩邊,父母非常開心,滿臉堆笑。 是啊,子孝媳賢,是所有人的追求,兒孫繞膝,又是每個人的愿望。然而,每個孩子的童年與成長都離不開老人家的牽掛與付出。 記得我女兒12歲生日的時候,母親按照陜北特有的習俗,專程從老家?guī)еt包趕到城里為她過生日。 午后,母親從老家?guī)е蛉夂湍ズ玫碾s面,從車站一直步行到我在學校的家里。母親說不影響我們上班,自己做飯就可以了。她一個人在家燉好了羊肉,搟好了雜面,當我們下班的時候,母親把羊肉臊子和煮雜面,以及酸湯和各種調(diào)味品都擺在餐桌上了。 一家人品嘗著香美的羊肉雜面,感受著老人的關愛,一個人過生日,全家人都快樂,至今都記憶猶新。 望著照片上的每一個孩子,哪一個沒有得到二位老人的關愛、照顧和幫助?老人家為每個子女的小家庭都操盡了心。 母親一輩子在飲食方面很講究,她說好東西一定要營制好,各色飯菜都有各種獨特的味道,不能隨便湊合。所以無論細糧還是粗糧,或者是蔬菜,都要細做,做得精致、地道,有特色。她用羊肉和黃蘿卜做餡兒,包的包子美觀、酥軟、香甜、水靈、可口,給我們子孫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我的大外甥后來做了酒店老總,在他所管理的每個酒店都會隆重推出特色包子,就是跟外婆學來的,外婆味道特色包子很受歡迎,每天都限量供應。 母親在世的時候,我每次回家她都會給我涮雞蛋軟餅,其形狀、顏色、味道和口感都與眾不同,現(xiàn)在怎么做都吃不到那種感覺。 母親的膳食理念、制作方法,都是從奶奶那里傳承下來的。我們這一代人受到各種沖擊,丟失了良好的家風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想來慚愧啊! 我從窯里走出,來到大門外,這里視野開闊。原來這里有個小石臺,上面放著坐墊,母親晚年的時候常常坐在這里。從這里可以看到下邊的鄰居,可以看到山下公路上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也能看到從山坡走上來的每一個人。她雖然行動不便,但不愿意一個人坐在屋里。我每次回家遠遠的看見她坐在那里,臉都曬得黝黑,有時天冷她穿得很厚仍然坐在那里。問她為什么不坐在家里,她說家里太寂寞,坐在這里還可以聽到別人說話,或許還能等到你回來。每次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很心酸。 每當我要返回城里的時候,雖然母親走路很困難,她都會雙手拄著拐杖,步履蹣跚、踉踉蹌蹌地走到大門外的鹼畔上為我送行。在那里可以看到我要走的大路,她要一直等我走下山坡,目送我從大路上走過,直到看不見。 我從鹼畔上走進院子,再走進窯里,自己都不知道在找什么。我不想坐在炕上,也不想坐在椅子上。只想看看照片,看看母親曾用過的各種物品,從中聯(lián)想到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帶給我美好的回憶和無盡的思念。娘在,家在,父母在,親情在,家便是溫暖的港灣,可以坦然無懼地休閑、放松,可以盡情地享受親情和母愛!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最美是親情。當年母親需要我的時候,我日夜忙于工作。現(xiàn)在我有了時間,常常想回家,可回到家卻找不到了疼愛我和我想念的父母。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親情難忘,恩重如山??! 2020年6月14日于西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