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4000年前,華夏大地流傳著一首詩歌叫做《擊壤歌》,它也是現(xiàn)在已知華夏民族最古老的一首詩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這兩句幾乎盡人皆知,一般就理解為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就起來干活了,當太陽下山的時候就回家休息,或者早早地睡覺了。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是說鑿一口井就有水喝,耕田就有飯吃。讀來不禁讓人感慨,咦?原來生活中物質(zhì)的需要,可以這么簡單地就滿足了! 最后一句:“ 帝力于我何有哉 ” 整首詩的題旨,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從這句話我們看到,當時這首詩的作者,似乎不知道帝王的力量對自己生活有什么影響。我們從詩歌中,見不到任何戰(zhàn)爭、災難或生活的壓力帶來的困苦,看到的只是對生活的滿足和自食其力的驕傲。 不禁使現(xiàn)代人感慨,對很多在城市中拼搏的人來說,不過是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吧,還弄個身心俱疲,簡單快樂地生活簡直都成了奢侈。 這首詩的歷史背景也是很有意思的。史載那時的華夏民族的君王帝堯無為而治,生活也很簡樸,但堯帝對于自己的職責卻從不松懈。他仁慈圣明,輕徭薄賦,無微不至地關(guān)懷百姓,使九族相親,百姓和睦。他的言行盡善盡美,難以找到任何人有什么微辭,可還誠心誠意征求批評指正。怕人們不敢當面直言自己的過失,就特設一木片在門外,讓人們將執(zhí)政的過失寫在木片上,這就是史稱的“誹謗之木”,是由一根橫木相交于柱頭之上,其狀如花,發(fā)展為后世的“華表”,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