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在生活情境中,不斷練習,獲得反饋來確立自我和他人的界限。 1.手機拿來就用?No!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不少父母有意識地跟孩子強調物權邊界:“這是媽媽的包,不可以自己去拿東西?!薄斑@是爸爸的電腦,要經(jīng)過我同意才可以用?!?/span> 但對于手機這樣使用頻率高到幾乎像人體器官的東西,反而大意了。很多孩子知道父母手機的密碼,很自然地拿來就用,這也是在破壞邊界。 像是打卡,作業(yè),查看群信息這些學校任務,兒子每次都會先征得我同意:“媽媽,我可以用一下你的手機嗎?”。 2.理所當然的付出?No! 每天打卡簽字,兒子都會說:“媽媽,請您幫我打一下卡。媽媽,請您幫我簽一下字?!蔽业箾]要求他這么說,但我也欣然接受他的“敬意”。 我們常覺得親人之間不用客氣,其實未必是把“謝謝,請”這些詞掛在嘴邊,這樣做的價值也許更在于避免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就應該照顧自己,為自己服務。 同時,這也是父母在提醒自己,不要一廂情愿地付出,沒必要感動自己,招別人厭煩。所以,我會跟孩子說,如果需要我?guī)兔Γ脕碚埱笪业膸椭?/span> 在別人沒要求的情況下,就把別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試圖以這種方式來感到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這種過度的責任感是一種依賴共生(codependency)(Beattie,1987),也是模糊邊界。 3.人人都有挑食的權利 我們家曾經(jīng)在商場大廳開會,商量去哪家餐廳,甚至出現(xiàn)過一家人分別去三個餐廳吃飯的情況。 這倒不是刻意追求民主,只是覺得在那個當下,每個人最想吃的食物并不統(tǒng)一的時候,讓各自滿足是更好的選擇。 事實上,人不可能什么都吃,父母往往看不見自己對食物的偏好,卻總是挑剔孩子挑食。以“營養(yǎng)”“健康”為大旗,背后的動力其實還是權利之爭,選擇吃什么,這是當代人值得擁有的權利。 “這么好吃,你咋就不愛吃呢?”“很有營養(yǎng)的,一定要吃?!蔽覀兛梢越ㄗh,但不必強迫。 因為這可能將“吃還是不吃”這個簡單的生物問題,演變成親子之間的斗爭。最后孩子可能出于對自己的捍衛(wèi),變成有意地排斥,不吃什么成為了他們向你示威的“旗幟”。 父母內心尋求認可,渴望甚至強求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推薦,這本質上也是成年人的物我邊界不清,仿佛被孩子拒絕和否定的不是食物,而是他們自己。 如果沒有其它家庭環(huán)境因素,吃飯應該不會成為一個孩子的問題。關于吃背后錯綜復雜的問題,可以看我此前的文章:吃飯問題 4.不打擾孩子獨處 父母出于愛和感同身受,看到孩子一個人的時候,會覺得他們很孤單,很可憐,于是就有意地加入孩子。 孩子沒有主動來找你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呆著好了,盡管孩子悄無聲息自己呆著的時候,通常都沒干什么好事。但回頭想,這些事也沒啥大不了,和孩子的獨處能力相比,絕對值得。 更何況,你還能偷得浮生半小時。哪怕他們瞎搞,讓他們自己收拾,不就又多了半小時,哈哈。 當孩子大了,不要時不時送點“補給”進房間,或者擔心孩子走神玩游戲,就借機進去“偵查”,這都是在以各種理由侵入孩子的領地。給孩子不被打擾的體驗,他們才能漸漸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對自己擁有主權,是被尊重,被信任的。 5.頂嘴是練習邊界感的方式 允許孩子頂嘴、反抗,哪怕有時候在你聽來,他們的論調東拉西扯,完全站不住腳,但也要捍衛(wèi)他們反抗的權利。“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 這些都是孩子的獨立意志、獨立人格的外在呈現(xiàn)形式,是來自孩子的feedback,他們只是反抗那些要求,評價,指責,并不是反抗我們整個人。 女兒那種深入骨髓的“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氣質,很大程度上,就是每天和所有人頂來頂去的過程中錘煉出來的。哥哥說她去參加《奇葩說》肯定能得BBking,特別是在奇襲和自由交火環(huán)節(jié)。 6.親兄弟也有邊界 家人通常都會誤以為只有不分彼此,才代表感情好。要求兄弟姐妹之間無條件的謙讓、付出,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深厚的感情。 No,這只會適得其反,讓手足間將另一方看成自己的掠奪者,競爭對手。 “你就要有個弟弟了,以后你的東西都要給他”、“你要讓著他”、“她是你的親妹妹呀,給她一點怎么了。”“你們是親兄弟啊,你的就是他的,他的也是你的。” 這些漿糊邏輯都是在模糊彼此之間的邊界,“我”沒有了,只剩下“我們”,又哪里會存在相互間的感情呢? 7.不要用“別人都……你也……”勸說孩子 前幾天跟女兒說參加作文比賽,遭到她激烈的反抗,我錯誤地使用了勸說策略:“你看,哥哥也寫了。” 她馬上跳起來喊:“哥哥寫和我有什么關系,他是他,我是我。” 8.可以決定自己穿什么 身體是最直觀的界限,皮膚就是我們物理意義上與他人的邊界,所以通常邊界問題給一個人帶來很大困擾,而又不自知的時候,皮膚就會出狀況,比如過敏,風疹等,這是智慧身體的語言。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保護自己,就要允許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權,這種掌控權包括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運動…… 可以參看我此前文章:要不要教孩子一些穿搭技巧,提高ta的審美? 9.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吃什么,穿什么,這些都是在物理空間上尊重孩子的邊界,還有一種重要的空間,就是情感空間。 成年世界的糟心事兒真不少,我們也不可能做到一回家就立刻完成情緒轉換,但這時候,特別需要和孩子確認,現(xiàn)在的心情和他們無關。因為孩子很容易將父母的壞心情歸咎于他們自己。 哪怕壞心情就是因孩子而起,一定記住一條真理:“任何糟糕的情緒都不可能完全由孩子當下的言行造成?!?/span> 那些爆發(fā)的情緒是你的觀念,過往經(jīng)驗,現(xiàn)實壓力等各種要素混雜的產(chǎn)物。 10不把“快點、快點”掛在嘴邊 不把“快點快點掛在嘴邊”,表面上看來,這些是重視時間管理,渴望提高效率。 但當這種習慣是對他人的催促和逼迫時,這兩個字真實的意思其實是:“立即給我想要的東西。馬上按我的意思來。”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琳賽·吉布森在她的新書《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如何建立邊界感,重獲情感獨立》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慢慢來,不要著急,這樣能夠防止情感控制,因為在這種狀態(tài)下,你能夠與自己保持聯(lián)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