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布里丹,說他養(yǎng)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nóng)民買一堆草料來喂它。忽然有一天,送草的農(nóng)民出于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毛驢站在兩捆幾乎相同的草料中間,卻猶豫不決了,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捆才好。 毛驢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shù)量,一會兒考慮質(zhì)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最終那頭毛驢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布里丹毛驢效應”。 Buridan donkey effect,形容人在決策的過程中,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 當然,布里丹是否真的養(yǎng)了毛驢無關(guān)緊要,一個哲學家,或利用哲學家編個故事輕而易舉,能說明道理就行。 再說了,天下也不會有這么“聰明”的毛驢,這是借毛驢說人! 最苦選擇 人生時刻面臨著種種抉擇,常常在抉擇之前反復權(quán)衡利弊。比如上學填志愿、就業(yè)找工作、結(jié)婚談戀愛、投資選股票、居住挑房源…… 國內(nèi)外都有不少類似這樣的寓言故事。比如一個獵人追N只兔子(N=2或5),追到最后一個也沒追到。 《聊齋》里也有個母狼同時想救2只狼崽的故事,2只都想救,兩邊奔波一個都沒救成,最后自己累死。 有位千金小姐,面對媒婆介紹的兩個下聘的小伙子犯愁了:甲的家里有錢有勢但長得丑,乙是有才有貌卻家境貧寒。她內(nèi)心希望的是,將二人的優(yōu)點集中在一人身上就好了。 古時就有這個段子,說該小姐跟母親講,兩個都想嫁,白天在甲家吃飯,晚上去乙家睡覺!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既想得到魚,又想得到熊掌,結(jié)果是魚和熊掌皆失。 俗話說“少則得,多則惑”。以前物質(zhì)不豐富的時代,我每次出差去上海,女同事們會請求代購衣物之類,最多的是漂亮的毛線衣。一開始我?guī)Щ匾恍┎煌ㄉ蜆邮降?,可發(fā)現(xiàn)這樣做結(jié)果不太好。女同事們會圍著幾件毛衣左挑右選,甚至會產(chǎn)生爭執(zhí)。后來我就干脆只帶一種,樣子和顏色都一樣,結(jié)果是每人一件皆大歡喜。 有個妹子出不了門,面對整廚的衣裙找不到“合適”的。 常有人拿“媽媽和老婆落水先救哪個?”這樣的千古難題難為被問者。 人生最苦抉擇。人人都被各種選擇糾結(jié)過。 當斷則斷 人們的糾結(jié),往往是出于所面臨需要處理的事物存在有不確定性。 有些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人,是因為喝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雞湯。他們誤認為選擇非常重要,一次選對了就會平步青云、坦途無量,選錯了就會萬劫不復。 “布利丹效應”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求完美。有個美食家硬是在一條美食街上走來走去餓著肚子,也不愿隨意找一家店鋪坐下來果腹。 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有舍有得,舍不下孩子打不了狼。選準重要的,不在細節(jié)上過分糾結(jié)。 另有個麥穗理論,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一天,哲學家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愛情?蘇格拉底就讓他到麥田里去,摘一棵全麥田里最大最金黃的麥穗,而且只能摘一次,并且只能向前走,不能回頭。結(jié)果過了一會兒,他兩手空空地回來了,老師問他怎么回事?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了很大很金黃的,因為不知道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就沒有摘。一直往前走,卻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比剛才那個更好的,所以一個也沒摘就走了出來。 柏拉圖由此悟出了愛情的“真諦”:不求最好的,但求最合適的。 機會往往稍縱即逝,有的時候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緊要關(guān)頭需要當機立斷,迅速決策。如果我們猶豫不決,就會坐失良機,一無所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