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朱元璋怒斥堂堂正三品官員曾秉正:“我不過是罷了你的官,你竟然把女兒賣了湊路費?”一向清廉貧困的曾秉正無言以對,朱元璋大發(fā)雷霆:“來人!把他給我閹了!” 問:縱橫歷史上下數(shù)千載,哪個朝代官員的俸祿最低? 答:非大明朝莫屬。就連《明史》也忍不住吐槽:“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所謂摳門不過朱元璋,他自己是苦出身,知道底層人民的生活不易。從農民到皇帝,簡直是云泥之別,對于眼里不揉沙子的他來說,唯有對官員嚴苛才能控制貪污腐敗,所以他提倡“勤儉治身”。 朱元璋給官員們的俸祿低,但是他又是個很多疑的人,如果哪位官員太過貧窮,他還會覺得這是對方在故意演戲給他看。 就拿朱元璋最早的追隨者羅復仁來說吧,一個典型的清官,窮得在京城都買不起房子。朱元璋過壽,大臣們紛紛送重禮,唯有他清新脫俗地送了一首《水龍吟》小詩。 朱元璋稱帝后,羅復仁的地位是與劉伯溫平起平坐的,可是他時常穿著樸素,一副窮酸相。為此,朱元璋深感疑竇叢生,總覺得這里面有貓膩。 有一天,朱元璋微服出巡,就是想特意去羅復仁家探訪。結果走出城外很遠,才看到一個破舊的小宅院,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在刷墻。朱元璋定睛一看,刷墻的不是別人,正是羅復仁。 等到朱元璋走進羅復仁家,心里立刻泛起陣陣酸楚。原來,羅復仁家徒四壁,家中唯有一個小凳子還是兩塊木板拼接而成。至此,朱元璋才信了羅復仁是真窮,而不是裝窮。 盡管如此,朱元璋可不信堂堂大明朝的官員都是羅復仁,這不,曾秉正也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 曾秉正曾任陜西參政,后出任通政司正使,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讀書人,滿腹是誰,才華橫溢。 朱元璋登基后就開始網羅天下人才,曾秉正就是這樣被發(fā)現(xiàn)的。但是,曾秉正第一份工作是個九品芝麻官,叫作“學正”,就是個搞教育的。 到了1377年,各地天災不斷。在古人看來,凡有天災那一定是為君者不仁。譬如天見流星,古人肯定不會立刻合掌許愿,反倒認為是皇帝做了錯事。皇帝自己也恐慌,要么就會建壇祭神,嚴重的更會下罪己詔。 這不,就在洪武九年也發(fā)生了天災,先是有日食,而后南邊水災,北方旱災,饒是朱元璋也坐不住了。他把各個廟拜了個遍,該免稅免稅,總之做了該做的一切,也沒擋住這接二連三的災禍。 于是,朱元璋決定舉辦一個與“天變”有關的辯論大賽,這腦回路也是挺清奇。這下曾秉正可逮著機會了,他本就文才斐然,登時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的諫書,一下子就把朱元璋征服了。 最重要的是,曾秉正的主張與朱元璋不謀而合,句句寫到了朱元璋心坎上,就這樣,朱元璋一高興將曾秉正連升好幾級。第二年,又將曾秉正提拔為陜西參政,而后成為通政司正使。幾年間,便從九品升到了三品。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蕭何,曾秉正是靠著諫言得到了重用,而他被貶官也恰恰是因為諫言。 曾秉正這個人不愧為教書的出身,為人比較正派,但是書生意氣,也很喜歡教育人。這不,習慣成自然,竟然“教育”到了朱元璋頭上。 偶爾諫言倒是可以給皇帝以提醒,可是隔三差五就批評皇帝一次,也不是誰都有宋仁宗那個雅量的,被包拯噴了一臉唾沫還能淡然地聽諫言。 朱元璋本就剛愎自用,更是接受不了曾秉正的絮叨,這就像《大話西游》里的至尊寶無法接受唐僧像蒼蠅一樣嗡嗡一樣。 有一天,曾秉正還像往常一樣,在朱元璋耳邊喋喋不休,甚至幾次出言頂撞。這一次朱元璋終于忍不住了,竟然罷了曾秉正的官。 既然丟了工作,曾秉正就得回到南昌老家了。可是,曾秉正本來工資就不高,加上他向來為官清廉,也不像其他官員那樣可以貪污,所以窮得竟然連路費都拿不出。 《明史》記載:“貧不能歸,鬻其四歲女?!?/span> 因為太窮,曾秉正就將目光瞄向了自己4歲的女兒。無奈之下,只能將女兒賣了換盤纏。 為人父母竟然要靠賣子求生,本就是挺悲痛的事,但是更悲痛的事也接踵而至。因為曾秉正“鬻女”的事竟然傳到了朱元璋耳朵里,這讓朱元璋十分窩火,真有官員能窮到這個份上?這分明是給他上眼藥,是說他苛責官員呢,還是說他為君不仁呢? 于是,就發(fā)生了開篇的那一幕,在朱元璋的咄咄逼人下,曾秉正有口難辯,作為一個京官,每個月俸祿只有35石,僅僅能夠糊口而已。更何況,35石只是“工資條”上的數(shù)目而已,實際發(fā)放時竟然會用寶鈔或者實物代替,到手的價值就遠遠低于應發(fā)的數(shù)額了。 最終,朱元璋決定對曾秉正處以極刑,就是和司馬遷一樣的“待遇”——宮刑,這可真是莫大的恥辱了。 《明史》記載,曾秉正后來“不知所終”。僅僅因為沒有回家的路費,三品大員竟然窮得賣女兒,這在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可見曾秉正為人是多么的清廉。 曾秉正本來抓住了大好良機,不過因為性格決定命運,最終反倒因為正直品格而受到此等屈辱,實在是太過可惜。一個人如果過于耿直,其實也未必是件好事。 不得不說,朱元璋不失為一個愛民的好皇帝,卻也是個過于苛責的狠皇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