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韓邪單于的后事終于辦完了。如釋重負的王昭君,將一封密信給了老單于的衛(wèi)兵: “這是一封極其重要的信,請你把它交給大漢天子(漢成帝),記住,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獲知信的內(nèi)容。” 接著,她又把一個裝滿珠寶的袋子,遞給了衛(wèi)兵:“這是給你的報酬,事成之后還有重賞!” 目送著衛(wèi)兵遠去,王昭君這才回到房間,熄燈休息。從此后,王昭君開始望眼欲穿,盼望衛(wèi)兵的歸來。 20多天之后,衛(wèi)兵終于回來了,還帶來了皇上的一封信。王昭君關上房門,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顫抖著雙手打開信封。 看到里面的內(nèi)容后,她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那時候造紙術(shù)還沒有發(fā)明,我們知道那意思就行,不必去糾結(jié)“信封”是羊皮還是布帛這類細節(jié)) 王昭君在信里面說了什么,漢成帝回信又是怎么說的,王昭君看信之后為什么如此反應? 這一切,還要從“和親”說起。 由于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在古代農(nóng)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是無法調(diào)和的,讓中原歷代王朝傷透了腦筋,但卻無法回避。 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統(tǒng)治者絞盡腦汁想了不少辦法。 比如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不惜動用幾十萬民工,修建了長城,還幾次出動幾十萬大軍,讓蒙恬率領出征討伐。 但游牧民族的特點就是四海為家,秦始皇的上述辦法也只能起作用一時,不能根除游牧民族的威脅。 到了漢朝初年,百廢待興,政權(quán)需要鞏固,漢朝更是被動防守。高祖劉邦倒是主動出擊過一次,但是被匈奴40萬精銳騎兵圍困于白登。 如果不是劉邦采納陳平的計策,重金向匈奴單于的妻子閼氏行賄,恐怕劉邦小命不保,西漢歷史就要改寫了。 從此之后,劉邦再也不主動出擊,改為被動防御。即便如此,劉邦還是心有余悸,害怕匈奴入侵。 在此背景下,和親政策出爐了。 在大臣婁敬的操作下,大漢開始用美人計,選“公主”嫁給匈奴上層人士,這就是“和親”的由來. 不僅如此,大漢還要給很多嫁妝,來麻痹單于的斗志,換取邊境地區(qū)的和平。 和親政策的出臺,收到了一定效果,從此就延續(xù)下來。 之后的漢惠帝、文帝、景帝將這一法寶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先后向匈奴單于冒頓、單于老上等遣送了不少公主,并奉送大批嫁妝。 平心而論,以“公主”換和平的政策是成功的,它為西漢政權(quán)休養(yǎng)生息,增強國力、軍隊戰(zhàn)斗力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當然,由于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和親換來的和平不是持續(xù)的,充滿變數(shù)。盡管得到了美人和嫁妝,保不齊匈奴單于什么時候不開心,還是要帶兵殺過來的。 再說,西漢贈送的財物是有限的,滿足不了匈奴的需要。他們那么多人自己又不種地,除了劫掠別無選擇。 因此,漢武帝之前,匈奴的入侵比較頻繁,大規(guī)模的入侵不太多,小規(guī)模的劫掠不斷。 換言之,沒有實力的和親是沒有意義的。 經(jīng)過70余年的休養(yǎng)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綜合國力大大提高,與匈奴的力量對比發(fā)生明顯變化,漢朝對匈奴政策也隨之改變。 在此背景下,和親政策被終結(jié),漢武帝開始嘗試著用拳頭說話。憑著雄厚的國力和強大的軍隊,大漢軍隊在衛(wèi)青、霍去病等將領的率領下,對匈奴開始了反擊戰(zhàn)。 經(jīng)過將近五十年的打擊,匈奴殘部逃到狼居胥山,再也無力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入侵,北部邊境危險基本解除。 對匈奴的打擊,為北部邊境帶來了和平。 但是連年戰(zhàn)爭也消耗了漢朝的國力,給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 而匈奴游牧民族的特點,讓他們可以采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戰(zhàn)術(shù),注定了北部邊境永遠無法實現(xiàn)長期和平。 漢武帝晚年,趙破奴、貳師將軍、李廣利等將軍伐匈奴不利,損兵折將,連遭敗績就是明證。 歷史的經(jīng)驗證明,要想消滅游牧民族難度非常大,游牧民族一般都是因為內(nèi)耗而消亡,或者是另一個游牧或漁獵民族崛起而征服的。 契丹、金、西夏,無不如此。 漢武帝晚年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一點,下達了罪己詔,承認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 這等于也是間接承認,匈奴人是無法從整體上消滅的。 漢昭帝、漢宣帝兩代皇帝吸取了教訓,不再窮兵黷武,大漢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而這時候的匈奴,在漢宣帝時期,內(nèi)斗達到巔峰。 俗話說“國無二主”,匈奴卻出現(xiàn)了五個單于爭雄的奇葩局面。匈奴騎兵強大無比,但是再強大也經(jīng)不起內(nèi)耗。這時候,他們?yōu)榱送跷粴⒌妙^破血流,也沒有能力挑戰(zhàn)大漢。 漢朝統(tǒng)治者敏銳抓住這一歷史契機,重新拾起和親法寶,對匈奴進行分化瓦解。 而昭君出塞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漢宣帝之后的漢元帝年間。 王昭君,原名王嬙,出生于湖北秭歸(今王昭君湖北興山縣)農(nóng)村,原本只是一個農(nóng)民的女兒。 雖然當時大漢經(jīng)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yè);但是王昭君的家鄉(xiāng)十分偏僻,陽光照耀不到,照樣過著吃上頓沒下頓的生活。 在溫飽難以維系的情況下,更別說對孩子進行教育了。 但是,凡是都有例外。 雞窩里偏偏飛出金鳳凰,生于農(nóng)家的王昭君偏偏出落得楚楚動人;而且琴棋書畫無所不精。 女孩長得好,就能靠臉吃飯,改變命運,嫁個土豪,一輩子衣食無憂。 但是王昭君志向高遠,覺得當土豪妻妾太委屈自己,要當就當皇帝的女人,寧做鳳尾不做雞頭。 而且一旦到了皇宮這一平臺,鳳尾和鳳頭只有一步之遙。因此,王昭君誰都不嫁,只等皇帝選秀。 這一年,漢元帝在全國選拔秀女,魚躍龍門的機會來了,王昭君急忙讓母親給自己報名。由于王昭君長得閉月羞花,順利通過選拔來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宮。 但到了皇宮,不等于大功告成,只能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因為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被皇帝臨幸的機會。能不能脫穎而出,只有美貌是不行的,全靠運氣。 點背的話,一輩子都難得見到皇帝一面,只能在兩鬢斑白的時候,滿懷惆悵離開。就像詩詞里所說“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天下美女無數(shù),到了皇宮之后美女就成為大海里的一滴水,根本顯示不出來。 這里美女如云,是美女的集中營?;实廴绽砣f機,身份高貴無比,不可能像去青樓那樣屈尊去秀女堆里挑選。 皇帝選美人,是通過掖庭官員來進行的。掖庭是皇宮中一個機構(gòu),專門在皇帝從全國各地選來的秀女進行二次選拔,為皇帝挑選女人。 掖庭負責人,都是宦官擔任。 因此秀女的命運掌握在掖庭宦官手里,他可以讓秀女有機會得到皇帝賞識;也可以讓你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老死在宮里。 但是漢元帝比較聰明,害怕宦官瀆職和徇私舞弊,把美貌宮女埋沒。于是他想到一個辦法,讓畫師把秀女的模樣畫出來,拿給自己讓自己挑選。 如此一來,宦官作弊可能性大大減少。但是這一來,秀女的生殺大權(quán)到了畫師手里。 宮里的畫師名叫毛延壽,是個比烏鴉還黑的家伙,非常貪財。凡是給他送錢的,盡量捕捉你的亮點,把你畫得好看點。如果給他送銀子少的或者不送錢的,那就把你畫得難看點。 問題來了,這樣做可是欺君之罪,不怕殺頭嗎?絕對不會。 現(xiàn)代科技如此發(fā)達,有相機可以將人的長相如實記錄下來,但也不是沒有作弊機會。如果攝影的時候,選擇的角度不同,同一個人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徑庭。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即氣質(zhì),也是人美貌的一部分。 畫師如果用心,把你的氣質(zhì)畫出來,就會錦上添花,讓你顯得光彩照人。 反之,畫師畫出來的人,就會無精打采,平庸無比,還是那個容貌,得分高低就大不相同。 王昭君就很倒霉,毛延壽畫像的時候要么做了手腳,要么沒有用心,反正漢元帝看過她的畫像后沒有感覺,扔到了一邊。 之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 一是王昭君太過自信,她覺得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是千里馬總會馳騁的;所以她藐視潛規(guī)則,沒有給毛延壽送禮。 二是王昭君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好,也沒有帶多少錢,沒有打發(fā)毛延壽開心。 不管怎么說,王昭君落選了。眼看身邊的秀女都被皇帝寵幸,唯獨沒有她。 王昭君盼星星盼月亮,盼不到皇帝召見,久而久之也死心了,覺得這輩子就這樣了,等到人老珠黃被趕出宮,到時候找個老光棍嫁了吧。 就她將要絕望的時候,人生出現(xiàn)轉(zhuǎn)機。忽一日,掖庭宦官興沖沖趕來,向她通報了一個好消息:皇帝要召見了!趕緊化妝吧。 聽到這個消息,王昭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問了一遍,得到確認之后,她喜極而泣,老天終于開眼了。 可是王昭君高興太早了,當她來到皇帝身邊的時候,隱隱感到有點不對勁。 皇帝臨幸秀女都是低調(diào)的,在私下里進行的,可是這里除了皇上,還有第三者在場。 更讓人納悶的是,這人還是一身皮草的“外國人”,正在納悶的時候,皇上說話了:“這就是我的公主,你還滿意嗎?” 說著,皇帝不經(jīng)意地瞟了王昭君一眼。 這一瞥讓他大吃一驚,我宮里竟然有這等美若天仙的女子,我怎么就沒有見到? 皇上一想,這肯定是畫師毛延壽搞的鬼,但是到這個地步,悔之已晚,總不能出爾反爾吧。漢元帝只好忍痛割愛,在王昭君嫁人之后將毛延壽繩之以法,這是后話了。 不管怎么說,漢元帝接受現(xiàn)實,讓“女兒”嫁給了呼韓邪單于。 再說王昭君聽了皇上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正在琢磨,那個“外國人”嘰里咕嚕說了幾句話之后,就來牽王昭君的手。 王昭君見狀把手一甩,躲向一邊。 這時候一個宦官告訴王昭君:“從現(xiàn)在起,你就是皇上的公主,匈奴呼韓邪單于的女人?!?/p> “你是為了執(zhí)行大漢皇帝的和親政策到那邊去的,是為國分憂,應該感到榮幸,別的秀女想去還沒有這個機會呢”。 “你的父母也會因此沾光,享受皇親待遇;放心去吧,過幾年皇上會派人接你回來的”,宦官和藹地說。 宦官的話,對王昭君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她呆立在那里。 王昭君怎么忽然成為公主,要嫁給匈奴單于? 前面說過,漢武帝之后,漢朝國力不如從前;而且漢武帝之后的皇帝采取了務實政策,不再窮兵黷武。 還有,匈奴外部敵人來犯,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國力也江河日下。 漢宣帝時期,匈奴的統(tǒng)治者呼韓邪單于處境非常艱難,內(nèi)憂外患,"人民死者十三,畜產(chǎn)十五",屬國紛紛解體;國內(nèi)五單于爭霸,內(nèi)戰(zhàn)不休。 呼韓邪單于控制局面力不從心,就向大漢伸出橄欖枝,希望借助漢朝的力量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漢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韓邪就讓自己的兒子右賢王到長安當人質(zhì)。 甘露三年,呼韓邪又親自到長安進行友好訪問,受到熱烈歡迎。 通過這次訪問,雙方關系得到加強,呼韓邪單于從大漢這里得到了大量經(jīng)濟和軍事援助,內(nèi)部局勢也得到穩(wěn)定。 漢元帝建昭三年,大漢軍隊還幫助他滅掉了死對頭郅支單于。呼韓邪對此非常感激,在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來到長安,提出愿意當漢元帝的女婿。 雖然史書上沒有呼韓邪單于的確切出生年齡,但據(jù)推測,他與漢元帝年齡相差不大,最多也就幾歲。但是為了和漢朝友好,他也顧不得那么多,低下身段,想認漢元帝當岳父。 元帝為了西部局勢穩(wěn)定,也欣然應允。 但是漢元帝可沒有那么傻,不會讓自己的公主嫁給單于。 一來,漢元帝就三個女兒,古代交通不便,他舍不得讓女兒嫁那么遠。 二來,到匈奴那里去水土不服,語言不通,整天吃肉;最可怕的是,匈奴還有兒子娶父親女人、孫子娶爺爺女人的習慣。 所以漢元帝就耍了個小聰明,隨便選個秀女當自己的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于是,默默無聞的秀女王嬙(皇帝賜名昭君)便成為公主,被賜予呼韓邪單于。 王昭君起初很震驚,很生氣,根本接受不了,不愿意去??墒亲詈筮€是答應了,跟呼韓邪乖乖到了西域。 因為這是皇帝的意思,胳膊擰不過大腿,君命難違。還有,自己在深宮里已經(jīng)看不到任何希望。與其在宮里孤獨到老,還不如嫁人不負青春。 王昭君的決定雖然是無奈的,但事實上為民族和解做出了貢獻。 娶了王昭君之后,呼韓邪單于自告奮勇保衛(wèi)漢王朝邊境。 漢元帝非常高興,把邊防軍也撤下來不少,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史稱漢朝"邊域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西漢末。 這些,和王昭君不無關系。 但是,王昭君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首先是長途跋涉,疲憊不堪。 那時候本來就交通不便,加上路途遙遠,僅僅是長途跋涉,就超乎想象的艱難。 所謂的“塞外”在哪?沒有確切地點,大概在內(nèi)蒙和蒙古國交界處,有人考證是內(nèi)蒙古固陽縣。 也有人說,是在呼和浩特。因為昭君死后,匈奴為其建宮立碑.它就是位于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 不管是固陽縣還是呼和浩特,兩地和長安距離都在一千公里左右。從西安到那里,就算是當時經(jīng)常跋涉的商隊,也要足足走上將近一個月。 除了路上的顛簸之苦,還有飲食習慣難以適應。 出了西安之后,王昭君就吃不到自己喜歡的稻米而只能天天吃面食了。再往后,面食也吃不到了,只能頓頓吃牛羊肉,而且還要用手抓。 牛羊肉營養(yǎng)價值是高,頓頓吃誰受得了,習慣了米面的王昭君味同嚼蠟,比吃藥還難受。 還有讓人難以接受的一點,那就是不能洗澡。 在大漠風沙中,水像黃金一樣珍貴,只能拿來飲用,洗澡、洗臉的話太奢侈了,只能是夢想。 這樣的話,大家距離十米遠,就能聞到令人窒息的汗味。 不能洗澡對愛干凈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酷刑。王昭君卻要天天如此,直到終老,能不難過嗎?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認命。 在經(jīng)歷了長途跋涉后,車隊終于來到了茫茫戈壁,大漠深處。在綠草茵茵的大青草,呼韓邪單于和昭君舉行了一場充滿異族風情的婚禮。 淳樸的匈奴人滿腔熱忱迎接來自長安的新娘,呼韓邪單于臉上也樂開了花。 但王昭君新娘的臉上,笑容卻有點勉強,掩飾不住淡淡的憂傷。 慶幸的是,丈夫?qū)λ芎谩?/p> 年過四十歲的呼韓邪單于娶到了貌美如花的妻子,立即封為正妻“寧胡閼氏”,王昭君得知后喜上眉梢。 其實,她的內(nèi)心是苦澀的。 唯一可以感到欣慰的是,漢元帝沒有食言,給了王昭君家人優(yōu)厚的皇族待遇。不但昭君的父母能領到皇帝的俸祿,兄弟也得到了侯爵封賞。不僅如此,漢元帝還派他們到塞外看望姐姐。 從這一點來看,漢元帝還是個比較近人情的皇帝。 大女婿疼媳婦,呼韓邪單于對王昭君這個漢族小媳婦恩寵有加,而且他的感情也很專一,獨寵嬌妻。 這讓王昭君漸漸熟悉起大漠的一切,忘掉了憂愁和煩惱。相比在深宮大院埋葬青春,孤獨終老,不知道好多少倍。 但是好景不長,嫁到漠北第二年,丈夫就猝然離世。 王昭君悲痛之余,又聽到了一個令她萬分震驚的消息:按照匈奴的規(guī)矩,自己只能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 這規(guī)矩在漢文化熏陶下長大的王昭君看來,簡直是禽獸不如。因此她連夜給漢成帝(漢元帝已經(jīng)去世)寫信,讓呼韓邪單于的衛(wèi)兵快馬送到長安,希望皇上兌現(xiàn)諾言,讓她回去。 但是,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失望。 漢成帝如何回復的?《后漢書》記載寥寥數(shù)語:“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p> 漢成帝的意思是,你要入鄉(xiāng)隨俗。如果漢成帝強行讓王昭君回來,漢匈關系就會惡化,之前的努力就會付諸東流。再說了,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哪能再要回? 所以,漢成帝也只能如此。 于是王昭君只能委曲求全,嫁給了新的匈奴單于、丈夫的長子復株累單于。王昭君曾經(jīng)想過一死了之,但是當他看到自己和老單于所生的孩子時,心軟了。 畢竟這時候兒子剛滿周歲,她放心不下。 和丈夫的兒子結(jié)婚后,王昭君又生下了兩個女兒。十多年后(公元前二十年),復株累單于也病逝了,34歲的王昭君再一次成了寡婦。 第二年(公元前十九年),王昭君也去世了。復株累單于和王昭君去世之間這一年王昭君的事跡并未見于中原王朝的史書記載,有人說王昭君并沒有解脫,要承受更大的恥辱,她不得不按照匈奴的規(guī)矩,嫁給了繼任的單于,也就是第一任丈夫的兒子,第二任丈夫的弟弟(還有說法是她活到了50歲,“成功”嫁給第一任丈夫的孫輩單于,這種猜測太過黑化了)。 這一次王昭君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極點,她再也無法面對這種父終子及,兄終弟及的無休止的所謂婚姻,很多中原文人給王昭君設計的結(jié)局,是在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悄悄走出房門,在僻靜處服毒自盡,或跳河身亡,結(jié)束了她年輕的生命。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王昭君被刻畫成為一個深明大義的女子,自告奮勇去出塞和親,而且還傳播中原文化,把大漠當成自己的新家園,為漢匈之間換來五十年的和平局面。 民族團結(jié)非常重要,漢匈和平共處也符合雙方百姓的利益,但是一個小女子沒有那么高的覺悟,其實也屬正常。 而匈奴的婚娶習俗,更是她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 家鄉(xiāng)雖美,再也回不去;父母猶在,重逢只能是來世。 從民族團結(jié)上講,和親是正??;從王昭君個人角度來講,則是不折不扣的悲劇。 王昭君的悲劇,從她進宮那一刻就注定了,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如今,一起都成為過往云煙,只有大漠深處那座孤獨的青冢,無言訴說昭君的辛酸和無奈。 |
|
來自: 歷來現(xiàn)實 > 《待分類》